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勢高兀,疆域遼闊,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組成部分。藏東南山地高差變化極其懸殊,溝穀縱橫,具有典型的立體氣候和垂直分布的土壤、植被。包括了從熱帶到極地全部的自然帶譜。尤其該區域內許多山麓峽穀森林密布、高山灌叢草甸人跡罕止,保存著天然的生態麵貌,真菌等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自60年代以來,以中國科學院為主曾組織多次大規模的科學考察。近些年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又組織有關真菌考察等。本書作者根據十餘年有關真菌標本的研究和查閱文獻資料,特別是在對1982年以來所采大型真菌標本鑒定分類的基礎上,從野生食用菌、藥用真菌、毒菌、樹木外生菌根菌及木材腐朽菌方麵加以概述,以便於進一步研究和開發利用各類大型經濟真菌。
(一)食用菌
西藏地區的野生食用菌主要分布在東南部的波密、林芝、米林、墨脫、察隅、昌都聶拉木及措那地區。目前已知41科,108屬,415種。根據生態環境的不同,可將食用菌的分布大致劃分為兩大區域。即高山灌叢及高山草甸區。該區麵積寬廣,但食用菌種類較少,往往資源量較大。常見的有大肥蘑菇、蘑菇、白鱗蘑菇、野蘑菇、田頭菇、硬柄皮傘、黃綠蜜環菌等。這後一種從東部幫達草甸向西至拉薩及珠峰區的高山草甸,一般分布在海拔3000-4000m,最高可達5000多m。上述經濟價值較大的種類中不少是當地習慣用的食用菌。另外該分布區又有食、藥兼用的大禿馬勃、冬蟲夏草等。
森林分布區的食用菌種類相當豐富,目前考察研究工作較多,以東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及雅魯藏布江中下遊林區為主。一般分布在海拔3500米以下,少數種伴隨森林樹木最高分布海拔4000多米處。
西藏森林的分布明顯受到來自印度洋及孟加拉彎濕暖氣流的影響,南峰地區降水量達2000mm左右,墨脫境內高達3000毫米。充沛的降水使得林木繁茂,形成林間倒木交橫、枯枝落葉成層,土壤腐殖質肥厚,樹種繁多且根係複雜的生境,從而為腐生、寄生或共生性野生食用菌及其它真菌提供了繁衍的優越條件。
西藏地區大約90%的野生食用菌分布在林區。據統計口蘑科有73種,經濟價值高的是生長在高山鬆及高山櫟林帶的鬆口蘑。其次有油口蘑、鱗口蘑、黃綠口蘑、蜜環菌、荷葉離褶傘、合生離褶傘、金針菇、粉肉色香蘑、灰紫香蘑、花臉香蘑、寬褶奧德蘑、條柄銛囊蘑、銛囊蘑等。雅魯藏布江下遊海拔1200m以下穀地分布有雞樅菌、粗壯白蟻傘、條紋白蟻傘等,這是一類味道十分鮮美的食用菌。
西藏紅菇科的食用菌約39種。常見的有鬆乳菇、多汁乳菇、紅汁乳菇、血紅乳菇、金黃紅菇、花蓋菇、大紅菇、大朱紅菇、大白紅菇、綠菇、蜜黃紅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