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是喜歡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必然造成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這樣,家長也就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聲。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家長也不會知道,問題也就不會得到及時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必然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另外,家長總是打斷孩子的訴說,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想說的話說不出來,總是憋在心裏,也對孩子心理發展不利。
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傾訴時,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而耍繕孩孑一個盡情傾訴的機會,這樣家長才能更了解孩子,而且還會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更融洽。
3. 不要以強權口吻讓孩子服從
齊齊的學習成績很好,而且還是班裏麵的班幹部,各方麵都很優秀,在學校裏是同學們的榜樣。齊齊深知作為一個班幹部每一件事情都要起到帶頭作用,所以,無論是學習還是紀律方麵,他都能做出很好的表率。老師常常誇獎齊齊是個“以身作則”的好學生幹部。
這天,齊齊學校號召大家義務獻血,為了讓同學們踴躍響應,老師就先給學生幹部做思想工作,希望由各班的學生幹部先加入獻血的行列。
齊齊回到家裏,把這件事和媽媽說了,希望得到媽媽的支持。可是,齊齊剛把話說完,媽媽就大聲地拒絕了:“不行!你怎麼能去隨便獻血,你知道要吃多少營養品,你的血才能補回來嗎?”
齊齊向媽媽解釋道:“其實,正常人獻一些血是不影響健康的。”
媽媽立刻反駁道:“你怎麼知道?你還在長身體的時候,決不能獻血。知道嗎?”
齊齊還在和媽媽辯解道:“老師希望班幹部起帶頭作用,我可不能成為後進分子。”
媽媽不容爭辯:“後進就後進,你就和老師說你貧血。別和我爭啦,按我說的做!”
齊齊無可奈何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像故事裏麵的媽媽一樣,麵對孩子的問題不能給出合理充分的原因。但為了讓孩子打消念頭,便使出最後的絕招:“你是我生的,所以凡事必須都得聽我的。”在這種強權教育下,孩子需要做的隻是接受家長的指令,然後去執行就可以了。長期如此,孩子的獨立精神、自主意識都成了父母意誌的附庸。
如果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隻是一廂情願、一意孤行,以為自己說的任何話語都是為了孩子好,而不去考慮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把自己的願望當成孩子的願望,那麼,事情的結果往往與父母的初衷相反。就拿故事裏麵的齊齊來說,孩子的願望是能在學校裏麵起到班幹部的帶頭作用,可是媽媽卻認為這樣會影響健康。
隻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孩子認為媽媽說的話沒有道理,從此對母親說的話產生懷疑;另一種情況相對來說更容易出現,孩子聽從了母親的意見,從此時時處處隻想自己的利益,從此失去了樂於助人的好習慣,變成自私自利的人。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是家長們所不願意看到的。
父母應該分析孩子的真正需要,切不可壓抑孩子的主體精神,用優美而符合情理的語言激發孩子的能力去實現他自己的需要,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完成事情。
家長切勿一廂情願地為孩子的事情自作主張,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和需要當作孩子的意願和需要。父母要記住孩子不是傀儡,而是一個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