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有一句名言:沒有種不好的莊稼,隻有不會種地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父母。他到處演講,希望家長們向孩子豎起大拇指,賞識自己的孩子,發掘每一個孩子身上無限的潛能。
著名教育家第多斯惠說:“教育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知識的過程,而在於喚醒、激勵和鼓舞。”周弘的賞識教育實踐正是驗證了這句話。
3.每個孩子都需要賞識
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他人心目中的好孩子,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喜愛和關注,他們沒有自我評價的能力,常常會以成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父母的賞識和積極的評價會對孩子的自信心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激發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愉悅的情緒體驗,可以讓他們具有成就感並獲得新發展。他們需要成人的賞識,尤其是父母的賞識,父母一句表揚的話,一個讚許的眼神,會讓孩子備受鼓舞。
因為孩子會在父母的賞識中感受到期望和肯定,“期望”能給孩子指明前進的方向,“肯定”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和動力。
我們不止一次聽過周圍成功人士這麼解讀他們成功的動力:“小時候,爺爺就說我聰明,將來一定能讀大學,我就真的讀了大學。”“有一次上課,老師誇我作文寫得好,將來一定能成為作家,我就這樣成了作家。”
表麵看來,好像很離奇,但是究其背後,卻掩藏著科學道理。
父母對孩子的賞識態度會激勵孩子,如果父母認為孩子是“天才”,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待,孩子願意全力以赴地去改變自己。相反,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總把缺點拿出來說,很容易在孩子心中產生一種感覺: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好不了了……
沒有一個家長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人格健康,可是,應該警覺的是,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態度,會無形中引領孩子的走向。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的種種“不行”時,卻沒有想到,這種抱怨在無意中放大和加速了孩子的“不行”!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給一個實驗員,說這一群老鼠是屬於特別聰明的一類,請他來訓練;他把另一群(B群)交給另外一名實驗員,告訴他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兩個實驗員分別對這兩群老鼠進行訓練。一段時間後,羅森塔爾對這兩群老鼠進行測試,測試的方法是讓老鼠穿越迷宮,結果發現,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聰明得多,都跑出去了。
其實,羅森塔爾對這兩群老鼠的分組是隨機的,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哪隻老鼠更聰明。當實驗員認為這群老鼠特別聰明時,他就用對待聰明老鼠的方法進行訓練,結果這些老鼠真的成了聰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個實驗員用對待笨老鼠的方法訓練,也就把老鼠訓練成了不聰明的老鼠。
羅森塔爾立刻把這個實驗擴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助手們來到一所小學,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們從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共選了18個班,對班裏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之後,羅森塔爾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占總人數20%的“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任課老師,並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
8個月後,他們再次來到這所小學,對那18個班的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而且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