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昆侖(1 / 2)

我叫阿柔。隨著師父師娘,自小便隱居在昆侖山上。

我從沒見過親生父母,亦沒有見過山下是什麼樣子,一出生便被師父帶上山,收養在他門下。師父師娘精於奇門遁甲,卻不願入朝為仕,便帶著我退居到昆侖絕頂上,在半山中設了十裏迷陣,從此與世隔絕。

十裏迷陣之上,是為昆侖之巔。

我七歲之前從沒見過其他人。師父師娘除了教習我些粗淺的武藝強身健體,也常常喂我各種仙丹神草,具體功效不詳,隻是昆侖絕頂上白雪皚皚,我衣著單薄,倒也沒有染過傷寒。

我覺得自己的日子過得著實不錯。然而隻因我是最小的弟子,生得單弱,又是從小被他們養大的,師父師娘便格外擔憂我一些。他們覺得我才剛剛出生便陪著他們一起隱居在昆侖山上,一個好端端的女兒家,耳濡目染的都是兵法、五行和易經八卦,著實有些不妥。於是我七歲那一年,師父特意捉了個秀才來山上教我認字,並讓他給我講些山下的見聞,隻盼我增加見識,粗通文墨,出落成個貨真價實的閨秀,日後可嫁個好人家。

後來想想,這期望實在是渺茫得很。

據說師父捉那秀才上山時,很費了一些周折,挑挑揀揀的,才勉強搶了這個鄉試第一的才子來教我讀書寫字。自從搶了他上山之後,便好吃好喝的供著,每日除了教我,什麼事情也不用做。偏偏那才子教了我整整一年,便不知為何勘破紅塵,去昆侖山下的廟宇落發為僧,從此不出山門。彼時,我才剛剛花了一年時間學會寫第一個字,虛心向學得很,秀才師父出家後,有一段時間我天天徘徊在他的廟宇外,期望他再出來教我認字。後來我想想,這可能就是他不出山門一步的主要原因。

秀才出家後,師父著實感慨了一陣,從此再不敢捉人來教我識字,看我的目光也隱隱多了些愁緒。師娘倒是豁達得很,說文人傷春悲秋,未必識字就是好的,索性讓我學些武藝,長大後嫁個好人家,平平安安不受人欺侮,也就是了——況且這一套著實便利,得閑時師父自己便可以教我。

於是三年後,師父他自己也差點出家。

我剛剛會蹲馬步,又半途而廢。

師父師娘從此不再親自教我任何東西,還多了一個習慣:逼迫路過昆侖的才子上山來教我。那時我才十歲,每過一兩個月就要換個師傅,為此困惑得很。

後來想想,父母之心,大抵操心至此。

我長到十歲時,師父收了大師兄和大師姐。

據說大師兄原本是當年科舉的探花,文韜武略,無不出眾,卻被當朝太師收買了考官,讓自己的兒子頂了大師兄的名次。師兄一個想不通,喝醉酒作了一首彈劾奸臣的絕句,第二天醒來,全家已經被滿門抄斬,他自己則躺在京城的牢房裏不見天日。他家的老仆想盡辦法買通獄卒將他劫了出來,逃到昆侖山上,饑寒交迫,幸好被我師娘望見,救上山來。師兄從此拜在我師父門下,那老仆夫婦就是如今在昆侖山上充任廚子的梁伯梁嬸。

至於我大師姐,出身更好,據說她是江南書香世家之女,剛剛許配給京師裏翰林院編修之子,卻被強人搶到附近的山頭做壓寨夫人。雖然她剛剛被搶上山就被我師父給救了出來,卻還是被家人厭棄,要她以死明誌。師姐想必是沒有想明白自己一抹脖子跟誌向有什麼關係,一怒之下,上了昆侖,認我師父為義父,從此也留在昆侖山上。

師父師娘對於大師兄和大師姐著實滿意。大師兄就不必說了,大師姐雖然從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深閨小姐,竟然很有些道法天賦。師父教了她三年兵法,已有小成,頗有神鬼莫測之威。我也很歡喜大師姐的性子。她豁達開朗,又肯護著我,隻是她也有些像師父,有時候望著我便不知不覺地皺了眉頭,長歎一聲氣,不曉得在憂慮什麼。至於大師兄,倒是有些嚴厲,他上山時也曾經想要教我念書,後來眼明手快地放棄了……幸而沒有出家。

他們來後三年,師父又收了二師兄和三師兄。據說二師兄和三師兄分別是師父當年兩個金蘭兄弟的獨子,後來金蘭兄弟不曉得為了什麼立誌要輔佐某位諸侯,師父和師娘便下山三個月,將兩位師兄帶回來,從此也養在昆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