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個人時時總結一下自己所走的路、所做的工作一樣,身居皇位的封建帝王也重視自我總結、自我考核,這倒是史中鮮有的。修著自己的曆史、重視個人的自傳也是一種考核形式,為此,李世民不僅重視修古史,同時對自己所處時期曆史的修著也很重視。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樣才能“勿使後人笑我愚而善忘”。
貞觀時期曆史被分為起居注、實錄和國史。起居注是專記錄帝王言行舉動等事的,有專門的起居郎和起居舍人主管。這些人對李世民的一言一行都作了詳細的記錄,為編修唐史提供了豐富詳實的史料記載。
由於自己對曆史的偏好,李世民也十分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防自己無意間在曆史上留下汙跡。譬如在貞觀二年,他對群臣說:“我每天坐朝,每當要說一句話,就要想到這句話是否對百姓有益處,所以不敢多言。”
貞觀三年,兼任起居注的杜正倫十分盡守自己的職責,敢於秉箋直書皇帝的過錯,他說:“君主的一舉一動都要記載下來,每一言論都要由左史記錄。臣的職責就是寫起居注,不敢不如實記錄,以盡職守。陛下如果一句話說得不合乎道理,不但會為當今百姓帶來損害,千秋之後還會有損您的聖德,希望陛下說話一定要謹慎。”李世民聽了杜正倫的話十分高興,賜給他彩帛百段以示鼓勵。
貞觀八年(公元634),李世民對侍臣說:“言語對君子來說極為重要。說話豈是容易的事?就是平民百姓,一句話說得不對頭,就會被人記在心裏,成為包袱和拖累。況且是一國之君,說話更不能有過失。不然所造成的損害是很大的,怎能與平民百姓相比呢?朕常常以此為戒。”
聽了此事,魏征就對李世民說:“人君身居天下最高之位,若有虧失,古人就認為如同月蝕、日蝕一樣,人人都看得見。陛下說話確實應該小心慎重。”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李世民對房玄齡說:“朕每觀前代史書,其中彰善貶惡,是為後人規誡。不知自古當代國史,為什麼不讓帝王親自看看?”
李世民問:“朕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記錄下來嗎?”褚遂良說:“臣聽說,堅守道義不如堅守職責。臣的職責就是秉直執筆,臣為什麼不記呢?”
當時,黃門侍郎劉洎也上前替褚遂良解圍說道:“人君有過失。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百姓也都記著呢!”見臣子們都是這樣的愚直和守職,李世民也隻好暫時放棄了看起居注的事情。
由此也可以看出,李世民身為人君,其實也是很害怕被別人批評的。他總想要看一下起居,看裏麵到底記錄了自己什麼失德之處,雖然他自己的說是要警誡自己,但裏麵不免真有自私的成份。即:他也擔心自己的失德言行流傳後世。
房玄齡回答:“國史既然善惡必書,以此希望帝王不做違法之事。隻是怕有些記載不合聖上心意,所以不讓帝王看。”李世民說:“朕的想法殊不同古人。現在朕想看一看國史,書中記載如有好事,當然不必過多論說;如有壞事,也想以此作為借鑒,從則能自我改正。卿可撰錄一份國史遞進來讓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