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我就計劃著要寫書,可總是在眾多借口中流產。前一段在網上看到有許多人寫紅樓,千篇一律的穿文或純言情文。總是在迎合著現代人的心理,努力消減其中人物的特質,大多成了“木石本無緣,水木結新緣”的格式。
不能說別人那樣寫是不對的,因為每個人心裏都有一段紅樓情結,每人個人心裏都有不同夢中的紅樓人。隻是對於我這個紅樓迷來說,是有點不太認同罷了。大多人心目中的林妹妹是言語刻薄、多愁善感、清高自戀、愛生氣、無故尋閑愁等等,這些都是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的;反而文中的另一主角薛寶釵,更得人心,大多人們認為她是知書達禮、賢良淑德、隨合大方……等等,是無數男士心目中的理想情人。
然而我認為,人們看到是隻是兩人的表麵,而沒有看到其背後。黛玉的刻薄,並不是對所有的人,而且是率性而為,敢於實語實說。多愁善感是戀愛中的少女常有的事,清高也好,自戀也罷,我們隻要從她所處的環境去體會就會明白——從小寄人籬下,所在賈府中人勾心鬥角,無所不為……她之所以得免陷泥棹,得存金玉質,和她本身的這些特性是分不開的。
我也不認同直接了斷說她短暫的一生是個悲劇。雖然她帶著一腔怨情香消玉損,但她收獲了自己最深刻、最美麗的愛情,也真真切切地過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像一朵美麗的花,綻放她畢生最美的光華後,最美的時候悄然離枝。那最美一刻也必將深入人心,驚豔絕倫。反之,一朵花到了該謝幕的時候,卻不肯離枝,最後隻落得殘花敗絮掛枝頭反倒更可悲。
寶釵就不一樣,她天生就有一種“熱毒”,要吃冷香丸才可解,作者的深意可謂非同一般。從偷聽小丫頭說話,被發現,就誣賴給黛玉,到王夫人的侍女金釧受辱而亡,稱其不小心墜井,甚至到最後冒名頂替林黛玉出嫁(在古代,女子的名節是很重要的,這對黛玉毀譽之深可想而知),那一件件,一樁樁,頗有心計,從那裏可以看出是賢是德了?也許你會說,最後一件是迫不得已的,那前兩件呢,誰逼她了?作者故意說她好,還多次借王夫人、賈母之口說出,可謂用心良苦味。處處隱晦,真情隱(甄士隱),假語存(賈與村)。終於“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
當然對她的理解也不能和王夫人、薛姨媽相提並論,由於她熱毒未深,又有冷香丸相助,她還是有美麗可人的一麵。雖然如此,她的一生,相對黛玉而言是個天大的悲劇,甚至天大的笑話。用盡心計,完結金玉良緣,到頭到,恩愛夫妻不到冬,獨守空閨到天明。以她的性格和人物特質,必定不敢越禮封建禮教半步,那些條條框框必將是她後半生的心靈桎梏……如此人生,有何意義?
以上所述的種種促使我寫一篇關於黛玉的小說,不是續集——那麼多好的續集,再續就是狗尾續貂了,而是從原文為藍本,向外延伸,以黛玉為第一人稱,以我的眼光深刻剖析黛玉這個人物性格。想來自己的拙劣之筆自不敢與曹老生及其他大家的大作相提並論;況文中以黛玉為第一人稱,以黛玉的眼光去看整個故事,難免多有作者杜撰之嫌,故加複名表明此為黛玉外傳。
以上種種,加上作者初次長篇之作,若有瑕疵,敬請各位讀者朋友們多多包涵,並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彭某初稿於惠州
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