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是關乎未來成敗和走向的大問題,每位領導者都要以百倍慎重的態度對待決策,新領導尤應如此。因為每一次決策的成敗都將關係到個人的政治前程。決策正確,就能搞好工作,實現目標,站穩腳跟,如果決策失誤,不僅前功盡棄,甚至會帶來致命的後果。因此,新任領導不僅要敢於決斷,還要科學而謹慎地進行決策。

新任領導要培養最優決策力

在講求實力與能力的今天,每個領導所做的決斷,都將關係公司的命運。所以,作為一名領導,必須培養自己的決策能力。身為領導應該了解時代的發展,持續觀察千變萬化的局勢,並作出切實並迅速的決策,這才是身為領導最主要的職責所在。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否意識到以下幾個問題的嚴重性?

(1)你是否明白:當斷不斷,錯失最佳決斷時機,可能會招致企業嚴重的損失?

(2)你是否想過:企業裏的領導、下屬、同事等全體成員,會如何看待一個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主管?

(3)身為領導,在領導下屬時,你是否有自信能通過對形勢的正確分析,對即將來臨的形勢變化,做好周全的準備,並具備呼風喚雨的能力?

(4)你是否對決斷意味著責任有深刻的理解,並且有能力擔負這樣的責任,不會因為害怕壓力導致決斷延遲?

或許以上各點都極為苛刻,但不論從事什麼行業,也不管企業規模或營業狀況如何,管理層都無法接納一個缺乏決策力,總是在事後才作出反應的領導,即使這個人的品德再好也一樣。因為一位領導的決策力好壞,關係到企業的存亡與發展,不得不慎之又慎。

越是身居高位的領導,個人的決策力就越顯得重要。一個無法當機立斷的領導,不僅會被下屬輕視,還可能使下屬背信棄義。當高層領導必須對某一個棘手問題作出決定時,作為領導如果無法準確洞悉形勢,彙總各方意見,並提出自己的主張,上級管理層又會有什麼樣的評價呢?答案十分明顯。

因此,要想保持在公司組織中的地位,領導有必要多加磨煉,培養以綜合性見解決斷事情的能力。此外,身為中層領導,有時候可能必須奉命(或因為其他理由)作出違背自己意願的決定。

遇到這種情況,領導無論如何都必須在下屬麵前,表現出是依自己意誌決定的態度,絕不可讓下屬看出某項決定是因為上級管理層無理的要求或來自其他方麵的壓力或借助他人智慧所做出的。隻有有決策力的領導,才能讓下屬信服,成為被人信賴的領導。

那麼作為領導如何培養決策力呢?

作為一名領導,在麵臨必須作出決策的時候,首要步驟是先深思熟慮,再作出最切實與明智的決斷。要想達到這種境界,隻能依靠平時不斷地練習與培養,此外別無他法。以下就是幾個能讓你簡單入手的方法。

(1)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要多嚐試困難的工作,越是能麵對困難的挑戰,越能培養出判斷力與決斷力。

(2)學習先進經驗。分析自己或其他公司領導的決斷實例,並加以學習。

(3)培養信息分析能力。要作出精確判斷,正確而多元化的信息不可或缺。因此平時就應不斷收集信息,並訓練自己取舍與分析信息的能力。

(4)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平時就應仔細思索與工作有關的各種問題及將來可能發生的狀況,並事先想好應對的對策。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值得把握的重點,就是盡量在工作中發揮創意,提出能出奇製勝的積極策略。這樣一來,將可使事情進行得更為順利。領導絕對不可後知後覺,而應該經常思考事情的先機,才能隨時掌握最新的狀況與形勢。

快速決策是領導成功的關鍵

在戰場上,經常出現一些以少勝多、以寡敵眾的情況。那些裝備不夠精良、人數不夠眾多的軍隊可以依靠及時應變和行動快捷來彌補不足,在反應較慢的對手反應之前抓住機會,贏得勝利。用孫子兵法的說法,就是要達到以全爭於天下,必須能夠做到兵貴神速。

