穴名:百會。
歸經:督脈。
位置: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穴性:醒腦開竅、鎮靜寧神,健腦益智、通絡止痛,調節血壓、固脫提神,清利頭目、促發新生。
主治:1.頭麵、五官病症;2.神誌病症;3.中氣不足導致的內髒功能低下或組織下垂。
有這麼一條謎語,謎麵是“事事都能幹”,謎底就是我們人體頭頂上的“百會”穴。“百”形容多,“會”指聚會。頭為諸陽之會,穴居頭頂正中,為督脈與多經交會之處,故得此名。百會穴屬於督脈,並且是督脈與足厥陰肝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所以又叫“三陽五會”。
一、定位取法。
百會在頭頂正中線前發際上5寸處。針灸學上將前、後發際之間的距離定為12寸,我們可以把鬆緊帶測穴尺①的“0”端放在前發際處,拉直了,另一端定在12寸的地方放在後發際處,然後找到距離前發際5寸的地方,這個百會穴就能準確地找到了;或者先找到前、後發際連線的中點,再向前量1寸就是了。
使用這個分寸法,從前發際到後發際的這個12寸是固定的數目。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有很多人是高額、禿頂,這樣他的前發際就不好定了。這種情況古人已經為我們考慮到了:前發際沒有或者不明顯的人,可以以兩眉中間(印堂穴)為起點,向上減去3寸,前發際就能確定了;如果後發際不明顯,就以後下方的第7頸椎(大椎穴)為起點,向上減去3寸,就是後發際了。
有人也許又會說了:要是這個人前發際、後發際都沒有那該怎麼辦呢?那可就更慘了,這個時候你就把兩個眉毛之間的印堂穴到第7頸椎下的大椎穴之間看成18寸,這樣也就能找到前發際上5寸那個部位了。就算是連眉毛都沒有的人,我們也可以通過摸眉棱骨找出前發際的定穴標誌。
百會穴還有一種取穴方法,那就是兩耳尖連線與頭頂正中線的交點。根據晉朝醫學古籍《針灸甲乙經》的記載,百會穴在“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說的是百會穴應該在“頭旋”的那個部位(少數頭旋偏斜或有兩個頭旋者例外),用手指一按,會有一個小小的凹陷。明代醫學文獻《針灸大成》表達得更形象,說穴位處有凹陷“可容豆”,就是說,取穴一定要用手指摸清楚那個小小的凹陷,如果放上一粒豆子,它是不會滾下來的。
平時在市民廣場或街心花園,經常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圍在一起“敲”百會,可以說絕大多數人敲的百會都不到位,大概在前發際上1~2寸或2~3寸處,與前發際上5寸相去甚遠。為了取準百會穴,自我取穴時一定要下意識地低頭而取,否則,取出來的穴位都會偏前了。如果不低頭取穴,那麼,也要下意識抬高胳膊,手指有意識地往後移動,摸到有一個凹陷處。總之,要把握取穴的兩個關鍵——頭旋,或小小的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