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吹奏樂器中,塤是最古老的一種,其主要發展階段在商周,故其音色明顯帶有商周時代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所以塤特別擅長抒發哀怨之情和製造肅穆、曠古、淒厲的特殊效果,一直以來被視為一種特色樂器。到了現代,在演奏家和製作師的共同努力下,塤的表現力不斷增強,塤樂也不斷豐富,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對塤產生興趣。用那帶著泥土芳香的塤奏出大地的吟唱、天籟的絕響,更能表現人們追求遠離塵囂、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

塤的音色悲涼、蕭瑟,擅於表現淒涼、哀傷的情緒。近年來,我國音樂工作者們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同時對塤也做了大膽的改革,使隻一個音孔,可以模仿單調聲音的塤,發展到了十二音孔演奏出的清音。如今的塤在作曲家們的手筆下已登上了大雅之堂。《樂隊劇場I:塤》,就是作曲家譚盾90年代為塤寫的一部作品。他運用了獨奏塤與群塤的搭配,樂隊與人聲混用,具有古樸、典雅的特征。塤也是我國古老文化遺產的驕傲。近些年來,一些音樂家們在他們所創作的作品中,大膽地運用了塤的特點,如《華陀與曹操》、《張衡》等電影電視劇中作了大膽的嚐試,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這沉睡多年的樂器塤又重獲新生。

塤的形成

古代《樂書》引用古人樵周的話說:“幽王之時,暴辛公善塤”。《世本》認為暴辛公作塤。王子年《拾遺記》上說:“庖犧氏易土為塤”。這種認為塤樂器為個人首創的觀點,盡管在早期年代曆代相傳,但總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據。

按科學的觀點,塤應當是原始先民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樂器。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古有記載謂之“石流星”),由於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擲向獵物時,空氣流穿過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早期的塤就是這樣產生的。

勞動擴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創建了原始社會的文明。

塤的種類

在中國古代宮廷中,塤分為頌塤和雅塤。所謂雅塤,指體積大(“大如鵝卵,謂之雅塤”《三禮圖》),在雅樂中應用;所謂頌塤,指體積小(“小者如雞子,謂之頌塤”《三禮圖》),常在雅樂之外的其他宮廷音樂中應用。

塤體的外觀式樣曆史流傳下來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塤,紅陶刻花塤,怪獸塤,人麵塤,繪龍塤……最原始的塤沒有音孔隻有吹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演奏的需求,塤的音孔漸漸增多了。

按音孔來分,從無音孔到有音孔,從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經有六孔塤,清代宮廷雲龍塤即是六孔塤。現代普遍流行八孔塤和九孔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