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 抽象表現主義4(1 / 1)

紐曼(1905~1970)是抽象表現主義畫派中色域繪畫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於紐約,曾就學於藝術學生聯合學院。他學過自然科學和哲學,還參加過紐約市長的競選。他起初是積極支持抽象表現主義的美術評論家,後來發展為自己動手作畫的畫家。他曾在貝蒂·柏森陳列館舉辦過首次個展,並參加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新美國繪畫”展,以及其他多種聯合展覽。他的畫通常是在大片色塊上畫一兩根垂直的線條,這種線條猶如拉鏈,將平坦的底子分割為相互呼應的色塊。哈羅德·羅森堡說,紐曼把這種拉鏈式的線條“認作自己的符號,它充當他的超驗的自我……被分開的長方形呈現實際存在的多重性——且是一種崇高的多重性。”紐曼的這種畫風始於1948年。當時,他創作了一幅由深紅底子和紅色線條所構成的作品,並深受啟發,“我意識到這裏很有些名堂,使我可以有一個新的開始。”此後,他便致力於探索這種色場與垂直線之間的關係。色塊的大小、明暗、色彩,線條的位置、粗細、肌理,可以形成無數種可能性。紐曼在這無數種可能性中費盡心機,有時,花在推敲線條位置上的時間,竟會長達好幾個星期。那看似簡單的畫麵其實非常複雜,體現了他的哲學觀念。在《新美學前言》中,紐曼這樣寫道:“除空間以外,最喧嚷的是什麼?……我的繪畫既不關心空間的擺布,也不關心形象,而是關心時代的感覺……”

《合而為一之三》作於1949年,代表了紐曼的藝術風格。畫麵上,平塗的暗紅色底子,由一根紅色線條一分為二。線條是垂直的,不規整的,留有筆觸畫過的自然痕跡。它像一根拉練,將深色的平麵劃開,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在平靜的表麵之下隱匿著的某種東西。紐曼這種形式簡練的畫風對後來的極少主義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

羅斯科1903~1970)生於俄國,十歲時移居美國,曾在紐約藝術學生聯合學院學習,師從於馬克斯·韋伯。他最初的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後嚐試過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的方法。以後,他逐漸拋棄具體的形式,於40年代末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繪畫風格。

羅斯科的藝術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他力圖通過有限的色彩和極少的形狀來反映深刻的象征意義。他認為,今日西方文明根植於西方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希臘文化。希臘悲劇精神中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之間的衝突,正是人的基本生存狀態的寫照。他說,“我對色彩與形式的關係以及其他的關係並沒有興趣……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表達人的基本情緒,悲劇的,狂喜的,毀滅的等等,許多人能在我的畫前悲極而泣的事實表明,我的確傳達出了人類的基本感情,能在我的畫前落淚的人就會有和我在作畫時所具有的同樣的宗教體驗。如果你隻是被畫上的色彩關係感動的話,你就沒有抓住我藝術的核心。”

羅斯科的作品一般是由兩三個排列著的矩形構成。這些矩形色彩微妙,邊緣模糊不清。它們漂浮在整片的彩色底子上,營造出連綿不斷的、模棱兩可的效果。顏料是被稀釋了的,很薄,半透明,相互籠罩和暈染,使得明與暗、灰與亮、冷與暖融為一體,產生某種幻覺的神秘之感。這種形與色的相互關係,象征了一切事物存在的狀態,體現了人的感情的行為方式。畫家借助於它到達了事物的核心。羅斯科的畫往往尺幅很大,這是為了能讓人置身於體驗之中。他在,1951年這樣說,“我認識到曆史上創作大型繪畫的功能可能是為了描繪一些宏偉豪華的事物。然而,我之所以畫它們的原因——我想它也適用於其他我所認識的畫家——正是因為我想變得極為友好親切而又富有人性。畫小幅繪畫是把你自己置於體驗之外,把體驗作為一種投影放大器的景象或戴上縮小鏡而加以考察。然而畫較大的繪畫時,你則是置身其中。它就不再是某種你所能指揮的事物了。”1958年,他又說,“我畫大幅畫,因為我要創造一種親切的氣氛。一幅大畫是一種直接的交流,它把你帶進畫中。”羅斯科要求其作品掛得足夠地高,並配以足夠昏暗的光線和冥想的氛圍,以便讓人完全沉浸其中。當然,這種要求基本上得不到滿足。

《藍色中的白色和綠色》是羅斯科的代表作。畫麵上,綠色和白色的矩形排列在藍色的底子上。矩形的邊緣沒有被明確地界定,顏色也相互滲透融合,這使得塊麵仿佛是從背景上隱約浮現出來,並且不斷地徘徊、浮動著。它們在畫麵上產生某種韻律,溫和、舒緩而深沉,觸動著人們的心靈。暗淡的色彩給畫麵抹上一層神秘的、悲劇性的感覺,白色的區域則透出信心和潛力。羅斯科後期的作品,色調更加陰暗,仿佛淹沒在日益加深的痛苦之中。他甚至讓畫麵變為全黑,以表達其悲劇的意識。他60年代所作的壁畫,帶有某種崇高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