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1 / 3)

《周易》:並非《易經》,由《易經》和《易傳》組成。《易經》是由三個部分組成:一為伏羲八卦為始那時並沒有文字所以八卦。二為周文王父子承接伏羲八卦,八八重疊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認為64卦已包含宇宙萬物,每一卦都有卦辭。後有孔子做傳又稱《易傳》《十翼》,《易經》的發展在夏朝時期產生了《連山易》,在商朝時期產生了《歸藏易》,在周朝時期產生了《周易》。《易經》是中國最早的易經書,由伏羲氏所創。由於時間的原因,《連山易》和《歸藏易》已失傳,隻剩下《周易》。所以周易是出自於《易經》的,它承載了過多的曆史使命和任務,但不乏文采和哲理,是國學(內含儒道兩家思想)重要經典之一。《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漢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一書,並非僅僅為占卜之書,乃是借占卜學修身。每個卦都是修行中岔路,人身不正,處世即不正。人若生病,事業亦必荒廢。周易與其說占卜人事,不如說是記錄人體內的各種病症。易經的存在,是補充了黃帝內經人體經絡病症。人體經絡運行不正,就要有是非災厄。易經,周行不易,讀完後,唯留“中正”二字。不易者,中正之”道“也。[1]書名《周易》又名《易》作者伏羲(畫卦)周文王(係詞)孔子(作《易經》)類別中國古典哲學五經之首英文名BookofChanges成書年代西周目錄1記載2內容?本經?易傳3考證?書名?文獻?原理?發現4演變?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歌訣5性質6影響?傳承?價值?問題7注解1記載編輯

易:改變;經:書籍。《易經》是一本揭示變化的書。由太極圖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構成其主要內容。1、伏羲依照“河圖”之啟示而演成八卦,形成了《易經》典籍的核心內容,《易經》之五大規律也出自於“河圖”之啟示。2、《易經》以宇宙間萬事萬物為觀察和研究的對象,用“陰”和“陽”兩個基本要素,描述了一個陰陽變化的係統。“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即陰陽),兩儀生四象(即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演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兩儀是對太極的細分;八卦是對陰陽的細分;六十四卦是對八卦的細分。每卦及卦爻的含義有單獨的章節進行釋義。3、以《易經》規律為源頭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在用而未被今人全麵了解的中國文化之核心,包含了:對立統一、陰陽互根、陽逆陰順、此消彼長、物極必反等規律,和這些規律數千年沉澱和積累形成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居安思危、樂天知足等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華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諧意識。4、《易經》規律運用之“無我”和“有我”的二重境界:⑴、“無我”之境界(道法自然):①、船到橋頭自然直:“無我”境界之陰陽變化細分係統的選擇。②、順其自然:“無我”境界之易經規律運用。③、“無我”境界之表現:善惡終有報、惡人自有惡人治、敬天認命、逆來順受、船到橋頭自然直、為無為則無不為等等。④、“無我”境界之古法:“道法自然”。⑵、“有我”之境界(人道合一):①、探索真理:“有我”境界之陰陽變化細分係統的選擇。②、自我實現:“有我”境界之易經規律運用。③、“有我”境界之內涵:“仁義禮智信”之倫理原則、“溫良恭儉讓”之傳統美德、“忠孝勇廉”之高尚品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思想境界、以及“勇於探索、自強不息”之開拓精神等等。④、“有我”境界之理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2內容編輯

