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人民群眾——黨的力量與智慧之源(1 / 2)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目前,一些社會矛盾出現新的特點、新的情況,這是社會轉型時期難以避免的現象。和諧社會是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為此,領導幹部要把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民情、體察民意作為基本功,解剖麻雀,真抓實幹,經常到困難多的地方去排憂解難,到意見多的地方去理順情緒,到工作複雜的地方去打開局麵。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做群眾工作,善於走群眾路線,要從實際出發,關心群眾生活,抓緊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把中央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使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要敢於負責,善於負責,經常關心群眾,體貼群眾,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進一步解決好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真正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想問題、定決策、辦事情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執政為民的理念真正落實到誠心誠意為人民辦實事、幹好事、解難事的實際工作中去。

第一,要深入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做好群眾工作,要始終胸懷“三心”。真心為民。“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真正落實省委李書記要求,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群眾的疾苦;像對待兄弟姐妹一樣,惦記人民群眾的利益;像對侍自己兒女一樣,保護人民群眾利益,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虛心親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主動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掌握實情,提高決策的科學性。主動與人民群眾交朋友、結窮親,虛心聽取群眾意見,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公心待民。“公生明、廉生威”。在處理群眾問題上始終一碗水端平,公道正派,不優親厚友,不嫌貧愛富,更不以權謀私,以公心贏得民心。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敢與損害群眾的人和事作鬥爭,立正氣、消怨氣、壓邪氣,維護公平正義。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懇懇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以清廉形象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

第二,要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

發展是解決一切群眾問題的關鍵。馬克思認為,人們奮鬥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追求既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杠杆,又是引發社會矛盾的最終根源。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群眾工作中的許多問題,也都要靠發展來解決。領導幹部要學會善於做群眾工作,首先必須學會善於謀劃發展問題。謀發展既要有搶抓發展機遇的意識,又要有苦幹實幹的精神。既要借鑒外地好的做法,更要立足發揮本地優勢。既要謀大事,又要謀小事。要從群眾的需要和願望出發,善於將群眾意願作為思考問題、製定政策、開展工作、謀劃發展的最基本的依據。其次,要學會善於組織引導群眾謀求發展。地方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群眾參與,群眾願望和需求的實現需要黨委政府幫助,這就需要我們提高組織引導的本領。通過組織引導來激發群眾發展信心,增強群眾發展本領,同時進一步理順群眾情緒,形成發展合力。講發展,最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也是最大的群眾工作。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惟有關注民生、重視民生,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社會才能長治久安。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有步驟、分階段解決好人民群眾關注的就業、社保、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住房等基本民生問題。堅持把為民辦實事常態化、製度化,每年拿出一定的財力,從人民群眾最盼、最急的事項做起,竭盡全力辦實事、辦好事,著力改善生活質量和人居環境。堅持把解決民生突出問題與提升整體民生質量結合起來,把解決遺留民生問題與研究新形勢下的民生問題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讓更多的群眾受益。當前,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政治參與的願望日益增強。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反映,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改進工作。尊重和維護群眾的民主權利,大力推進基層民主建設,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尊重和保護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權利,拓寬社情民意表達渠道,讓他們有說話的地方,讓他們的訴求能盡快解決,讓他們感到幸福像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