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國際形勢與國際安全(1 / 3)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2014,國際安全形勢十大看點

【編者按】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滕建群、董漫遠、李青燕、湯中超、宋均營、王友明、虞少華、柳莉、李國富、徐龍第2014年1月9日在《人民日報》發表《2014,國際安全形勢十大看點》一文。文章重點分析了2014年國際形勢是否更加安全。新的一年,美國對敘利亞動武的可能是否還在?美軍撤離後,阿富汗局勢是否會再次失控?斯諾登事件是否會讓美國有所收斂,從而使網絡更加讓人放心?諸如此類的問號還有很多,概括為一句話:與2013年相比,2014年是否更安全?

美國

“再平衡戰略”難有大作為

從國內看,美國經濟出現溫和複蘇,但仍未擺脫金融危機陰影。2014年是美國中期選舉年,共和、民主兩黨將繼續惡鬥內政。加之近年來美國孤立主義思潮抬頭,奧巴馬不得不更加關注內政事務,在新年度推進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騰挪空間有限。

在外交上,美國不會放鬆對亞太的“再平衡”,因為這裏是世界經濟的引擎,是國際安全的支點。新舉動將包括:一是繼續強化與盟國關係。美國要“平衡”亞太,必然會強化同盟關係和鞏固新夥伴關係。在日本修憲、集體自衛權和擴軍上,美國采取默許態度。但去年12月26日美國對安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表示失望很不尋常,表明美國不可能讓安倍走得太遠,傷害美國的亞太利益。二是著力經營亞太防禦體係,爭取相關國家軍事合作,謀取立腳點;向亞太部署多種武器裝備,兵力在有條不紊地就位。三是確保美元體製在亞太的主導地位。美國力推TPP等安排,目的在於阻止亞洲形成統一的貿易集團,全麵介入區域一體化進程,確保地緣政治、經濟利益。四是修複因“再平衡”而受損的大國關係。

敘利亞

不排除西方動武可能性

2014年,敘利亞危機將進入攤牌之年。自2011年敘出現動蕩以來,美國及其盟友立即介入,目標是支持反對派推翻巴沙爾政權,拆散伊朗—敘利亞戰略同盟。

2013年8月“化武事件”置巴沙爾政權於危急境地,美、法等國決定對敘動武,並展開軍事部署。關鍵時刻,俄羅斯提出“化武換和平”倡議,同時被巴沙爾和美歐接受。美俄就召開第二次涉敘日內瓦會議達成共識,以實現敘政治過渡。

上述發展給世界造成敘危機有望政治解決的印象。但是,政治解決是有先決條件的,巴沙爾必須滿足美及盟友要求,主動下台。這也是美歐主張的“政治過渡”的核心涵義。而這恰恰是雙方最沒有回旋餘地的問題。

敘銷毀化武並未消除美動武的口實,隻是將其推遲。美暫時不動武的原因有三:其一,敘被迫交出化武,既是美“道義勝利”,也為後續動武免除了憂患;其二,敘軍正與極端宗教武裝和“基地”等恐怖組織作戰,美樂見兩敗俱傷;其三,反對派尚難推出令美滿意並有能力取代巴沙爾的領導人。

因此,一旦巴沙爾參選並蟬聯總統,則可能成為美動武的主要刺激因素。理由可能包括指責敘“仍有藏匿”化武,推動國際刑庭指控巴沙爾犯有對平民使用化武的“反人類罪”,並“限期”敘政府交出巴沙爾,如遭拒,就動武,改變戰場力量對比,支持反對派推翻巴沙爾。

阿富汗

國家重建存在諸多變數

由於關係到阿富汗的主權和美國未來十年在阿布局,美阿《雙邊安全協議》經曆一年多的角力,終於在前不久成形,並通過大支爾格會議批準。但阿富汗總統卡爾紮伊提出新要求,推遲簽署協議。美國以全部撤軍及切斷對阿援助相要挾,威逼卡爾紮伊盡快簽字。卡爾紮伊一方麵判定美國不會放棄阿富汗、以此為賭注爭取更多權益,另一方麵謀求擺脫日後背負“簽約賣國”的罵名。美阿最終簽署協議的可能性較大,但如若美國啟動全部撤軍計劃,阿富汗未來局勢動蕩趨勢將加劇。

