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供專業院校用的西方工藝美術史的教材。教材與專著不同,它是給學習者作為依據的閱讀材料。在專業院校中,它的對應課程是工藝美術史論課。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從新中國成立後算起,至少經曆了五十多年曆程。通過漫長的教學進程,大家終於認識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藝術史論教學是很必要的。沒有足夠的史論基礎,即使今後從事實踐創作和經營工作,也會感到後勁不足。教學上對這一點的統一認識,對於從事史論教學和研究的老師們是一個不小的鼓勵。但是史論課建設的步子似乎非常之慢,除了《中國工藝美術史》比較紮實之外,其它課程總是顯得很不穩定。自從專業目錄取消了“工藝美術”專業,而設立“藝術設計”專業後,連工藝美術這個名詞都有點站立不住了,這直接影響到史論課的建設方向和力度。個人以為:學術上的名實之爭可以持續下去,但對世界的不斷認識卻是馬虎不得的。“以史帶論”是不容分辯的原則。由此而出發,加上學院的需要,便想動手寫一本關於西方工藝美術史的教材。
學界對外國工藝美術史的學習和研究,這幾年來很有成績,有好幾本專著和教材出版。但是與中國工藝美術史相比,甚至與工業設計史或藝術設計史相比,它還顯得單薄。在我國學者編寫的外國美術史中,工藝美術僅占極少部分,甚至略去不講,這是很大的偏頗。走出國門去看看,各大博物館中,總是將工藝美術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許多“鎮館之寶”都是工藝美術品。而關於工藝美術(有的國家稱“裝飾藝術”)的總集、專著,以及分門別類的微觀研究,更是汗牛充棟。相比之下,實在使我們汗顏。這不僅是一個學術研究的問題,更影響到實踐中的創作和生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許多工藝美術、藝術設計作品會涉及外國的工藝美術,由於對於這方麵的曆史背景、風格麵貌、圖案紋樣等不熟悉、不了解,結果洋相百出。如有的建築設計在羅馬式列柱旁邊放置一對中國傳統式樣的石獅子,有的羅可可風格板壁的廳堂中擺一套傳統樣式的中國紅木家具,還有的文藝複興時期陵墓雕塑的複製品被用於住宅區的花園中……這些例子隨處可見。更令人擔憂的是,不少人還以為這樣做是“高檔”、“豪華”。所以,學界和教育界有義務為社會、至少為本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外國工藝美術的基礎知識。
學習外國工藝美術,目的還是為了發展我們民族自己的東西。工藝美術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它深深紮根於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所有生活環節之中。與中國的工藝美術一樣,外國的工藝美術也是曆史悠久、豐富多彩的。各個時期、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工藝美術,組成了一部輝煌燦爛的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史。正確認識世界各國工藝美術的麵貌,並與我們自己的東西進行對照,才能清楚地認識中國工藝美術的特點及其在世界文化中應占的位置,也才可能珍惜它、保護它,並吸取更多的營養,促進其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