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部分跳躍思維守望世界(3)(1 / 3)

淨化內心

我們若非完全在夢中,便是以一種有趣的態度在做夢。因此,必須去學習在時尚的潮流中保持清醒——若非不完全,便付之以一種有趣的態度。

——尼采《快樂的科學》

強大的凝聚力與美好心靈如影隨形,一個人隻要具有一顆質樸而美麗的心靈,那麼他必然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這種影響力會像影子一樣,一生追隨著他。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像水一樣,隨著地勢的起伏改變著自己的形態,另一種人則像水晶,內心晶瑩透徹,但卻銳利堅硬。第一種人隻能讓自己隨著世界變化,而第二種人則會讓世界因自己而改變。

有一個6歲的加拿大男孩,曾經用一顆單純的心改變了世界。

他曾被評選為“北美洲十大少年英雄”,甚至被人稱為“加拿大的靈魂”,他就是曾經接受過加拿大國家榮譽勳章的瑞恩·希裏傑克。

1998年,6歲的瑞恩第一次聽說在非洲有很多孩子因為喝不上幹淨的水而死去,於是,為非洲的孩子捐獻一口井成了他的夢想。

當他向媽媽要70加元時,媽媽告訴他:“你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湊齊這一筆錢,比如打掃房間、清理垃圾,我會給你報酬。”瑞恩遲疑了一下,最終答應了。於是,他開始通過自己的勞動掙錢。

瑞恩得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吸地毯,幹了兩個多小時後他得到了兩塊錢的報酬。幾天之後,當全家人去看電影時,瑞恩一個人留在家裏擦了兩個小時窗子,賺到第二個兩塊錢。全家人都以為瑞恩不過是心血來潮,他卻堅持了下來。

4個月後,當瑞恩把辛苦積攢的錢交給有關組織時卻得知,70元隻夠買一個水泵,挖一口井實際需要2000加元,他並沒有放棄,反而更加賣力了,因為他隻有一個想法,就是要盡自己的能力讓更多非洲的小朋友喝到水。

漸漸地,大家都知道了瑞恩的這個夢想。於是爺爺雇他去撿鬆果;暴風雪過後,鄰居們請他去幫忙撿落下的樹枝;瑞恩考試得了好成績,爸爸給了他獎勵;瑞恩從那時起不再買玩具……所有這些錢,都被瑞恩放進了那個存錢的舊餅幹盒裏。

後來,他的故事被媒體報道了,他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國家。一個月後,在他家的郵筒裏出現了一封陌生的來信,裏麵有一張50萬元的支票,還有一張便條:“但願我可以為你和非洲的孩子們做得更多。”如果你以為這是故事的結尾,那就錯了,因為這隻是事情的開始。接下來,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又有上千萬元的彙款支持瑞恩的夢想。

2001年3月,“瑞恩的井”基金會正式成立。瑞恩的夢想成為千萬人參加的一項事業。

事後有人問瑞恩:“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瑞恩說:“沒有為什麼,我隻是想讓他們喝到幹淨的水。”

“沒有為什麼”,一切就是如此簡單,他隻是聽從了自己的召喚,並隨著善良靈魂的高歌起舞而已。那一支心靈的舞蹈,卻令整個世界為之傾倒。

心靈純淨的人,往往是精神潛能真正覺醒的人。他們那些美好的夢想和執著的信念具有強大的感召力,所以能四兩撥千斤般創造奇跡。他們強大的影響力與單純的個人魅力常常形成一種怪異的對比,那天真爛漫的生活和無憂無慮的心態使他們宛若孩童,但思想的感染力和舉手投足間的偉人風範卻令人心生羨慕。

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都為外物所遮蔽、掩飾,浮躁占領了我的整顆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許多遺憾。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巨大的壓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寧靜的心靈麵對無窮無盡的誘惑,就會感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動。一位長者問他的學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為何?學生列出“清單”一張:健康、才能、美麗、愛情、名譽、財富……誰料老師不以為然地說: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項——心靈的寧靜,沒有它,上述種種都會給你帶來可怕的痛苦!唯有寧靜的心靈,才不羨慕權勢顯赫,不奢望金銀成堆,不乞求聲名鵲起,不羨慕美宅華第,因為所有的奢望、乞求和羨慕,都是一廂情願,隻能加重生命的負荷,加速心靈的浮躁,而與豁達康樂無緣。

我們很忙,行色匆匆地奔走於人潮洶湧的街頭,浮躁之心油然而生,這也是我們不留心去傾聽內心聲音的一個緣由。我們找不到一個可以冷靜駐足的理由和機會。現代社會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時,使我們作為一個人的優雅在逐漸喪失。那種恬靜如詩般的歲月對於現代人來說,已成為最大的奢侈和夢想。內心的聲音,便在這些繁忙與喧囂中被淹沒。物質的欲望在慢慢吞噬人的性靈和光彩,我們留給自己的內心空間被壓榨到最小,我們狹隘到已沒有“風物長宜放眼量”的胸懷和眼光。這一切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浮躁心理是多麼可怕。既然如此,我們又該怎樣擺脫這種浮躁的心理狀態呢?我們應該想辦法讓自己心靈寧靜下來。

