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合理的方式是凡爾納設想的太空大炮。當然,不是凡爾納設想的,用火藥發射,這樣加速距離太短,加速度太大,就算是用來發射貨物,恐怕都很容易損壞。可以設想用電磁軌道發射,這樣就可以用地麵的電力作成本,不必攜帶重複性的燃料,加速度可以調整,隻需要解決進入空氣中的衝擊力,這樣的話,發射成本就可以大幅度降下來,相應的是基建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可以計算出,一個以10g(這是人類正常可以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加速度達到第一宇宙速度的加速距離S=v2/20g=32萬米。這門大炮不太可能豎起來,就算鑽入地殼也不行。不過喜好,從來沒有說過,發射入太空,非要垂直。到今天為止的火箭發射之所以垂直,是因為火箭既然不能從大氣中吸引氧氣,那麼垂直發射所需要攜帶的原料最少。
地麵電磁炮不存在原料攜帶的問題,所以可以水平發射,距離雖然遠了一點,但是工程費用卻下降了,發射成本可以攤分到地麵的能源上。而且既然可以水平發射,加速就不一定需要直線,可以回旋加速,加速軌道雖然達到64萬米以上,但是維護成本卻可以降下來。事實上,由於人類本身上可以坐太空梭上太空,所以加速度不一定需要限製在10g,如果提高到100g,發射軌道就隻有幾十公裏長。對於今天已經可以建幾千公裏高鐵的技術來說,未來22世紀建築這樣的電磁發射場,不成問題。發射加速的過程中,可以在抽真空的軌道之中。既然危險隻是在接觸空氣時的震蕩,但是能源卻消耗在軌道加速的地麵能源上,因此可以在載荷艙的前方甚至周圍,包圍上可以拋棄的,精巧的話可以回收的裝甲外殼。
可以想象,發射過程中一枚炮彈一般的載艙,以第一宇宙速度更快的速度撞入大氣中,發出遠近可聽的轟鳴和流星般的火光,——如果減輕撞擊空氣時的力量,當是要解決的技術難題,這裏假定已經得到解決,今天的洲際導彈再入大氣層,不會更容易;——然後在幾秒內即已經進入到太空,保護層自動脫離,載艙的內置動力開動,駛向軌道上的集結站。用這個辦法,由於降低了攜帶化學原料的成本,估計可以將初始發射成本降低100倍到1000倍。如果成真的話,宇宙移民的初始後勤的成本,就可以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