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代英主撲朔迷離的駕崩(1 / 1)

政治從來都是伴隨著權勢的傾軋,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帝王的寶座金鑲玉嵌,誰知道背後的血雨腥風。

976年10月,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猝然駕崩離世。一代雄主正值壯年,為何不明不白辭世而去?正史中沒有明確記載這一死因,野史中卻是眾說紛紜,他究竟是自然死亡還是為其弟宋太宗趙光義所害?繁雜叢生的曆史又給後世的人們增添了一個不解之謎。

一個寒冷的夜晚,在宋太祖趙匡胤睡覺的寢宮中,燭光搖曳,陰風森森,房中還不時傳出斧劈之聲。待一切的聲響都消失之後,一個噩耗便迅速傳開:皇上昨晚突然駕崩了。這就是曆史上所謂“燭光斧影”的疑案。

在此之後,《太祖實錄》忽然冒出了所謂“金匱預盟”,《宋史》把這份神秘的“金匱預盟”描繪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後是個通情達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太後認為,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為周世宗任用了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

為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曆史重演,為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太後責令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痛痛快快地答應了。太後自然非常滿意,遂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當作“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櫃裏。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趙光義正大光明。偏偏所謂“金匱預盟”的來曆非常曖昧。這可是出師有名的鐵證啊!趙光義登基,不可能無視“金匱預盟”。

有趣的是,《太祖實錄》第一次編修的時候,居然未對這件重大事件做絲毫記載。《宋史》販賣的“金匱預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為剪除後患,趙光義不惜對至親骨肉,大開殺戒。太平興國四年(979),太祖趙匡胤之子趙德芳之兄趙德昭被宋太宗逼迫自殺。太平興國六年(981)德芳病死,英年早逝,年二十三。因為趙德芳兄弟在短時間內連續死亡,許多人懷疑趙德芳死因不單純,一定與宋太宗有關。

那麼宋太祖趙匡胤到底是如何死的呢?曆史上出現了許多猜測,但都疑點重重,缺少證據。首先是患病一說:無論是得了高血壓腦溢血之類的急病還是趙氏的家族遺傳疾病,這些都是不可能成立的說法。皇帝乃九五之尊,身邊禦醫無數,如何皇帝得了高血壓而太醫不知?那皇帝要太醫做什麼?再者,宋太祖是開國皇帝,何來家族病一說?接著是中毒一說:皇帝無論是用膳還是酌酒,必先有人嚐試方才食用,可見中毒之說就是不能成立的。況且皇宮內院,侍衛林立,趙光義如何能輕而易舉下毒致太祖的酒中?而後又悄然離去。最後是甚是流行的一種香豔故事是這麼說的:趙光義對哥哥的寵姬花蕊夫人甚是垂涎,見哥哥暈暈睡去,自己又喝了幾杯酒,便忍不住調戲起來。誰知太祖卻立即驚醒過來對他大加怒斥。趙光義又驚又怕便下了殺手。?

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但各家也有各家的漏洞,趙匡胤之死乃千古謎案,真相恐怕隻有當事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