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2)(1 / 3)

但他依然會忍不住想象自己的另一種人生。他也會去想,若是自己在益州,能不能和小王將軍一樣,想出這“平夷策”來,他想過很多次,答案總是否定的——雖然這讓田烈武有些沮喪,但他也隻好接受這個現實。他不是那種有很多計策可以解決問題的人,所以,他應當多聽別人的意見。

李順也似乎有點失望,“奶奶的,他可莫要討個夷人做老婆。”他啐了一口,忽然又笑道:“聽說那邊夷人女子長得很俊俏……”

“這我可不知道。”田烈武笑道,“你寫封信問你表哥便知道了。”

“那小的還是省點好了。”李順笑道:“找個先生寫信,再去驛館寄到益州,須得好幾十文呢。在汴京,幹上一天苦力,也不過百把文。”

田烈武笑著點點頭,卻忽然想起一事,“我上回聽你說,你還有兩百多貫的交鈔?”

“是啊。小的原本打算拿這點錢來討個渾家的——哪曾想,一夜之間,交鈔便成紙一樣了。小的不死心,便一直掖著,不過這些天看來,朝廷頒了那詔令後,聽說可以用來抵稅,鬼市裏交鈔又開始值點錢了,有人在那裏收交鈔,預備帶到外州去。小的隔壁何家的三哥,便在做這事……還來找過小的,不過小的也沒答應他。”

田烈武早已知道李順話多,若是回憶在起軍中的事來,李順能說上幾天幾夜不停,不過他也愛和李順們聊些家常裏短,二人在汴京熙熙攘攘的街道中穿行,一麵說著這些閑話,這比起應酬那些顯貴們來,能讓田烈武從心裏感到放鬆。

“你沒賣給他便對了。”田烈武笑道,又問道:“你那表哥為人踏實麼?”

“還算老實。”

“也對,小王將軍帳下的軍紀,我也是親身領教過的。”田烈武笑道:“那這事……你要急著討個渾家呢,便好好收著這交鈔,你若是不著急呢,你去密院找相熟的袍澤打聽好了,若你表哥那一部果真不會開拔回來,你去唐家錢莊存張飛票,先把這錢給你表哥幫你存了罷。”

“啊?”李順驚訝的回過頭來,望著田烈武。

“你別問為啥。”田烈武笑道:“待益州物價平穩時,我再給你放個假,你去趟益州,若想在那安家,這筆錢在汴京不算什麼,在當地卻也是巨款,夠你置地買田娶渾家。若還想回汴京,你便在當地無論蜀錦、茶葉什麼的,買點販運回來,也能賺一筆。”

“隻是……”李順原亦是機靈人,這時候並不敢多問為什麼,“隻是這飛票……”

“你不放心這個?”田烈武笑著搖搖頭,“原也難怪。你在軍中時,還沒有這物什。”

李順不好意思的笑笑,田烈武又道:“如今隻要不是駐屯大軍,軍中兄弟都是用飛票給家裏寄家用的。休說軍中,連在外地做官的,行商的,也是用這飛票。隻須有家有戶,有名有姓,不是那種到處跑的,都可以寄。你去了錢莊,人家自會問得清楚,若寄不了,他們亦不會誆你……”

田烈武自是一番好意。

朝廷已經決定,以馮京判成都府事,而陳元鳳以轉運判官掌益州民政,高遵惠掌軍政。而在司馬光的堅持下,兩府也已經決定,與撤軍同步進行,益州將成為一個純交鈔區——在益州,將廢除銅錢、鐵錢,全麵禁止銅錢、鐵錢在市麵流通,增發小麵額交鈔,並在交鈔上全部加印上益州路轉運司的關防,限定隻能在益州境內流通——同時也禁止其他交鈔在益州流通。換言之,益州在貨幣上,將再次成為國中之國!為了防止重蹈覆轍,朝廷將在太府寺下,增設一個“蜀幣局”,以金銀銅為本,按一定比例計算,限定增發蜀幣的數量。

原本以田烈武的身份,亦不可能知道這些事情,但那日他去李敦敏家裏,卻碰巧聽到了李敦敏的牢騷。李敦敏對朝廷此舉非常不滿,在他看來,兩府如此決策,乃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倒退,雖然因為益州特殊的曆史與地理位置,此舉未必行不通。而伴隨著軍隊的撤出,沒有了供應軍隊的補給壓力,社會局勢趨向穩定,再加上這種形同發行一種新紙幣的“蜀幣”,以及與危機重重的交鈔的切割,此舉如同在益州與全國其他各路之間建了一道牆隔離開來,的確亦有可能解決益州的問題。但李敦敏卻始終認為此乃是極端短視之舉,將來一定會留下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阿越按,兩府這一決策在今日看來近乎不可思議。然真實曆史中,紙幣最初出現,卻正是限製區域使用的。兩宋時期,同時出現幾種紙幣,各自隻能在限製區域使用,更是常事。而當使用區域原本不受限製的某些紙幣出現問題時,轉而采用限定區域使用的辦法,更是兩宋政府經常使用的手段。故此舉無論利弊如何,讀者皆不必駭怪。事實上,正如本書所指,宋朝在本質上乃是由若幹亞經濟區組成的經濟聯合體,故曆史上出現這些情況,亦有其深層的原因。)

但他雖然向石越建言,卻也未被石越接受。

田烈武與李敦敏不可能知道石越所受的壓力。而田烈武則更不可能知道還會有發行“鹽債”之事,因此他才給李順出了這個主意。好在李順心裏也知道,他家的這位田侯,原本對這些理財之策並不擅長,口裏雖然唯唯諾諾答應了,心裏卻在想著哪日若能見著曹家小舍人,問問曹友聞的意見,再做打算亦不遲。

田烈武哪裏知道李順心裏打的這個主意,猶在那裏耐心的說著“飛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