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湖南省工業跨越式發展研究(1 / 3)

第一節湖南省工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工業發展總體水平分析

1.與全國工業發展情況相比較,湖南為工業落後省區。

參照克勞森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診斷方法,區域工業發展的總體狀況可借助全國人均工業增加值F、區域人均工業增加值(Pj)、全國人均工業增加值增長率Ⅰ、區域人均工業增加值增長率(Ij)等4個指標進行診斷,這4個指標與區域工業發展狀況的關係如表5-1所示。

湖南是一個農業大省,麵臨全麵推進工業化的艱巨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湖南工業雖取得了明顯進步,但其發展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有明顯差距。若以上述4個指標進行考察,1978-2000年,湖南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年增長速度為11.28%,低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11.61%),湖南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比重由3.23%下降到3.11%,人均工業增加值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表5-2)。2000年,湖南工業增加值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33.34%,列全國各省級行政區的第20位,為工業發展的落後省區。

2.按工業化發展階段劃分,湖南仍處於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過渡的階段。

根據發展經濟學多國模式研究所揭示的理論線索,反映工業化演進階段的重要指標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的變動、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的變動和就業結構的變動等。

人均收入水平所反映的工業化階段。錢納裏等人從結構轉變過程將工業化按人均收入水平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從表5-3可看出,由於國際美元的變動,工業化階段以人均GDP的不同年份美元來反映有很大差別。2000年,湖南人均GDP為5639元,不足800美元,按20世紀70年代的標準來衡量,湖南處於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過渡的階段,若按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標準來衡量,湖南仍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結構變動所反映的工業化階段。從三次產業產值結構的變動看,在工業化起點,第一產業的比重較高,第二產業的比重較低。由於市場經濟國家在工業化開始時市場化已得到較大發展,以商業、服務業為基礎的第三產業的比重較高。隨著工業化的推進,第一產業的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產業的比重隻是緩緩提高。當第一產業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高於第三產業,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這時候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當第一產業再降低到10%左右的時期,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業化階段到了結束階段。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湖南省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下降,由1978年的40.7%下降到2000年的21.3%;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上升,由1978年的18.6%上升到2000年的39.1%;第二產業盡管一直占最大比重,但變化不大,由1978年的40.7%轉變到2000年的39.8%。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低於全國水平且同樣具有變化不大的特點,由1978年的35.3%轉變到2000年的33.3%。(見表5-6),2000年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個百分點。參照庫茨涅茲模式,按工業在GDP中的比重所反映的工業化水平,湖南處於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過渡的階段。

(二)工業內部結構分析

1.工業部門結構分析。

工業部門結構,是指按產品用途、加工原材料、工藝過程等的同異,將工業縱向劃分為許多部門和行業。其劃分的主要目的在於研究工業部門以及行業組成和結構的態勢是否協調合理,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一步相應地使工業部門行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升級的目的。工業部門結構包括輕重工業結構和細分的工業行業結構等方麵。

按輕重工業劃分,湖南工業表現出重工業重而不強,輕工業輕而不精的特點。國內外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工業發展通常是以輕工業為主的大發展之後,轉化為以重工業占主導的重化工業階段。通過對2000年湖南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分析可知,湖南目前的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構成比例為34.74:65.26,重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5.06個百分點,達到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輕重結構水平。我省從以農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直接向以重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轉換,跨越了輕工業積累資金階段,形成工業結構虛高度,使工業結構進一步向高級化拓展的支撐力下降。

從重工業內部結構看,2000年,湖南重工業中的采掘工業、原料工業和加工工業三者的比例約為6.61:56.04:37.35(見表5-7),可見重工業的超前不過是能源采掘、原材料等初級加工產品部門高速增長的結果,具有產業帶動作用的加工工業占重工業的產值比重僅為37.35%,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1.68%,說明重工業重而不強。

從輕工業內部結構看,2000年,湖南輕工業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和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比例約為75.30:24.70,盡管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占輕工業的比重高達75.30%,但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卻隻有26.16%,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僅高1.57個百分點,全省糧食、畜牧水產、果蔬等的加工轉化率分別隻有16%、9%和10%,農業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和市場優勢,這也是農業大省難以成為農業強省的主要原因。

從工業行業結構來看,湖南工業表現出產業集中度低,支柱產業不明顯,優勢行業不突出。從工業行業來看,2000年,在工業產值中比重最高的八大行業是:食品加工與製造業(6.22%),煙草加工業(8.31%),石油加工及煉焦業(8.88%),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8.89%),非金屬礦物製品業(6.83%),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25%),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6.92%),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6.62%),其累計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不到60%,且產業集中度低,資源配置分散,支柱產業不明顯。

進一步對區位商進行分析可知,湖南工業行業不僅支柱產業不明顯,而且在全國的優勢行業不突出。區位商是某產業在該地區的產值(或勞力)比重除以同一產業在全國的產值(或勞力)比重。區位商大於1,表明該產業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區位商小於1,表明該產業在全國具有相對劣勢。它有助於揭示區域工業構成的專業化部門。

湖南省的工業行業分布較廣,在全國製定的40個工業大類中,除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外,其他39個大類均有分布。2000年湖南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的產值區位商如表5-8所示。