北大著名“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的張中行先生青年時代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他無休止地探尋:生命有意義嗎?如何生存才是合理的?什麼是“存在”?“存在”是順從意誌的必然,還是順應天運的必然?張先生最後求證的結論就是保持心靈的寧靜。即使有人批評他,他也隻是沉默,他說:“其一,這類過去的事,在心裏轉轉無妨,翻來覆去地去說就沒有意思了。其二,我沒有興趣,也不願意為愛聽張家長、李家短的閑人供應茶餘飯後的談資。其三,最重要的,是人生實不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老了,餘年無幾,幸而尚有一點點憶昔的力量,還是想想那十之一二為是。”

他的這種省悟,是原原本本的,像李叔同坐禪時的冥想,也似豐子愷那樣遠離塵海時的冷觀,同時又如聞一多、朱自清那樣直麵人生。我們要像理性所要求的那樣做一切事情。一個人每做一件事時都應當問問自己:這是不是一件必要的事情。這樣,心靈家園中的最初的寧靜就會歸來。

現在很多人常常自作聰明地遮蔽自己的錯誤,不僅不肯認錯,還會為自己所犯的錯誤尋找各種各樣的借口。

“沒有任何借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它強調的是,要為成功找理由,不為失敗找借口。一個人做任何事,如果出現了差池,隻要他願意,總能找到完美的借口,但借口和成功卻不在同一屋簷下。

美國西點軍校有一個久遠的傳統,遇到學長或長官問話,新生隻能有四種回答:

“報告長官,是!”

“報告長官,不是!”

“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

“報告長官,不知道。”

除此之外,不能多說一個字。比如長官問:“你認為你的皮鞋這樣就算擦亮了嗎?”新學員的第一個反應肯定是為自己辯解:“報告長官,剛才排隊時有人不小心踩到了我。”

但是這種下意識的辯解並不在四個“標準答案”裏,是不能令長官滿意的,學員隻能回答:“報告長官,不是。”

長官又問:“為什麼沒有擦亮?”

學員沒有任何選擇,隻能正視著長官的眼睛,回答說:“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然後接受任何形式的懲罰。

一個善於反省的人往往能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也明白老老實實認錯是最明智的做法,而不是想方設法找理由為自己辯護。借口不過是一個人做錯事的擋箭牌,是敷衍別人、原諒自己的護身符,是掩飾弱點,逃避責任的百驗靈丹。而這些,隻會讓一個人越來越糊塗,從而將所有的缺點自我屏蔽,以至於不知不覺間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懂得自省的人,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正,改正自己的過失,便能夠如無瑕的白壁一般,獲得高潔的人格。在我們自以為是、為自己尋遍理由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淺薄、浮躁、自滿洗滌一空,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讓生命重放異彩、生氣勃勃。

一個東西,用秤稱過,才知道它的輕重,用尺量過,才知道它的長短。世間萬物,都要經過某些標準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個人更應該如此,經常反觀自省,才能認識自己、改善自己。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能“自知己短”,從而彌補短處,糾正過失。上帝在每個人的肩上都掛了兩個袋子,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背後。前麵的袋子裝著自己的優點,後麵的袋子則裝著自己的缺點。結果,每個人隻要一睜開眼睛,看見的就是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所以,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優秀,而別人最愚蠢,因而對別人總是求全責備,對自己總是肯定讚揚。

有位哲學家在晚年的時候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別人都不理解他的這一舉動。他說,我隻是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聰明人必須具備自知之明。何謂自知之明?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學生曾子也強調:“吾日三省吾身。”聖人都有自知之明,是因為他們時刻審視著自己,這樣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的缺點有哪些?為什麼失敗?

有一個年輕人,在街角的小店借用電話。他用一條手帕,蓋著電話筒,然後說:“是王公館嗎?我是打電話來應征做園丁工作的,我有很豐富的經驗,相信一定可以勝任。”電話的接線生說:“先生,恐怕你弄錯了,我家主人對現在聘用的園丁非常滿意,主人說園丁是一位盡責、熱心和勤奮的人,所以我們這兒並沒有園丁的空缺。”年輕人聽罷,便有禮貌地說:“對不起,可能是我弄錯了。”接著便掛了電話。小店的老板聽了年輕人的話,便說:“年輕人,你想找園丁工作嗎?我的親戚正要請人,你有興趣嗎?”年輕人說:“多謝你的好意,其實我就是王公館的園丁。我剛才打的電話,是用以自我檢查,確定自己的表現是否合乎主人的標準而已。”

我們似乎總是在現實的壓力與繁忙中奔波,總是在不停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追求物質利益,然而我們往往忽略了對生活和自我本身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