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一種衰敗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榮時就種下禍根,一個高明的處世者,會在一帆風順時保持清醒和理智,以防範禍患的發生。
“怒”可以使人失去理智,“喜”同樣可以使失去清醒。而且因得意忘形而造成的損失往往更大。大凡一種衰敗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榮時就種下禍根,大凡一種機運的轉變多在零落時就已種下善果。因此,一個精通厚黑怕經的人,無論是突然身遭災變,還是春風得意,都必須保持清醒的理智,以防患於未然。
毛澤東有句名言:“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李斯在《諫逐客書》中也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河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波濤洶湧的黃河,一瀉千裏,比起小河溝來,是何等的壯觀,但比起浩瀚的大海,又黯然失色了。大凡幹大事業者,莫不慎而又慎,特別在功成之時,萬不可有自鳴得意的情緒,這一點,曆史上的李自成給人的教訓最大。
李自成發動農民起義,經過艱苦轉戰,終於攻克北京,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於煤山,大順政權取代了大明政權。李自成從西安到北京,一直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他隻要製定出穩定局勢爭取人心的一係列政策與措施,對外防備清兵入關,繼續掃除殘明勢力,就可以鞏固已建立的政權。
可是,李自成人京之後,卻久久地陶醉於勝利的喜悅之中,延誤了最佳的時機。據記載,李自成進入北京時心情非常激動,想到自己奮鬥十幾年出生入死,終於取得成功,不禁喜形於色。他從西長安門人,彎弓仰天大笑,自恃百發百中,射長安牌坊,說:“若射中中間字,天下太平。”一箭發出,射在瓦楞內。謀士宋獻策見此情景,安慰李自成說:“射在溝中,以淮為界。”這個小的插曲已可以看來李自成那種“革命成功”的自滿情緒。
進入北京以後,農民軍中的一些人,行動和思想發生了變化,有人認為應該享受了。以劉宗敏為例,他在進入北京後,拷夾百官以追索贓款。據史書記載,“自(崇楨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攢造夾棍五千副,木皆生棱,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並定:內閣十萬,部院京堂錦衣帥七萬,科道吏部郎五萬、三萬,翰林一萬,部屬以千計,勳戚無定數。凡輸納見銀加二,首飾十不當一,衣服羅緞以次定減,珠玉好玩概不用。能繳者立搜進之,不能即加刑”。據《明季北略)記載,從十二日開始至二十六日,“滿街遍捉士大夫拘係,行路人如湯雞在鍋”。這樣做,造成人心惶恐和社會的不安,對入京不久,腳跟還未站穩的農民軍政權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李自成的軍師宋獻策看到這種情形後對李自成說:“大象慘烈,日色無光,亟應停刑。”同時言明利害,最後說服了李自成。四月初七日,李自成到劉宗敏寓所議事,見庭院夾明勳戚官員300多人,有奄奄一息者,有哀號半絕者,種種慘狀,目不忍睹。李自成對劉宗敏說:“現在已追銀多少?”劉宗敏說:“已達萬萬兩。”李自成說:“天象示警,宋軍師說應省刑罰。這些人已拘係很久了吧?應考慮把他們放了。”劉宗敏這才於第二天把這些明臣放了。
當時,大順軍並不缺銀,明王朝府庫儲藏的金銀足夠支持20年。李自成“追贓助餉”拷掠官紳,殺戮降臣的做法,結果是使明朝舊臣驚恐萬分。他們看到李自成仍是馬上的形象,並不保護和代表他們自己的利益,他們看到在大順政權下,自己的功名、地位、生命均無保障。這樣,李自成失去了一大批人。與此相反,清軍人關後,則安撫明朝的舊臣,凡投降者均給予官職。清康熙時,還特意設“博學鴻儒科”,漢族的知識分子,隻要經過考試,就可以授予官職,對那些在社會有名望的知識分子,還特地派人請入京城做官,可以看出,在這一點上,康熙要比李自成聰明得多。
李自成入京後的當務之急,應是製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建立鞏固的國家政權,但自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至四月初一日,農民軍的決策者未能對當前的形勢進行充分的研究,從而製定出今後的戰略方針,而是沉醉於勝利的歡樂之中,各自為政,我行我素。直到四月初十,新政府才正式宣布,決定於四月十七日登基即皇帝位,然而,風雲突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李自成十三日親率大軍出征,這次出征,事先亦無認真研究作戰方案,即草率行事,不久即敗退回京。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補即皇帝位於武英殿,第二天即率大軍離開北京。在清軍和明殘軍的夾擊下,最終歸於失敗。
在厚黑怕經看來,進入北京的李自成,是處於他起義以來最有利的時機,同時也是對他最大的考驗。如果他懂得“怕”,以更加謹慎的態度麵對大好的局麵,就可以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可惜,他因為得意忘形,一步不慎,竟導致滿盤皆輸,真是令後人而扼腕歎息!
在厚黑怕經看來,得意忘形最大的危害性,就在於它會使人對可能麵對的危險失去警覺。其結果,輕者是上了別人的當,重者可能就會使自己的事業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