企業同樣需要遵循兵貴神速的原則。企業要生存和繁榮,必須能夠應對好來自各個方麵的競爭。在為數眾多的企業裏,能夠成為行業領袖的企業畢竟是少數。對於諸多的中小企業而言,要想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贏得先機,取得勝利,就必須行動迅速。這就要求企業領導要具備快速決策的能力。商場如戰場,講究兵貴神速,如果反應遲鈍,拖拖遝遝,就會落在人後。

西方決策理論學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管理的核心。它對企業領導者能力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快速判斷、快速反應、快速決策。

這就要求領導者決策快,行動更要快。定下來的決策,就要快實施、快立項;看準的項目,就要快上馬、快投產。

山東德州華魯恒生,為什麼能從一個難經風浪的小舢板,迅速發展壯大為破浪遠航的巨艦,秘訣之一就是快你五分鍾:先行一步技改、把握先機轉產、搶抓機遇改革。2萬噸甲醇設計方案,他們一個月就完成;投資8000萬元的尿素生產工程,僅用14個月就投產。結果,華魯恒生的甲醇年生產能力短短3年就達10萬噸,居全球第一,走完了同類廠家10年才能走完的路。產品開發更是兵貴神速。誰先研發出新產品,誰先滿足客戶需求,誰就先搶占市場,在角逐中掌握主動。

曾看到過溫州商人的快速反應、快速決策的故事:

前溫州市委書記董朝林認為:溫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賺,第二天就弄台機器先幹起來,機器可以放在家裏或朋友的倉庫裏,行了,再蓋廠房,大了才請管理人員,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論證不下來。

1992年金秋,上海街頭梧桐葉黃了,誘人的糖炒栗子滿城飄香。某晚,酒足飯飽後,長住上海大方飯店的溫州樂清五金機械廠朱廠長逛街去了,他把這種梢閑稱為跑信息,或者說撿鈔票。拐出延安東路就是熱鬧非凡的大世界,一家食品店門口排長隊買糖炒栗子的人們引起了朱廠長職業性的條件反射。這些年來,朱廠長悟出了一條發財真理: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一定有財神爺在微笑。

朱廠長開始仔細地觀察,他發現急於嚐鮮的上海人買了糖炒栗子後,都急猴似的咬著、剝著吃,而常常又把栗子內核弄得四分五裂,嘴邊一副狼狽相。

能不能搞個剝栗器?信息發生器在朱廠長的大腦裏啟動了。他迅速畫出了剝栗器的草圖,材料用鍍鋅鐵皮,成本每隻0.15元,出廠價0.30元……10分鍾後,朱廠長推開了商店經理室的大門。經理認為:這是一項發明,顧客肯定歡迎,不過,上市要越早越好,兩個月夠不夠?朱笑了:兩個月?我一個星期後就送上門。經理不相信:這審批、核價什麼的,沒兩個月怎麼行呢?

當晚,傳真將剝栗器草圖傳回了朱廠長在溫州家鄉的工廠,一副模具兩個小時就出來了,衝床開始運轉。3天後,一卡車剝栗器湧進了大上海,大大小小商店門口的糖炒栗子攤主成了朱廠長的經銷商。

朱廠長看到上海人剝板栗有困難,就在別人都還沒有發現這一商機之時,搶先、立即用最快的速度去解決人們的困難。朱廠長得意地說,這一片類似於汽水瓶蓋的剝栗器至少創造了4萬元利潤。

可以說,這個朱廠長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決策者。

決策要求快速行動、簡潔明快。即使是同類、同質、同價產品,誰行動快,誰先把它投放市場,誰就能占領市場製高點。其實,企業發展的許多道理並不深奧,甚至就是常識。但有人能成功有人卻不能,關鍵在於想到了以後是做還是不做;做了,你的行動是不是比別人快。

孫子兵法中說:兵貴勝,不貴久。難怪有企業家說:搶先一步走在別人前麵,便可將經營引向成功。

因此,領導者在運用決策藝術時,要養成三快的習慣。

一是決策的形成要快。有些領導者在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後,往往是慢條斯理地研究研究,仿佛不這樣做不足以顯示其大將風度似的。待到決策方案研究出來後,早已是時過境遷。

