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人距離
這是人際間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離,較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個人距離的近範圍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間,正好能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陌生人進入這個距離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個人距離的遠範圍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進入這個空間。不過,在通常情況下,較為融洽的熟人之間交往時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距離(4英尺)端。
人際交往中,親密距離與個人距離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場合則使用社交距離。
3.社交距離
這個距離已超出了親密或熟人的人際關係,而是體現出一種社交性或禮節上的較正式關係。其近範圍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環境和社交聚會上,人們保持這種距離。
辦公室距離的遠範圍為7~12英尺(21~37米),表現為一種更加正式的交往關係。公司的經理們常用一個大而寬闊的辦公桌,並將來訪者的座位放在離桌子一段距離的地方,這樣與來訪者談話時就能保持一定的距離。如企業領導者之間的談判、工作招聘時的麵談、教授和大學生的論文答辯等,往往都要隔一張桌子或保持一定距離,這樣可以營造出莊重的氣氛。
4.公眾距離
通常,這個距離指公開演說時演說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其近範圍為12~25英尺(3.7~7.6米),遠範圍在25英尺外。這是一個幾乎能容納一切人的“門戶開放”的空間,人們完全可以對處於空間中的其他人“視而不見”、不予交往,因為相互之間未必發生聯係。因此,這個空間的交往大多是當眾演講之類,當演講者試圖與一個特定的聽眾談話時,他必須走下講台,使兩個人的距離縮短為個人距離或社交距離,進行氣場的接觸與融合,才能夠實現有效溝通。
當然,人際交往的氣場距離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縮性,這依賴於具體情境、交談雙方的關係、社會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了解了交往中人們所需的自我氣場空間及適當的交往距離,我們就能夠有意識地選擇與人交往的最佳距離。而且,通過氣場距離的信息,我們還可以很好地了解一個人的實際社會地位、性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等,更好地進行人際交往。
愛得再深,也要控製好自身氣場
感情中的二人相處就像取暖的兩隻刺蝟,距離遠了怕冷,距離太近又會刺痛對方,在保持適當距離的前提下氣場才能和諧共存。在一定程度上,為對方和自己留出適合的私人空間,控製好自身的氣場,是感情保鮮的秘密武器。但是,有時候,越在乎一個人,就越控製不好自己的氣場,無法維護好各自的氣場平衡。
小柔有著天使般的容貌和魔鬼般的身材,所以剛到新公司就無數男同事的追捧。在這些男孩中,俊峰並不是最優秀的,小柔起初也不太喜歡他,但是自從那次他送她去醫院之後,在她情感最脆弱的時候,她莫名地愛上了他。也許,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熱烈的愛情都是由心靈空虛點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