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戰後初期的國際關係——兩大陣營的對抗與鬥爭(1)(1 / 3)

一、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出現

(一)戰後初期美國霸權地位的確立

美國曆史的簡要回顧:美國在19世紀還隻是個地區大國。“門羅主義”對19世紀後期至二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外交影響很深。詹姆斯·門羅於1817~1825年任美國總統,他在任期間根據當時美國的實力影響,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基本外交方針和外交口號。此言有兩層含義:一是講給歐亞列強聽,歐亞列強不要到美洲來插手美洲事務;二是以美洲霸主的身份講,美洲實質上是美國的美洲。此後,在19世紀很長時期內,“門羅主義”深深影響幾代美國總統和政府,堅定地維護美國在美洲的利益。當二次世界大戰到來之際,世界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德、意、日軸心形成,歐亞兩大戰爭資源地出現,人類和平麵臨嚴重挑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美國朝野開始對傳統的“門羅主義”提出置疑,特別是二戰爆發後,美國一部分新政人士主張參與世界大戰,因為它是給美國由地區大國變為世界大國的絕好機會。但是,由於信奉門羅主義的傳統勢力很強大,反對美國參與世界大戰。“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國在徘徊與猶豫,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美國海外最大海軍基地珍珠港得手後,美國損失慘重,美國國內才結束了外交爭論,決定放棄門羅主義,積極參與世界大戰。實踐證明,美國參與二次世界大戰,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利益,美國成為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大贏家。二戰結束時,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而且是頭號世界強國。地區大國變為世界大國、世界強國的美夢完全實現。

1.戰後美國謀取世界霸權的目標與計劃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確立世界霸權的目標是以歐洲為重點,領導所謂的“自由世界”,爭取廣大的“中間地帶”,反對和消滅社會主義。

為實現上述目標,美國擬定了通過建立三個組織作為框架,為其服務來謀取世界霸權。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早年稱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就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關於聯合國,美國認為實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製度,反法西斯戰勝國中貢獻最大的五國——美、蘇、英、法、中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麵擔負特別重任。美國的如意算盤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美方可以掌控四國(四票)對付戰後已成敵對關係的蘇聯。蘇聯對此不滿,提出安理會實行一票否決製,美方無耐,隻好同意。這樣,聯合國安理會在做關於國際和平與安全方麵的重大決議時,必須實行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才能形成有國際法效力的決議,隻要有一國反對(棄權票除外)就不能形成決議。但美國認為,英、法、中總是會站在自己一邊(注,1949年前的中國是美國的盟友)。

關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其章程規定,誰在兩大金融機構投資最多,誰的發言權就最大,戰後初期美國經濟實力最強,不言而喻,美國在兩大金融機構發言權最大。由於美國經濟實力最強,兩大機構的章程還規定美元與黃金掛鉤,即國際貿易結算用美元代表黃金,而且規定了一盎司黃金(28.3495克)=35美元,這就是戰後初期在世界金融體係中起作用的著名的國際固定彙率機製。由此可見,美國通過建立上述組織及其運轉,從政治和經濟兩方麵操控世界政治與經濟,為其霸權服務。

2.美國謀取世界霸權的條件

戰後美國之所以有謀取世界霸權的目標與意圖,是因為美國具備了稱霸世界的條件。戰後初期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三強”國家。

首先,其經濟實力最強大。經濟實力的強大具體表現有三:一是美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二是對外貿易額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三是黃金儲備占資本主義世界的72%,占整個世界的一半。在世界各地尤其是非洲、歐洲幾乎到處是廢墟,饑腸餓腹的人們等待著食物和衣物時,唯獨在美國到處是剩餘物資,經濟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