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那間落日熔金
盡管一切都是舊的,但我們總需要強說新詞。在出版物充斥的年代,未必開卷有益,財經類書籍尤其如此。大量未經經濟學起碼培訓的寫手,以其恣意想象和生花妙筆,加上對史實野傳的任意肢解,一本本暢銷書就此問世。但本書不同,作者羅伊·史密斯的專業造詣、實踐經驗、細節刻畫、嫻熟的文字以及長焦的曆史視角,使人們在一種動蕩不安的感受中,閱讀著華爾街同樣動蕩不安的進程。讀完之後,不僅沒有安定地找到答案,反而更為困惑和憂慮。
雷曼兄弟如果獲救,會怎麼樣?迄今為止,人們對次貸危機中,大機構的隨風而去仍記憶猶新。曆史或將重演,但卻難以假設。假設沒有次貸危機,雷曼兄弟會安然生存下去嗎?假設雷曼兄弟獲得及時救助,次貸危機可以避免嗎?我們隻知道危機中金融機構有倒下,也有誕生,對危機的救助所帶來的危害,甚至也有可能大於危機本身。次貸危機爆發前,金融體係的膨脹,金融創新的眼花繚亂,金融從業人員的君臨天下,金融杠杆的岌岌可危都是顯而易見的。甚至有人喜言,在美國,如果你不是體育或者娛樂明星,卻能獲得同等的知名度和財富,那麼你恐怕就隻能去金融機構了。事後看來,雷曼兄弟之死和次貸危機的發作,都不是令人驚訝的事。令人驚訝的,反而是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事前我們都能堅定地視而不見?
誰還記得那些輝煌的名字?本書翔實地介紹了華爾街重要的大玩家,那些顯赫的機構,機構中顯赫的名字,以及這些機構和名字顯赫的兼並和變遷。這些城頭變幻的大王旗,都已入於漁樵閑話。那些曾經優秀的機構、傑出的金融家,以及重要的金融案例各有精彩,但其失敗恐怕要麼因為貪婪,要麼因為自負。金融家們似乎總是大致行走在法律之內,道德之外,去爭取他們此身根本用不到的、數不清的金錢。對他們,我們不用仰視也不必蔑視,但也許我們需要有某種漠視的智慧。
搖擺舞風行的金色年代?這樣的問題有點突兀,但在閱讀本書之後,突兀感或者會更濃厚。20世紀60年代華爾街的大發展、70年代的尼克鬆衝擊、石油衝擊和沃克爾衝擊、80年代的金融國際化浪潮,以及隨後的技術進步、金融創新等。在華爾街和日本的影子背後,總讓人猜忌誰在那些曆史陰影的背後浮現。
什麼在席卷全球?在這一點上我們大致有把握,金融在席卷全球,因為我們不思考地認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為那麼多寒窗苦讀的學子,仍在蜂擁地擠入金融行業。在美國,人們一直在爭論:是誰創造了美國夢?是以得克薩斯的牛仔們組成的鋼鐵石油的“主街”?還是一頭教堂,另一頭流水的猶太族群和MBA族群的“華爾街”?也許到了我們不應敬畏和神化金融的轉折點了,金融體係很重要,它可能是幫手也可能是幫凶,但決定經濟命脈的,仍然是愛迪生們,決意扭曲經濟命脈的,仍然是政府官員們。被金融全球化?這更像是任何人無法決定的厄爾尼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