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東青年獻骨髓顯風采(1 / 1)

2009年5月,陵縣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青年董林與幾個同事一起加入了誌願捐獻造血幹細胞的行列。沒想到,兩年後,他的造血幹細胞便與一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

2010年10月9日,德州市紅十字會陳冬梅主任給董林打來電話說,有一位白血病患者,中華骨髓庫中這位白血病患者和他已經初配成功,不知董林是否願意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董林很幹脆回答:“我願意!”陳主任要董林再鄭重考慮一下:“你不要著急,先征求家人的意見後再做決定。”

董林說,“能成功捐獻幾率隻有千萬分之一,沒有想到,我居然會成為我市第一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董林的愛人董元霞在聽到丈夫要捐骨髓的事情後,近半個月處於憂慮的狀態,擔心捐獻造血幹細胞對丈夫的身體有影響。她谘詢了醫生,還在網絡上搜索了相關資料,詳細了解了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相關情況,最後決定支持丈夫捐獻。

開始,董林的父母並不理解兒子的這一舉動,在得到兒子“捐獻造血幹細胞就像獻血一樣容易”後,也就放心了,最後表示理解兒子的舉動。董林在隨後的三個月裏,戒了煙酒,晚飯後還和妻子一起去廣場散步,希望用更加健康的身體捐獻造血幹細胞。

2010月12月5日,董林在市血站進行高配,一周以後傳來消息:高配成功。緊接著,體檢合格。

2011年2月15日下午,董林得知造血幹細胞采集時間確定為3月7日。3月2日,董林赴濟南捐獻的前一天晚上,他的父母在家包餃子。董林的母親王豔玲說:“董林很少出遠門,這次他一走一個多星期,我也不知道怎麼支持兒子,就給他做點好吃的吧。我們這裏有句俗話一‘出門的餃子,落腳的麵’,孩子吃了水餃出門就能平平安安。”

3月7日8點整,董林在同事的陪同下來到山東省立醫院3號病房樓的血液科,經過各種檢查後,醫生告訴董林,可以接受造血幹細胞的采集了。走進血液單采室,這間在外人看來很神秘的房間,如同一間普通的臥室一樣,惟一的區別就是多了一台分離機。那台分離機看上去就像台洗衣機。而捐獻的過程同樣簡單、平靜。

董林躺在病床上,他的同事張罡陪伴在他的身邊。此時,護士在他的左右手臂上各插人一根一次性無菌管,就和抽血時一樣。

9點,機器開動了,血液順著董林左手上的無菌管悠悠地流向分離機,又從容不迫地順著蜿蜒的無菌管回至卩董林右手的血管裏。

第二次采集采集過程中,山東紅十字協會的工作人員為董林送來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頒發的《捐獻造血幹細胞》榮譽證書。“看到證書上寫著自己的名字,感覺很神聖,覺得自己終於能為社會貢獻一點微薄之力了。”

14點20分,經過5個多小時的分離,血袋裏已裝了120毫升的造血幹細胞。護士小心地捧過血袋,包在另一隻綠色的袋子裏,將它放進小箱子中。董林的主治醫生王相華說,采集造血幹細胞的過程就是先把血液從體內抽出,然後用一個機器把血液中的幹細胞提取出來,再把血液輸送回體內。

由於采集過程長達5個多小時,再加上室內的溫度比較高,董林的後背已經全濕透了。采集完造血幹細胞後,董林笑著說:“感覺良好,隻有一點點疲倦。希望那個小姑娘能度過艱難的抗排異期。”

經曆了第一次采集造血幹細胞胞後,董林頗有感觸:“能不傷害自己的身體,又能幫助到別人,我覺得自己充滿了戰勝一切的力量,原來,隻要付出一點兒,就能收獲無限的陽光。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如此的簡單,它需要的隻是一股勇氣加上一顆愛心,這樣,就能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第二次造血幹細胞采集完畢後的董林略顯疲憊,但心情很好,“我的任務全部完成了,衷心祝願武漢那位身患白血病的小妹妹早日康複。”

走出采集室,董林第一件事就是給陵縣家人打了個電話,讓父母和妻子放心。董林再去醫院複查一下身體就可以回家了。現在最想見到兒子,第一次離開兒子這麼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