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經營者要有和古董商一樣的鑒賞眼光,他必須對任何事物作出明確的價值判斷。要不斷地進取,才能夠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宋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時喊的口號是:“廣積糧,高築牆”。在唐太宗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不僅“廣積糧,高築牆”,更是做到了韜光隱晦。在大肆招兵買馬的同時,還注重招攬天下各路英豪,真正做到了“天下英才,盡收吾舍中矣”!
縱觀古今中外曆史,凡成就一翻偉業者,無不把自己工作的重重之重放在吸引人才上。如今,社會上也仍有許多“慷慨”之人,用金錢結交一些能對自己的事業有幫助的人,結果事業真的就一帆風順,為後來成就非凡的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名封建政治家,李世民的慷慨當然是一種有目的的慷慨,雖然未必是他的本性,但這種以慷慨來結交人才的做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李世民在協助李淵打天下的時候就很注意廣納賢才,想盡了各種辦法將各色人才招攬在自己身邊,對李氏的逐步壯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唐初名臣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有這樣的記載: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李淵十分注意網羅人才。他指示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世民“於晉陽密招豪友”。建成、世民“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手高僧博徒,監門斯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嚐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當時,一些有政治眼光的地主階級,認識到了隋朝的滅亡的必然之勢,因此紛紛尋找自己的依托和靠山。李淵父子則是最佳人選。
如右勳衛長順德,右勳侍劉弘基。“皆避遼東之役,亡命在晉陽依淵,與世民善。”左親衛竇琮,“亦亡命在太原”,他與世民原有矛盾,而世民對他卻“加意待之”。又如劉文靜又見世民“而異之,深自結訥”,並對裴寂說:“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又如晉陽長薑蓍,他評價李淵說:“隋祚將亡,必有命世才”,“唐公有霸王之度,以吾觀之,必為撥亂之主。”於是,“深自結納”,投靠了李淵。
相對於當時有勇有才,頗具影響力的人紛紛都投靠了李氏父子。於是,在他們父子周圍便形成了一股政治勢力,成為晉陽起兵的基本隊伍。
還有一點至關重要的就是李淵雖然身為太原留守,握有重兵,但要密謀起兵,手中還必須有一支私自指揮的軍隊,才能在發動兵變後牢固地控製住太原及其西北地區。於是,擴充兵力就成為當務之急。然而,公開招募軍隊目標太大,弄不好會帶來殺身之禍。
為此,李淵派李世民去和劉文靜共商大計。經過策劃,劉文靜假造詔令:“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以歲暮集涿郡,將伐遼東。”結果消息傳出後,“人情大擾,思亂者益眾”。他們這樣做就是為了鼓動人心,激起人們的反隋情緒,並達到結集隊伍的目的,這事發生在大業十三年之初。
二月,馬邑、劉武周起兵,殺太守王仁恭,據郡反隋,自稱天子,國號“定揚”,並引突厥率兵南攻樓煩,進占汾陽宮,還將進逼太原。這時,李世民對其父說:“大人為留守,而盜賊竊據離宮,不早建大計,禍今至矣!”
於是,李淵便以討伐劉武周為辭,召集將佐商議。並說:“朝廷用兵,動止皆稟節度。今賊在數百裏內,江都在三千裏外。加以道路險要,複有他賊據之,以嬰城臌柱之兵,當巨猾豕突之勢,必不全矣。進退維穀,何為而可?”麵對如此情況,王威等人則說:“公地兼親賢,同國休戚,若俟奏報,豈及事機;要在平賊,專之可也。”
在這種情況下,李淵提出了“先當集兵”的要求。於是李淵就命李世民與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各募兵,“遠近赴集,旬日近萬人”。
李淵接著又調整了軍隊的部署,各種大權,均由李淵和李世民親自掌握。這支隊伍便成為由李淵、李世民父子私自控製和直接指揮的軍隊,並成了晉陽起兵的主力軍。之後,李淵派遣使者到河東和長安,令建成、元吉以及女婿柴紹等急赴太原。萬事具備,隻欠東風。經過李氏父子多年苦心積慮地精心策劃和準備,他們周圍人才濟濟,當自身力量已夠強大時,所謂的“最後一搏”,其勝負自在意料之中。
在一個企業中,最重要的就是挖掘人才,利用人才。一個人的才幹再高,也是有限的,而且大多還是某一方麵的偏才。而將眾才為我所用,將許多偏才融合為一體,就能組成無所不能的全才,發揮出無限巨大的力量。
常言道:人多智慧廣。惟有利用眾人的智慧,始能發揮這種人類的偉大力量。畢竟人類是不能單獨生存下去的,而一個人獨居無友,也不會有什麼發展進步。所以,隻有彙集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全體才能進步發展,人人也才能過著富庶安樂的生活。企業也是一樣,充分利用公司裏的眾智,才得以發展,使全體員工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經營上,才能彙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才能使企業長期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