在表5-8所列的各工業行業中,區位商大於1的行業為煙草加工業(4.92)、有色金屬礦采選業(2.87)、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72)、非金屬礦采選業(2.10)、自來水生產和供應業(2.03)等17個行業。這進一步說明三個問題:第一,工業行業中除煙草加工業外,以農副產品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業、飲料製造業、製藥與生物製品業等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沒有成為湖南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一、二產業之間缺乏有機互動,農業大省的比較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第二,區位商大於1的這些行業,除煙草加工業等少數行業外,基本上屬於以有色金屬、非金屬為特色的采掘及初步加工業,說明湖南工業仍未擺脫“原字號”特征。而技術含量高的高附加值行業的區位商普遍較低,如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為0.36,儀器儀表製造業為0.69。由此可見,工業結構明顯老化、層次低,缺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行業與高科技行業是湖南工業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進一步說明湖南優勢產業不突出,缺乏在全國有舉足輕重的、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支柱產業。

2.工業技術結構分析。

一是工業設備陳舊落後。據統計,全省工業企業的工藝裝備達到國際水平的不到10%,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不到2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9個百分點。二是研究開發經費不足,技術開發與創新能力差。目前,已應用計算機輔助製造技術的企業數量,僅占適合應用這一技術的企業總數的1%。應用計算機集成製造係統的企業更是屈指可數。許多企業技術力量薄弱,無專門的科研機構或人員配備,研究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據有關資料,2000年,湖南研究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僅為0.39%,在湖南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的大中型企業中,尚有1/4左右的企業沒有科研開發機構,技術開發費隻占銷售總額的2%左右。

上述狀況的存在直接導致湖南工業傳統行業多、新興行業少;粗加工產品多,精加工產品少、名牌產品更是缺乏。其結果是產品檔次低、附加值低,市場競爭力差,經濟效益欠佳。目前,全省高附加值產品僅占8.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如同樣是一元錢的農副產品,全國平均加工增值0.43元,發達國家高達2~3元,而湖南省隻有0.34元。全省食品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0.32比1,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更低於發達國家2:1的水平。

3.企業規模普遍偏小,非國有經濟發展落後。

2000年,湖南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數為4808個,大、中、小企業產值比重為49.72:9.03:41.25,與全國一般情況大體相似(44.7:12.5:42.8)。但湖南平均每個企業的產值規模僅有3386萬元,隻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5260萬元)的64.37%,缺乏在全國有影響的名牌企業。企業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直接影響了全省工業的快速發展。同時,由於受平衡布局影響,“大而全”、“小而全”和分散布局現象十分普遍,既缺少區域專業化分工與協作,又缺少集聚規模經濟效益。

自1980年以來,我省非國有企業產值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發展勢頭強勁。據有關資料,截止2000年底,全省共有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97.5萬戶,從業人員260萬人。2000年,全省非國有經濟創造國內生產總值1477億元,占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40%,上繳稅收67億元,占全省財政收入的21%。20餘年來,創造了全省約50%以上的出口交貨值,業績驕人;但與全國和先進省份相比,非國有工業比重明顯偏低,且企業規模普遍偏小。2000年,湖南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與集體企業的工業產值比重高達80.28%,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29個百分點。凡是經濟發達的地區,非國有經濟就發達;凡是非國有經濟活躍的地區,整個區域經濟就活躍。從某種程度上看,湖南經濟落後不在其他,而在於非國有經濟發展落後。

(三)工業勞動生產率與經濟效益分析

2000年,湖南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及其與全國、先進省份的比較見表5-10,由表5-10可以看出,在反映工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中,除總資產貢獻率在全國位次略前外,其他各項經濟效益指標的排位均嚴重滯後,如工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湖南為2.38%,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43%,排在各省(市、區)的倒數第9位;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湖南為31675元/人·年,比全國平均水平還少14004元人·年,約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70%,居全國倒數第7位,相當於廣東等沿海發達省區的一半,說明湖南工業勞動生產率低,經濟效益差,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大。

第二節湖南省工業跨越式發展的有利條件分析

(一)區位與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1.區位優勢。

湖南地處中部地區,既是沿海與內地的結合部,又是連接長江經濟帶與華南經濟區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具有承東啟西、聯南繼北的區位優勢。我國東西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發展水平梯度差,南北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經濟結構梯度差,這就賦予了湖南省突出的地域邊緣增長優勢。湖南應充分發揮南方“十字路口”的中樞區位優勢,並將此優勢與湖南省工業資源優勢卓有成效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沿海產業結構升級的良好機遇,率先接受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技術輻射,抓住湘西自治州進入西部大開發範圍的契機,呼應和參與西部大開發,從而提高湖南的工業化與城鎮化水平,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

2.資源優勢。

湖南省是全國著名的“魚米之鄉”、“有色金屬之鄉”和“非金屬之鄉”,農產品、有色金屬與非金屬資源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湖南用占全國2%的土地麵積,生產了占全國5%的農業產值,是全國有名的農業大省。2000年,湖南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居全國各省(市、區)第7位,在中西部地區僅次於河南、四川而居第3位。糧食、苧麻、豬牛羊肉、茶葉、柑橘、淡水魚等農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有色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如銻的儲量居世界第一,鎢、鉍、獨居石、螢石、重晶石、海泡石、金剛石、雄黃等儲量居全國首位,鉛鋅等儲量居全國第2位。此外,湖南還有湘、資、沅、澧四大水係和全國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這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水資源。總之,豐富的自然資源為湖南工業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