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馬克思的這段話,辯證地概括了消費在社會再生產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消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作用。然而,我們從一開始並未領會到這句話的真諦,對於消費的態度常常是不夠重視甚至漠視,即便在改革開放以後,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中對於消費的認識依然顯得飄忽或遊離。令人高興的是,隨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增長機製發生重要變化,消費需求逐漸成為導向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動因,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消費的地位和作用,並前所未有地提出要調整消費和投資的關係、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以實現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在此背景下,鼓勵居民消費成為了一項長期任務和常規工作。
近年來,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決策和偉大使命已屬不二選擇。從社會再生產的層麵考察,建設節約型社會自然需要在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諸環節實踐節約理念,履行節約責任。然而,馬克思關於“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的論斷無比清晰地昭示我們,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起點的生產環節和作為終點的消費環節顯然更為關鍵,能夠發揮“治本”的積極作用。進一步看,由於消費不僅決定著生產的最後完成,而且決定了新的生產的必要性及其方向,換言之就是消費對於生產具有決定性、導向性,因此在這個意義上說,消費節約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更為重要的途徑,想方設法推動消費節約極為迫切。
這樣,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進程中既要鼓勵居民消費又要推進消費節約,矛盾似乎就出現了。鼓勵居民消費包括鼓勵必需品的消費,但這顯然沒有太大空間,因此重點是要在整個社會層麵上適度鼓勵非必需的消費,在經濟學意義上這就是要求理性“崇奢”;相應地,推動消費節約包括要有選擇地節約必需的消費,但這顯然沒有太大空間,因此重點是要在整個社會層麵上倡導節約非必需的消費,在經濟學意義上這就是要求理性“尚儉”。既要“崇奢”,又得“尚儉”,在傳統的經濟學視野中,必然陷入“奢儉悖論”,這是研究的背景所在。本文試圖在主流經濟學理論以需求的收入彈性方法界定奢侈品與必需品,以這一所謂“一元”視角考察奢儉消費的基礎上,引入自然資本因子,同時從收入與自然資本的角度進行彈性分析,從而以這一所謂適應節約型社會要求的“二元”視角考察奢儉消費,將奢侈與節儉的關係辯證統一為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麵,首先在理論上破解“奢儉悖論”,實現“奢儉相容”。接下來,本文致力於根據新的“二元”奢儉視角標準,檢視現實消費領域的奢儉現象,區分“應儉而奢”與“應奢而儉”,分別探究其根源及後果,進而從消費規製、消費調節的視角,就構建具有操作性、針對性的抑製或者激勵消費的公共政策提出建議。
遵循上述思路,除最後的結束語外,本文分為四個部分,共五章:
第一部分為第一章亦即導論,基於擴大內需與鼓勵居民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與推進消費節約的背景,提出所謂“奢儉悖論”問題,明確研究的目的是首先在理論上破解“奢儉悖論”,進而通過構建具有針對性的消費政策,促進“奢儉相容”。該部分還歸納了研究的意義,認為本文為解決橫亙在我們麵前的“奢儉悖論”提供新思路的嚐試,是現實語境下對奢儉理論的進一步探索,將有助於拓展和豐富奢儉消費思想;在實踐上,這將能夠為在建設節約型社會和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期進程中規製、調節奢儉消費提供直接依據,對製定相應的消費政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導論最後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與內容框架。
第二部分為第二章,係統梳理了我國古近代曆史上和建國以來的奢儉論,全麵檢視西方的奢儉思想變遷,並進行了總括性的評價分析。本文認為,既往奢儉論的理論意義在於:第一,雖然各家之說各有側重、亦存偏頗,但是彙聚而成的奢儉理論一般,包括奢侈與節儉的抽象涵義、特點、類型、功能等,為我們討論奢儉問題搭建了基礎的話語平台。第二,既往的奢儉論適應了其所處不同時代的客觀需要,體現了理論的時代價值、實踐價值。第三,既往的奢儉論經曆的“去道德化”演進契合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理性,促進了社會經濟增長。第四,既往的奢儉論關於奢侈消費要因勢利導而非禁絕的觀點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既往奢儉論的理論局限在於:第一,整體上屬於片斷式的理論,未能產生可用以指導各個曆史時期奢儉消費實踐的一般原則,因此在被人為忽略的自然資本因子由於資源環境問題凸顯“歸位”我們的思維邏輯之後,暴露了明顯的缺陷,方法上的“硬傷”的存在使其沒有也不可能解決現實消費領域的“奢儉悖論”。 第二,既往的奢儉論對中西方曆史上的奢儉觀點缺乏係統梳理與評析,不利於充分發揮其對建設節約型社會背景下的消費實踐的指導作用。第三,既往的奢儉論中,在應該堅持消費節約方麵,相對於生產環節,我國學界對於通過消費方式變革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研究顯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