阿富汗將於2014年4月5日舉行總統選舉。在當前形勢下,阿富汗能否按預定計劃進行大選,大選會否引發動亂,何人最終勝出,都有諸多未知因素。大選結果需要得到阿多數民眾的認可,否則恐將成為爆發內亂的導火索。

伴隨美國撤軍,阿富汗軍警將逐步獨立承擔國家安保責任,其能力將接受考驗。阿富汗塔利班的實力已不複當年勇,卷土重來的可能性較小,但對國家重建的破壞力不容低估。阿塔溫和派為謀求撤軍後獲得更大政治空間,和談是其最現實選擇;強硬派則傾向於等待美軍撤離後留下的“安全真空”。阿政府與塔利班遲遲未能展開和談,阿國內難以實現長久和平與穩定。

烏克蘭

俄歐展開“金元外交”博弈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突然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係國協定,引發了烏國內持續不斷的大規模抗議,釀成了繼2004年烏“橙色革命”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這場危機不僅凸顯了烏國內政治的深刻矛盾,更折射出俄歐在烏所展開的激烈地緣政治博弈。烏克蘭暫停入歐進程,俄羅斯在這場博弈中雖占據上風卻並未完勝。

在俄歐各自地緣戰略布局中,烏克蘭均居於首要地位。隨著烏國內政治危機的持續發酵,俄歐在烏博弈隨即進入“金元外交”階段。歐盟計劃2014年向烏提供8800萬歐元預算支持資金。俄羅斯已宣布將對烏天然氣價格降低1/3並購買150億美元烏國債。在當前歐元區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歐盟很難滿足烏方為達成協定而提出的資金要求。麵對俄羅斯在資金上對烏的大力支持,歐盟在2014年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扳回局麵尚不明朗。

麵對複雜的國內政治局勢,烏克蘭如何走出政治危機近期將成為俄歐在烏博弈的關鍵。

周邊海域

雜音不改“東緊南穩”態勢

2013年中國周邊海洋形勢呈現“東緊南穩”態勢,2014年的海上形勢將延續這一態勢。

2014年,安倍政府的政策焦點很可能從經濟轉向安保議題,不會放棄利用東海緊張來推動修憲擴軍。安倍表示不會接受“中日共管釣魚島”,有些政客揚言將中國的東海油氣開發活動提交國際仲裁,再加上“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續效應的持續釋放,安倍晉三參拜靖國神社給中日關係製造了新的障礙,中日關係短期轉圜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雙方雖都無意挑起衝突,但擦槍走火的風險依然存在。

南海合作將處於上升軌道,已簽協議有待落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被充實更多內涵,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的細化方案有望出台,“南海各方行為準則”磋商將穩步推進。當然,南海仍然會有雜音幹擾,但掀不起大風浪。南海的暗流則是美日等國基於不同利益考量和對國際規則的不同理解,加大介入力度,將南海問題視為牽製和防範中國的重要抓手。

西亞非洲

動蕩隱患難以根本消除

種族、教派、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南蘇丹新生政權孱弱,當權派中的丁卡族與努維爾族內訌難息,危機雖有暫緩的可能,但根本矛盾不易化解,動蕩隱患難以消除。埃及“二次革命”後,軍方竭力控局,穆兄會被宣布為恐怖組織後不會善罷甘休,正積聚力量,伺機進行新一輪對決,埃及短期內難避動蕩與混亂的局麵。與穆兄會關係密切的土耳其執政黨倘若繼續推行過於宗教化的政策,則國內騷亂將再次風生水起。也門、利比亞等國艱難轉型,政府維穩進程中將充斥暴力與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