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係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於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所謂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傳統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汙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征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汙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係、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
與傳統經濟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征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說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以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係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範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係統和生產力係統的相互影響、相互製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係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地利用一切可用資源。
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托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係統與生態係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係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麵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減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係,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低的程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係統與生態係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循環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的是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複利用,並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都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物質循環不僅是自然作用過程,而且是經濟社會過程,實質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也就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
發展循環經濟可以解決經濟與環境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達到經濟與環境的雙贏,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措施,對實現新型工業化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發展循環經濟是實施資源戰略,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我國的資源狀況,一方麵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麵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
第二,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汙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首先,發展循環經濟要求實施清潔生產,這可以從源頭上減少汙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減少了固體汙染物的排放。
第三,發展循環經濟是應對入世挑戰、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和客觀要求。目前,我國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我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個百分點則能取得100多億元的效益。近幾年,資源環境因素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綠色壁壘"成為我國擴大出口麵臨最多也是最難突破的問題,有的已對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發展循環經濟在突破"綠色壁壘"和實施"走出去"戰略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