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血液的奧秘(1 / 1)

血液是人或高等動物體內循環係統中的液體組織,暗赤或鮮紅色,有腥氣,對維持生命起重要作用。

人體內的血液量大約是體重的7~8%,如體重60千克,則血液量約4200~4800毫升。各種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都可導致出血,如果失血量較少,不超過總血量的10%,則通過身體的自我調節,可以很快恢複;如果失血量較大,達總血量的20%時,則出現脈搏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如果在短時間內喪失的血液達全身血液的30%或更多,就可能危及生命。

血液的溫度為37度,密度為1.050~1.060x103千克/立方米,紅細胞的密度為1.090x103千克/立方米,血漿的密度為1.025~1.030x103千克/立方米。血液也是有黏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粘滯力,主要取決於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蛋白的濃度。全血的相對黏稠度為純水的4~5倍,血漿為1.6~2,4倍,血清黏稠度為1.5倍。血液的PH為7.35~7.45,靜脈血因含較多的二氧化碳,ph較低,接近7.35,而動脈血則接近7.45,常人血漿在37度時滲透壓為7.6大氣壓。

血液的顏色是有差別的,血液的紅色的來自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含氧量多時呈鮮紅色〔動脈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紅色〔靜脈血)。通常獻血抽的是靜脈血,所以外觀看上去呈暗紅色。若血含較多的是高鐵血紅蛋白或其他血紅蛋白衍生物,則呈紫黑色。血漿〔或血清)因含少量膽紅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黃色;若含乳糜微粒,則呈乳白渾濁;若發生溶血,則呈紅色血。

心髒泵送血液流經動脈、毛細血管及靜脈,為機體每個細胞提供氧氣和營養。血液也帶走機體產生的廢物。

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蛋白質構成部分,包括凝血因子,主要由肝髒產生,而激素由內分泌腺產生,至於水狀成分則由丘腦下部調節腎髒去維持,腸道也有份間接參與。

正常的紅血球在血漿中約有120天壽命。

人體各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往往會引起血液成分的改變,故患病後常常要通過驗血來診斷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