《易經》由本文的“經”和解說的“傳”構成。“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征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此外,傳本易還有彖辭、象辭、小象,為孔子著《十翼》時所加,為儒家借助易象闡述其思想的產物,屬易傳部分曾單獨成章。自東漢鄭玄起“合《彖》、《象》於經”,魏時王弼將《彖傳》、《象傳》移居各卦,《文言傳》移居乾坤,至南宋朱熹等再次《經》《傳》分離,故傳本存在兩種體例。1.爻,卦畫的基本單位為“爻”,爻分奇畫與偶畫,奇畫由一條長的橫線而成“—”,俗稱“陽爻”;偶畫是以兩條斷開的橫線而成“--”,俗稱“陰爻”。每一卦從最底層數起,總共有六爻,六爻以不同的奇畫偶畫配搭,形成八八六十四種不同的組合。按易天地人三才觀,初、二爻代表地,奇畫為剛偶畫為柔,三、四爻代表人,奇畫為義偶畫為仁,五、上爻代表天,奇畫為陽偶畫為陰。所以用“陽爻”“陰爻”稱謂奇畫與偶畫,是泛陰陽論的表現。2.卦畫(卦的符號),即由六條“—”“--”奇偶畫爻組成。3.卦名,顧名思義即前麵卦畫之名,如“坤”“複”“既濟”等。4.卦辭,在卦名後,對六爻的綜合總結,如“元亨利貞”,“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等。5.爻題,即爻位名稱,表示某一爻在六爻中的具體位置及奇偶畫性質,六爻卦位自下而上數起,分別為初(即一)、二、三、四、五、上(即六)。“—”為九,“--”為六。如“初六”“九三”“六五”“上九”等。6.爻辭,指單條爻的說明、描述文辭,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條爻辭,如“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同一卦六條爻辭間相對獨立、相對靜止但又相互關聯、相互作用,表示不同時間、階段事物的發展狀態,以構成完整的發展、發生過程即全卦六爻整體內容總結—卦辭。7.上卦與下卦和內卦與外卦,因六十四卦最初由三爻八經卦重之演變而成:“八卦成列,像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所以六爻卦亦可以分解為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四、五、上為(上卦)或“外卦”,初、二、三為“下卦”或“內卦”。如“複”卦,上“地”下“震”,內“震”外“地”,“謙”卦為“坤”上“艮”下,內“艮”外“坤”。本經

《周易》本經的上經三十卦從乾卦至離卦:乾(卦一)坤(卦二)屯(卦三)蒙(卦四)需(卦五)訟(卦六)師(卦七)比(卦八)小畜(卦九)履(卦十)泰(卦十一)否(卦十二)同人(卦十三)大有(卦十四)謙(卦十五)豫(卦十六)隨(卦十七)蠱(卦十八)臨(卦十九)觀(卦二十)噬嗑(卦二十一)賁(卦二十二)剝(卦二十三)複(卦二十四)無妄(卦二十五)大畜(卦二十六)頤(卦二十七)大過(卦二十八)坎(卦二十九)離(卦三十)下經三十四卦從鹹卦至未濟卦:鹹(卦三十一)恒(卦三十二)遯(卦三十三)大壯(卦三十四)晉(卦三十五)明夷(卦三十六)家人(卦三十七)睽(卦三十八)蹇(卦三十九)解(卦四十)損(卦四十一)益(卦四十二)夬(卦四十三)姤(卦四十四)萃(卦四十五)升(卦四十六)困(卦四十七)井(卦四十八)革(卦四十九)鼎(卦五十)震(卦五十一)艮(卦五十二)漸(卦五十三)歸妹(卦五十四)豐(卦五十五)旅(卦五十六)巽(卦五十七)兌(卦五十八)渙(卦五十九)節(卦六十)中孚(卦六十一)小過(卦六十二)既濟(卦六十三)未濟(卦六十四)。上經三十卦中有六卦屬“錯卦”(乾、坤、離、坎、頤、大過),其餘二十四“綜卦:可視為十二對,錯、綜卦之和為十八卦;下經三十四卦當中有二卦屬錯卦(中孚、小過),其他三十二個綜卦可視為十六對,錯、綜卦之和也是十八卦。“經”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名、卦象與卦、爻辭。《周易》的“陰”、“陽”,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即用“--”與“––”表示。古人“取類比象”,用陰陽範疇來歸納剛柔、仁義、寒暑、日月、男女、晝夜、奇偶等眾多概念,正所謂是“一陰一陽之謂道。”在“陰”與“陽”觀念得以確立的基礎上,聖人取法天、地、人三才畫卦,每卦三爻,稱經卦。由於“天道”特性為陰與陽,“地道”特性為柔和剛,人道特性為仁與義。三才中每“才”便有兩種變化可能,三才排列組合最多形式為八種,聖人依此取象創立了八卦,也稱八經卦,皆為三爻卦。《說文解字》雲:“爻,交也”;王弼雲:“夫爻者何也?言乎變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陰陽之交變。八經卦名稱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說卦傳》概括八卦的性質是:“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xùn),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gèn),止也;兌(duì),說也。”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除取法物象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之外,還取法人倫,分別代表父、母,長男、長女,次男、次女,少男、少女等。聖人又將“八卦”兩兩相重,構成六十四個不同的六畫卦,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的兩個經卦符號,居下者稱為“下卦”(也稱“內卦”,《左傳》稱“貞卦”),居上者稱為“上卦”(也稱“外卦”,《左傳》稱“悔卦”)。“六十四卦”每卦皆有六爻卦。孔子作《易》後,“--(陰爻)”,以“六”表示;“—”(陽爻)”,以“九”表示。此時六爻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按著《說卦傳》“八卦相錯”的說法,乾、坤、坎、離稱為“錯卦”,震與艮,巽與兌屬於“相錯卦”(來知德說“因八卦相錯故六爻亦相錯”),以突出其間矛盾、對立的屬性。六爻的位置稱作“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如《蒙卦》(下坎上艮)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別稱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經文卦、爻辭,即係於卦畫下的文辭,其中一卦一名,卦辭為每卦一則,總彖全卦卦意;爻辭每爻一則,分述各爻爻義。《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應的也有六十四則卦辭和三百八十四則爻辭(由於《乾》《坤》兩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辭,故將其並入爻辭之中,即總計三百八十六則爻辭)。易傳

