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中文網站的生態惡劣,對比書籍出版市場(2 / 2)

中文文學網站的“點擊,收入”數字,很有可能是遊戲和古怪劇風險投資者的反方向宣傳,將本來用來賣廣告的投資中的一部分,用點擊和作者收入的方式回饋。即作者的名義上不同來源的幾筆收入,實際上是同一筆收入的不同名義。而且比任一筆單獨的宣稱數字都要少一點;因為還需要支付網站的成本。所以文學網站在目前而言,是一個枯竭的“市場”。所謂枯竭,不是它馬上辦不下去,而是它缺乏從市場中真正自生的收益,因此不可能“更大的投資,更大的努力,就得到更大的收益”。網站的投資者就算一時熱情,投資許多“作者合作項目”,如果不是畫餅充饑,就是燒錢沒回報,總有燒完的時侯。所以問題回到中文網站的根本:以何為市場收入?

對比處境也不好的平麵出版行業,書籍也是一個枯竭的市場。表麵上書籍銷售提供了硬收入;實際上它也存在著硬的成本,而且每批次的投資還不少。無論是出版商還是作者自已,銷售的渠道都有限。因此作者的大部頭寫得好壞,與它能不能得到出版商投資出版,再與書店是否願意采購,並賣得出,是好長一條產業鏈中,各自完全獨立的環節。這條漫長的路,不要說作者自已走不下去,就連出版商或者某種聯營書店,獨自都走不下去。知名作者如果真的受讀者歡迎,(中國大部分作者的知名,實際上是黨國宣傳的政治讚助,這是另一條路,比如近來熱門的************之流,倒也未必走不通),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出版商風險,但是出版商的日子仍然是不好過。

因為所謂的知名,並不見得有多少真知,對讀者的吸引力,與“知名度”不一定成正比,這是中國文化環境特色。而定單集中在這些知名作者的身上,就連易中天的作品也開始粗製濫造。用經濟學的術語說,此路存在著邊際。書店在前三十年裏,早已經不能購書後再出售,現在甚至是代銷模式也不能生存,實體書店已經可以認為,退出了書的市場。作者一般缺乏出版的財力,更缺乏推銷的渠道和財力。出版商如果不是服務於自費出版,投資某些作者的作品,也是一場風險投資,與自已個人喜歡已經關係不大;最重要的考量是書是否能夠賣出來。?將書的出版和銷售成本,與書可能帶來的硬性收入,兩者互相抵銷;——對比網站,看似較低的網上發表(出版)和無銷售成本,與同樣是“虛無”的網站收入;可以看到兩者的處境,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