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讚美要突出細節
在表揚孩子時,不應因循守舊,應該注重細節,不斷尋找突破口,如果能在鼓勵孩子的時候提出具體問題,切中要害,那麼孩子聽後就會清楚自己應該如何做。比如,周末的時候,孩子把家裏打掃、收拾了一番。媽媽看了,不應該直說:“孩子,你掃得真幹淨!”而應該說:“家裏今天真幹淨,尤其是窗戶玻璃,平常媽媽沒時間擦,可今天它非常明亮,看著真舒服。謝謝你,孩子!”孩子聽後一定會很高興,他會覺得媽媽真細心,連細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
3.賞識不是遷就孩子
有個小女孩今年5歲了,特別活潑可愛。在幼兒園有“故事大王”的稱號。但這孩子特別驕傲,瞧不起班上其他的小朋友,在家裏父母灌輸給她的都是“你是最好的”“別人都不如你”的思想。有一次,這個孩子參加一個大型的故事比賽,結果什麼獎也沒有拿到。比賽結束後,父母準備帶她回家,她卻一個勁兒哭著說:“媽媽,我才是第一名,我才是故事大王。”
媽媽隻好隨著她說:“好好好,你才是故事大王,你才是第一名,是老師選得不準。”孩子聽後鬧得更凶了,媽媽好說歹說勸孩子回家,孩子就是不願意離開,弄得父母非常尷尬。
孩子要求上進,爭取最好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了對孩子在“承受挫折”方麵的引導。應該告訴孩子“你是好的”,但別人也一樣是好的,“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沒有哪個人永遠是第一名,人與人應該是平等的,要和睦相處。遇到挫折要勇敢、正確地麵對,這次做得不好,還有下一次,暫時的失利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敢也不願承認自己的不足。
賞識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進步。但賞識不是遷就,賞識不是不要批評,在成績麵前,賞識中要有鼓勵;在錯誤麵前,賞識中要有批評。
現在,很多家長對賞識教育有誤解,隻敢熱情鼓勵,不敢嚴格要求,對於孩子錯誤的言行不敢去批評、指責,更談不上適度的懲罰了。不少孩子在愛和讚美的“溫室”裏也就養成了自我約束不夠,唯我獨尊的壞毛病。
周弘老師說:“賞識與遷就本質上的不同在於,前者家長與孩子處於平等關係之中,重在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而後者家長與孩子處於不平等關係中,重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
對於孩子,一味地去賞識、遷就,甚至是恭維、寵愛,是一種傷害。
我們必須知道,賞識孩子不是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並不隻有讚賞才能給予孩子自尊與自信,批評也能激發和培養孩子自我矯正,自我更新的勇氣和力量。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要在了解、尊重與信任的前提下,予以批評。
糖吃多了會蛀牙,賞識多了孩子會被寵壞。溺愛孩子是極其危險的,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千萬不能以“孩子還太小,做不好”等種種理由為借口而遷就“賞識”孩子。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做父母的最好隻有一隻手”,言簡意賅卻不失幽默風趣。收起自己的“一隻手”,把愛心用篩子篩一遍,過濾掉那些多餘的“幫助”,讓賞識成為伴隨孩子成長的扶梯,我們的孩子會更快樂、更茁壯成長。
那麼,我們在賞識孩子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呢?
(1)賞識孩子,不能無視孩子的缺點
賞識不是遷就,賞識不是縱容。每一個人都會有缺點,賞識是不斷地放大孩子的優點,讓孩子自己把缺點收藏起來,賞識是讓孩子在自我肯定中追求完善。所以發現孩子的缺點,父母就要通過適當的方式指出來,要求孩子改正。
(2)賞識中的批評更美麗
把對孩子的批評融入賞識中,能夠讓孩子在得到賞識的同時,感受到自己的不足或錯誤,從而來改正自己的錯誤。
有個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出色,父母對此很滿意。不料,初二時孩子迷上了電子遊戲,老師向家長反映,即使上課時,這位好學生兼班幹部也偷偷地玩,有一次被數學老師發現並沒收了遊戲機。媽媽無奈隻好親自去學校,在老師的辦公室,雙方互相交流情況,老師當著孩子的麵,把遊戲機交給了媽媽。
回家的路上,孩子一直低著頭。回到家,媽媽沒有直接批評孩子,而是平靜地對孩子說:“愛好玩遊戲的人,肯定是智力優秀的人,也是善於動腦筋的人,因為遊戲本身就有很多奧秘。你玩遊戲到了如此癡迷的程度,可見你是愛動腦筋的人,善於動腦。但現在你是學生,媽媽不希望你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玩遊戲上,這樣會使你失去學習的機會。如果你真的喜歡,將來你可以從事電子遊戲開發的工作,而這需要你現在掌握很多的知識。”孩子聽到這裏,紅著眼睛說:“媽媽,我知道錯了,我以後一定好好學習!”
從此以後,孩子隻有在完成學習任務後,才玩遊戲,成績一直很出色。
可見,賞識中的批評更加有分量,賞識中的批評更加美麗!
4.賞識要恰如其分
有個孩子畫了一幅圖畫,母親說:“哇!畫得真棒,如果拿去參加比賽,一定會得冠軍!”其實母親根本不知道孩子畫的是什麼,卻還說:“太好了!如果貼在爸爸房間裏,爸爸一定會很高興。”
結果,將圖畫貼到牆壁上後,孩子才覺得頗受傷害地對母親說:“媽媽,你貼反啦!”這不是弄巧成拙了嗎?
恰如其分的表揚是孩子成長的營養素,對於鼓勵孩子,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過分的誇大、無限的誇大是十分不妥的。往往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自己是最好的。於是他們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所做的事,不但會讓孩子產生驕傲的情緒,也會讓孩子失去前進的動力,將來麵對人生的複雜狀況更是無所適從。
周弘說:“賞識也應當恰如其分,有多少說多少。更要注意到,在肯定孩子的每一個進步的同時,讓他看到新的目標,產生征服的願望,讓他來不及驕傲。”
如果孩子做對了幾道數學題就是數學家,畫了幾張畫就超越了齊白石,運動會上跑了百米第一就成為劉翔第二,那麼一個人取得成就是不是太容易了?
據專家研究表明,不是經過早期教育而是靠天賦產生的神童,隻不過是一種病態的暫時現象。這樣的神童,往往容易夭折,即“10歲神童,15歲才子,過了20歲是凡人”這句諺語所表達的現象。一些潛質好的孩子之所以沒能如願地在未來成為棟梁,這是因為孩子的驕傲自滿、狂妄自大,禁受不住生活中的任何挫折。
在這方麵,天才教育家卡爾·威特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雖然懂得鼓勵孩子的重要性,但他更知道過度的讚美對孩子是一種傷害。正因為老威特的明智,才不至於讓孩子在一片讚譽聲中產生驕傲和自滿的情緒,才能成就孩子一生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