《易傳》是闡釋《周易》本經的專著,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係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計七種、十篇。因其詮釋經文大義,似本經之羽翼,故漢人形象的稱之為《十翼》。《彖傳》(上下):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彖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象傳》(上下):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釋卦象者稱為《大象傳》,釋爻象者稱為《小象傳》。《大象傳》運用象征手法,號召人們會通天人、法天正己;《小象傳》號召人們尊時守位、知常明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文言傳》:共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意旨,故也稱《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乾·坤》和《象·乾·坤》的基礎上對卦德進行詳細闡釋(啟蒙學人如何多層麵觀卦之“德道”)。《係辭傳》(上下):分為上下兩篇,主要發掘、申說經文要領(哲學總綱),詮釋卦爻辭的基本義理。文中對《周易》經文作了全麵的辨析與闡發,一者抒發《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讀《易》之要例。《說卦傳》:是闡述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全麵闡釋八卦性質與所代表的物象、人倫,是《彖》、《象》的基礎。《序卦傳》: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綱要(總目錄),揭示各卦之間的相承相因關係。前半段由《乾》至《離》共三十卦,以“物象說”解釋天道;後半段自《鹹》至《未濟》三十四卦,以“人倫說”解釋人事(側重闡明矛盾的同一性)。《雜卦傳》: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將六十四卦重新編為二十八隊對綜卦及八個錯卦,旨在闡發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因素中體現的變化規律(注重闡述矛盾的對立性)。[趙宋以後,我們所讀的《周易》,關於《十翼》的排列程序,事實上大多都是根據漢末王弼的排列的。他把乾、坤兩卦的文言,拿來放在本卦下麵,同時把《係辭》的中間次序,有些地方也照他自己的意思來“顛倒”安排【按此語有誤,王弼注《彖》、《象》、《文言》,沒有注《係辭》等五篇】。書名