二是決策的方案實施要快。一位企業家曾指出: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存在著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稍有遲疑,就可能使原來非常傑出的構想,在片刻之間變得一文不值。因此,今天想好的主意今天就得實行。這位企業家的話確實是經驗之談。要使自己的決策達到預期的目的,隻要條件成熟,就毫不猶豫地予以實施,使頭腦中和紙上的東西變成現實。

三是決策方案實施過程中的節奏要快。有的領導者在實施決策過程中抓得不緊,本來三天能辦完的事情,硬要拖上七八天。這種拖拉的作風使得自己的決策大大貶值,甚至出現前功盡棄的情況。

決策之快與行動之快缺一不可。沒有快決策,行動必然慢半拍;沒有快行動,決策再快也沒用。隻有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在市場竟爭中製勝千裏,占盡先機。

要勇於進行風險決策

大家都知道破釜沉舟的故事:公元前207年12月,秦將章邯派王離率20萬大軍,進攻趙國,把趙王圍困在巨鹿,趙王危急之際,四處求救,但各諸侯國都不敢前往救援。這時,楚懷王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派他率軍救趙。

項羽迅速發兵直奔巨鹿,等2萬楚軍全部渡過黃河之後,項羽下令每人帶三天的幹糧,然後把軍隊做飯用的鍋全部砸爛,把渡河的船隻都鑿沉,以斷絕一切退路,迫使將士們唯有戰勝敵人才能獲得勝利。楚軍到達巨鹿之後立即包圍王離軍,與秦兵交戰,楚軍將士英勇拚搏,浴血奮戰。經過九次戰鬥,俘虜了王離,大敗秦軍,從而解救了巨鹿王國。

項羽這種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的決策,使將士們除掉依賴,丟掉幻想,下定決心,背水一戰,一往無前地去奪取勝利。

管理和打仗一樣,也是存在風險的。特別在當今充滿競爭的時代,任何一項經營活動和決策無不存在風險。企業要在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敢於正視風險,敢於進行風險決策。

王安電腦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曾一度統治美國電腦市場,但風光了不到10年,便走下坡路。公司累汁虧損高達15億美元,已無力償還債務,1992年8月18日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有一世之雄稱譽的王安公司,為什麼會在電腦市場敗下陣來?關鍵的一點,就是王安公司不敢進行風險決策,不敢進行風險經營。

王安公司一向堅持采用封閉的軟件,盡管對市場進行了壟斷,但不利於大多數用戶對電腦的使用。1983年,歐洲的十幾家電腦企業達成協定,共同編製開放係統標準,它的前提是保證各類電腦的相互對話。1986年,歐共體部長會議決定,這套標準將作為共同體內部各國政府采購電腦的根據。

在這樣的情況下,王安公司不敢做出風險決策,進行風險經營,依然逆潮流而上,堅持采用封閉軟件。王安公司不想去冒險,因為它的產品已擁有相當的用戶,沒有必要冒險去搞開放式軟件,結果用戶大量流失,市場日益萎縮,最後走上失敗之路。

王安公司由盛而衰的例子給決策者這樣一個啟示:當今世界市場上,技術進步十分迅速,每家企業都處在風險之中,抱殘守缺,不敢進行風險決策和風險經營,是難以生存和發展的。

在任何事業中,把所有風險都消除掉的話,自然也把所有潛在的機會都丟掉了。風險中孕育著機會,敢於正視風險、敢於冒險,那無疑就更容易抓住成功的機會。

日本的大都不動產公司創始人渡邊正雄曾是一個小商人,他發現不動產業是個有前途的行業,想去經營,但一沒資金,二沒經險,他決定去大藏不動產公司去工作,以便學習經驗為自己創業打下基礎。可大藏公司不願接受他,無奈之下,他要求在大藏公司兔薪工作一年。這一年渡邊拚命工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和經驗。在大藏公司高薪聘用他時,他卻離開了。他千方百計籌得了一些資金,開始從事經營房地產生意。

渡邊免薪工作之舉,看起來好像不算什麼,但對於十分貧窮的渡邊來說,卻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

創業之初,有人向渡邊推薦土地,那是一塊有幾百萬平方米、價格便宜的土地,當時人跡罕至,沒有道路,沒有公共設施,但這塊土地與天皇禦用地鄰近,能讓人感覺好像與帝王生活在同一環境裏,能提高個人的身份,滿足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