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韻文史上,元曲與唐詩、宋詞並列為我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三顆璀璨的明珠。作為元代文學的代表,元曲以其特殊的藝術成就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傳誦不衰,澤被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元曲即元代的散曲,一方麵是指詩歌新體“散曲”,一方麵又指戲曲新體“北曲雜劇”。如元曲六大家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和喬吉,都是兼工散曲和雜劇的作家。
元曲作家中留有姓名、曲作的共二百二十多人,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四千五百多首(套、部),其中小令三千八百多首(含帶過曲),套數四百七十餘套,雜劇一百六十餘部(本)。在眾多作家中,對元曲的形成作出開創性貢獻的是元好問,他生於金元戰亂之際,是名冠金元兩代詩壇的巨星。他的作品清潤疏俊,迥出時作,對元曲創作起著啟導統領、規範的作用。
元曲中,最常見的形式有小令(獨立的單隻曲牌)和套數(以同一宮調的若幹曲牌按一定規則組成一篇)。元曲不僅在形式和格律上迥別於詩詞,而且在風格、韻味上自成一家,貴俚俗,尚直露,多諧謔,提倡以尖巧出奇製勝,表現了高度的藝術特色。
相比較而言,散曲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麵及其深度均略遜色一些。歎世和歸隱成為散曲領域反複詠歎的主題。前者多在慨歎社會的是非不分,賢愚莫辨。如馬致遠的〔雙調·夜行船〕《秋思》、張鳴善〔水仙子〕《譏時》等;後者則更多表現的是作家不滿現實,逃避現實,希望及時行樂的態度。如喬吉的〔南呂·玉交枝〕《恬退》、盧摯的〔沉醉東風〕《閑居》等。當然,散曲中為數眾多的寫景和詠史作品也自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典型如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和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等。關漢卿的〔南呂·一枝花〕《不伏老》套更以其桀驁不馴的反傳統精神和麵向世俗大眾的生活態度顯示了元曲特有的鬱勃和反抗精神。
繼唐詩、宋詞之後蔚為一文學之盛的元曲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一方麵,元曲繼承了詩詞的清麗婉轉;另一方麵,元代社會使讀書人位於“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專權,社會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極為奪目的戰鬥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鋒芒直指社會弊端,直斥“不讀書最高,不識字最好,不曉事倒有人誇俏”的社會,直指“人皆嫌命窘,誰不見錢親”的世風。元曲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曆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藝術魅力。
元曲異彩紛呈,蔚為大觀,但從古到今能夠反映元曲全貌和精粹、適合普通人士閱讀的選本卻極其難覓。本書以《全元散曲》、《元曲選》、《元曲選外編》為基礎,參酌各家,彙校諸本。選注時,擴大了作者的入選麵,包含元明清三代中一百一十多位作家的四百多篇作品,注重選目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突出各類曲子主題、手法上的多樣性及代表性,各種風格的作品兼收並蓄,體現了元曲的本色自然,清新明麗;明曲的活潑俊俏,細膩婉轉;清曲的纖麗輕巧,蘊藉風流,無遺珠之憾,無繁瑣之累。作者小傳簡要清晰、注釋準確豐富,賞析精巧通俗,行文流暢清新。該選本應是較適時的中型元曲注析本。可供有關專業人士及廣大文學愛好者學習參考,珍藏備查之用。
這本書盡管不能說包含了曆代曲作家的全部作品,但大家耳熟能詳的,能夠體現元曲各種風格的都盡顯其中,力圖較為充分地展示曲苑的風采和魅力。
由於元曲散佚較多,選編難免有錯漏,注釋賞析也可能有訛誤之處,還望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