《周易》是中國古代研究、占測宇宙萬物變易規律的典籍,包括《易本經》和《易傳》兩大部分。文字古奧,蘊義精深。關於“周”的解釋東漢鄭玄《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而複始。而唐代孔穎達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有人認為《易經》流行於周朝故稱《周易》。《左傳》多處明確提及《周易》,如《左傳·莊公二十二年》記“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的記載;《左傳·襄公九年》有著名的穆薑用《周易》解隨卦,提出了元亨利貞“四德說”的例證;《左傳·昭公元年》有“在《周易》,女惑男、風落山謂之蠱”的說法。關於“易”的解釋1.易由蜥蜴而得名,為一象形字,此說出自許慎《說文解字》;而蜥蜴能夠變色,俗稱“變色龍”,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2.必須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當以西周禮樂製度的變革為條件。禮指從容之節,易即雅樂,都是統治階級駕馭黎民百姓,維護宗法製度的手段和工具。《周易》保存了西周鍾鼓“交響樂”的框架規製,鍾鳴鼎食在西周的底層社會是難以想象的。3.日月為易,象征陰陽,揭示陰陽循環交替之理。4.日出為易。陳鼓應認為這個意思,也是“幹”的本義。5.易是占卜之名。6.變易、變化的意思,指天下萬物是常變的,故此《周易》是教導人麵對變易的書。7.交易,亦即陰消陽長、陽長陰消的相互變化。如一般的太極圖所顯示的一樣。8.易即是“道”,恒常的真理,即使事物隨著時空變幻,恒常的道不變。《係辭傳》:“生生之謂易”。生生不息,義似“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體會生命之美、日新又新。9.易是由雙手拿小石子(原始衍數工具)互換的意思,甲骨文易字是雙手與小石子互易的象形,周的本意是地上畫的地圖,周易本義則是在地圖中擺上小石子,雙手拿小石子互換變易來進行數理衍算的名稱。在伏羲生地的甘肅西和縣仇池山周邊地域還能見到,俗名叫“走遊罡”。地圖中放的石子叫“遊子”,手中的石子叫“握子”。在具茨山岩畫中就有與走遊罡完全相同的地圖刻畫符號。在《周禮》“太卜”的記載中,亦有《三易》的說法;《三易》是指《連山》、《歸藏》和《周易》,三個不同朝代的占筮書。據說“連山”是夏朝的占筮書,“歸藏”是殷商的占筮書,“周易”是周朝的占筮書。東漢鄭玄的著作《易論》認為“易一名而含三義:簡易一也;變易二也;不易三也。”【按《易緯·乾鑿度》卷上開篇說:“易者,易也,變易也,不易也,管三成為道德苞籥。”】這句話總括了易的三種意思:“簡易”、“變易”和“恒常不變”。即是說宇宙的事物存在狀能的是:1.順乎自然的,表現出易和簡兩種性質;2.時時在變易之中;3.又保持一種恒常(易)。如《詩經》所說“日就月將”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運行表現出一種非人為的自然,這是簡易;其位置、形狀卻又時時變化,這是變易;然而總是東方出、西方落這是“不易”。《連山》、《歸藏》和《周易》,其實是對“走遊罡”方法在不同朝代的叫法,夏朝叫“連山(山通三)",是指把三方的掌上石子數連起來。“歸藏”的‘歸’是指把三人展在一塊的手掌上的石子數加起來,‘藏’是指把石子藏在身後雙手互易暗握藏,握定後同時展出把三隻手掌上的數又歸起來,如此重複。“周易”的‘周’是地上畫的圖形義,名叫“罡”。‘易’是雙手暗握互易。《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掌’是手掌,‘三’是三人各拿三個小石子,‘易’就是雙手互換,‘掌三易’它就是指“走遊罡”。三人各三個石子握的變化為:“可握空,可握一石子,可握二石子,可握三石子”三人掌三的變化總數是六十四組,即六十四卦的三才定位數組,《周易.說卦》“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10.易還有一個意思鮮為人知,易:太易,渾淪者,萬物渾淪而未相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無形狀,易變而為一,一變為二,二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複變而為一。總之,《周易》名稱內涵豐富,與《周易》作為彌綸天地之學實為相配。大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也“離中國不遠”。“尤甚使人驚異的,是《大學》之三綱領、八條目,竟與《精神現象學》的階段行程處處相合”。黑格爾的辯證法就來自我國古老的《易經》,可惜他建立的是個封閉的體係,正如1961年李景春先生質疑馮友蘭先生時所說的:“《周易》絕不是有如黑格爾所建立的封閉的體係,它是開放的體係,是開放的辯證法宇宙論。”文獻

《說易·序》(鍾致帥撰)原文:“易,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非辯證者不以通之,非唯物者不以用之。易之為觀,辯證唯物;易之為法,唯物辯證。其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已為智者所共適。或曰:世界皆存在,存在皆物質,物質皆運動,運動皆規律,規律謂之易。易可識,謂之意識;易可用,乃以改造世界。此易之大義也。易演天地之象,彖陰陽之變,成素樸之典。知者謂之‘然乎其然’,不知者謂之‘玄之又玄’。是以說易。”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