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紙、紙板和紙製品的消費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現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已經跨入21世紀,全球的造紙工業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我國的造紙工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自新中國誕生以後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中國的造紙工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世界造紙行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49年新中國成立,我國的紙和紙板的產量僅為10.8萬t,經過近60年的發展,到2008年已超過8000萬t,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我國紙、紙板和紙製品的年人均消費量隻有50kg左右,這與世界人均消費還有一定差距,與美國高於350kg的人均消費量相比差距更大;另外,仍有一些特殊紙種還要依靠進口。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和國家經濟發展,造紙工業已經被列為我國重點發展產業,今後中國的造紙工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機遇。
21世紀,資源、能源和環境仍然是造紙工業發展麵臨的3大主要問題,因而要使造紙工業得以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好這些問題。其中,在能源問題方麵,除了開發新能源外,更好地利用現有能源,最大地發揮能源效率是一個重要途徑。這就需要從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和生產管理等多方麵加以改進和提高,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耗,提高單位能耗的工業產值。
在紙張的抄造過程中,造紙毛毯是造紙機生產運行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易耗器材,毛毯性能的好壞也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有重要的影響。毛毯在紙和紙板抄造過程中起著吸收紙幅在壓區壓出的水分;在壓區支持紙幅以防止壓潰;使紙幅在壓區內的壓力均勻分布;保證紙幅的表麵平整度;傳遞紙幅帶動壓榨部所有被動輥筒等作用,它對紙張的外觀品質和內在質量,以及生產過程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毛毯的組織結構、脫水性、耐磨性、承壓強度和使用壽命與產品質量和造紙機的生產效率、生產成本等方麵密切相關。
在造紙機上,根據使用部位和作用的不同,造紙毛毯可分為濕毯和幹毯,濕毯用在造紙機的壓榨部(或某些類型紙機的成形部,如圓網紙機、超成形紙機等),幹毯則用在紙機的幹燥部。壓榨部和幹燥部都是造紙機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紙機裝備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造紙毛毯的設計、生產、選用及其合理配置有利於充分發揮壓榨部和幹燥部的作用及其優越性能,是紙機正常運行的前提,也是提高紙張產量和質量的保證。
造紙毛毯的生產工藝煩瑣、技術含量高,而它的性能好壞隻有在應用中才能得到體現。在使用過程中,因其使用的環境影響因素眾多,脫去紙頁水分的難度較大,適應生產紙張的品種繁多,因此必須了解造紙毛毯的基本知識。對於紙張生產者來說,如何合理選用、正確使用毛毯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對於毛毯生產者來講,根據紙張生產的實際情況,如何研製出合乎用戶要求的毛毯也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人類早期手工抄紙的時候並沒有使用毛毯,造紙毛毯的起源與發展是隨著紙張生產的工業化而開始的,也隨著造紙工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而發展。毛毯的起源與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造紙毛毯所用的原料;二是造紙毛毯的結構和生產技術,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世界上最早的毛毯生產始於公元前900年的古希臘,但當時人們生產的毛毯並不是用於造紙。那時的希臘人將纖維,如羊毛、駝毛等其他動物的絨毛加工鋪製成氈子,人們稱之為“毛氈”(Felt)。用這種毛氈可製成帽子、毯子和士兵的頭盔襯裏,更厚的毛毯則用作士兵的盔甲以及古老遊牧部落人的衣服和帳篷等。
公元105年,中國東漢宦官蔡倫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造紙術,他采用手工技術工藝所製造的紙與現代人們所用的紙極為相近,可以說是當時的革命性創造,也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這種造紙的技術方法大約經過了500年後,才傳入亞洲的韓國和日本,約在1000年後才由絲綢之路傳入歐洲,並在歐洲得到迅速發展和提高。
到了11世紀,歐洲的手工抄紙已經開始使用毛毯,毛毯用作紙張生產中的引紙和襯托擠壓濕紙頁以脫除水分的器材。手工抄紙是先讓纖維經過撈取而均勻分布在用網布作底的模框上,以形成濕紙頁,等大部分水過濾脫掉以後,再將模子壓到毯子上,濕紙頁便從模子轉移或“引”到毯子上。然後將濕紙頁和毯子一起擠壓脫掉多餘的水,最後將紙頁風幹。
造紙行業對毛毯的需求促使人們製作造紙專用毛毯,於是人們從生活日用毛毯的生產方法中得到啟迪,采用相似的方法(技術)製造早期的造紙專用毯。隨後在普及歐洲先進造紙術的同時,世界各地才引進了造紙毛毯的製造技術。從此造紙與毛毯就有了密不可分的關係。但造紙術的發明要比毛毯的生產和使用早10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