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所謂英雄是智慧和勇氣的結合體,所以英雄是人中之傑,但英雄也有窮途末路的時候。其實,英雄本身就是一座豐碑,尤其是失敗的英雄,更值得後人懷念、深思。
人鬼兩傑話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是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詞人對英雄的讚歌;“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充滿對英雄的慨歎和惋惜。其實,不管是項羽自己悲歌,還是後人惋惜慨歎,項羽的悲劇命運始終無法改變,那就是:婦人之仁、剛愎自用。
在秦末爭雄時,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項羽。項羽本是楚國貴族,他的先人是楚國大將項燕,在秦滅楚後自刎而亡。由於秦王實行暴政,天下大亂,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並立楚王後裔為王以招攬天下人。
項羽英勇善戰,熟諳兵法,重武輕文,人稱“萬人敵”。後來,項羽同叔父一同到吳中躲避仇人。吳中當地的賢士大夫,論才能都在項梁之下。所以,吳中每有大的徭役或喪事,項梁常常替他們做主,暗中用兵法部署來管束賓客子弟,借以了解他們的才能。秦始皇東遊稽郡,項梁與項羽一同觀看秦始皇出遊時車駕和儀仗的盛況。在觀看的人群中,項羽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項梁聽見侄兒口出大逆不道之言,趕快用手捂住項羽的嘴,小聲說道:“不要亂說,這是要禍及全族的啊!”項梁因此知道侄兒是個奇才。長大後,項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吳中子弟沒有不畏懼項羽的。
後來,吳郡郡守召見項梁,在去郡府的途中,項梁對郡守為何召見自己,不時做出種種設想。到郡守府門後,他令項羽在門外等候,自己單獨進入。
郡守殷通請項梁就座,對他說道:“長江以北都反了,這也是上天要滅秦朝啊。我聽說先動可製服他人,後動則被他人所製服。我想要興兵反秦,令您和桓楚為將。”
桓楚是吳中的奇士,當時逃亡在沼澤之中。項梁不願與殷通共舉義旗,也不願與桓楚一同做殷通部將。思索了片刻,項梁主意已定,便對郡守殷通說:“桓楚逃亡在外,沒有人知道他的去處,唯有侄兒項羽知道此事,他今日與我同來,請允許我到門外看他是否還在等候。”
項梁借故來到府門外,走近項羽小聲對他如此這般地囑咐一番,令他持劍在門外等候。項梁再次入堂,坐定後對郡守說:“項羽尚在門外,請召項羽登堂,令他受命召桓楚前來議事。”
殷通點頭答應,項羽被召入府中。當項羽登堂後,項梁向他使了個眼色,說道:“可以了。”項羽應聲上前,拔劍砍下了殷通的頭顱。於是,項梁手持郡守的人頭,佩帶著郡守的印綬,郡守左右的人見此情景無不大驚,府中頓時亂作一團。項羽當場擊殺數十人,府中的人都嚇得伏在地上,誰也不敢抬起頭來。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都知道了項羽是個勇武過人的壯士。
其實,項羽的英雄之名實際是從破釜沉舟、巨鹿之戰才開始的。聲勢浩大的秦末大起義,把強大的秦國衝得七零八落,但在所有的起義隊伍中隻有項羽和劉邦這兩支最為強大。於是,秦國派了名將章邯帶兵出關來和起義軍決戰。章邯是秦朝名將,為始皇帝掌管糧倉,陳勝、吳廣起義,就是被章邯所滅的,所以項羽也不敢大意,部署得也很周密。關於項羽破釜沉舟、巨鹿之戰等戰例,《史記》上有記載,茲摘譯如下:
章邯打敗項梁後,進攻趙地,楚王派宋義為上將帶兵解救趙國,項羽擔任次將,範增為末將。當大軍到達安陽時,停留46天不前進。項羽說:“我聽說秦軍把趙王圍在巨鹿,趕快帶兵渡河,楚軍從外麵攻打,趙軍在內響應,一定能打垮秦軍。”宋義說:“不是的,咬牛的牛虻不能傷害虱子,現在秦軍攻打趙軍,打勝了則兵疲力盡,我們乘秦軍疲憊發動進攻;打不勝,我們就率領軍隊鳴鼓西進,一定打垮秦軍。所以,不如先讓秦、趙相鬥。身披甲胄,手執利器,衝鋒陷陣,我不如你;坐下來運籌謀劃,你不如我。”並向軍中下令說:“凶猛如虎,貪婪如狼,倔強不聽指揮的人,一律斬首。”宋義又派遣他的兒子宋襄去輔助齊國,親自送他到無鹽,擺酒設筵,大會賓客。當時,天寒雨大,士卒饑寒交迫。
項羽說:“本來打算並力攻秦,卻長期停留不進,現在卒荒歲饑,人民貧困,士卒隻吃半升豆子,軍中沒有存糧,宋義卻還設酒宴,會賓客,不率領軍隊渡河就地取用趙國的糧食,而說什麼‘等待秦軍疲憊’。以秦那樣強大的兵力,進攻新建立的趙國,形勢發展的結果必定是秦軍打垮趙國的軍隊。趙國的軍隊被打垮了,而秦軍更加強大,還有什麼疲憊的機會可乘!而且楚軍最近被打敗,國王坐不安席,把國內所有兵力都集中起來統屬於上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如今不體恤士卒,而徇情營私,不是與國家同休共戚之臣。”項羽早晨參見上將軍宋義,就在他的大帳中割下了宋義的腦袋,出來發令軍中說:“宋義和齊國陰謀反楚,楚王秘密命令我殺死他。”這時,將領們都恐懼屈服,沒有敢抗拒的,都說:“創建楚國的是將軍一家。現在又是將軍處死了叛亂的人。”將領們就共同推立項羽為假上將軍,並派人去追殺了宋義的兒子宋襄。項羽派桓楚向楚懷王報告。楚懷王就讓項羽做上將軍,當陽君、蒲將軍都歸項羽節製。
項羽派遣當陽君、蒲將罕帶領2萬士卒渡河,援救巨鹿。戰事稍有勝利,陳餘又向項羽請求救兵。項羽就率領全軍渡河,鑿沉船隻,砸破炊具,燒毀營舍,攜帶3天口糧,用以表示士卒拚死決戰,沒有一個打算活著回去。軍隊一到就圍困了王離,與秦軍遭遇,打了九仗,截斷了秦軍的通道,大破秦軍。殺了蘇角,俘虜了王離。涉間不向楚軍投降,自焚而死。諸侯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楚軍戰士無不以一當十,楚兵喊聲震天,諸侯軍人人膽戰心驚。打垮秦軍後,項羽召見各諸侯將領。他們進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不敢抬頭仰視。項羽從此成為諸侯軍的上將軍,各路諸侯隸屬於他。
項羽與章邯在巨鹿大戰時,另一支起義隊伍劉邦已率軍攻下秦國的都城,秦國基本滅亡,接下來就是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戰爭了。
劉邦是個公認的無賴,但他的性格有許多別人無法比擬之處,這種性格使他善於聽信忠言,能夠使用人才,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項羽雖然是個英雄,但他卻天生沒有領袖的品質,那就是他行“婦人之仁”。他可以在打仗時身先士卒,也可以為士卒吮吸箭傷的膿汁,但他卻不能慷慨地封賞將士。據史書記載,任命將領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卻舍不得給那些應該封賞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裏,玩來玩去,棱角都磨光了,還是舍不得送人。他不能大膽地使用人才,更不善於使用人才。劉邦正是利用了他剛愎自用這一性格弱點戰勝了他。
劉邦率軍入關後,接受張良等人的勸告,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於是秦民大喜,爭先恐後地抬著牛羊酒食慰勞將士,沛公劉邦又以“倉粟多,不欲費民”為由辭讓不受,秦民益喜,唯恐劉邦不為關中王。正在這時,項羽擊敗秦將章邯,封他為雍王,稱王關中。項羽一來,沛公恐怕就不能據關中稱王了。因此,有人建議劉邦派軍隊守衛函穀關,不要讓諸侯軍隊進關,並征關中兵以增強實力。劉邦覺得有理,就照此人的建議辦了。
項羽在經過巨鹿的浴血苦戰消滅秦軍主力後,率諸侯兵西抵函穀關。一看關門緊閉,又聽說沛公已定關中,當即大怒,命黥布等人攻破函穀關,沛公左司馬曹毋傷見項羽來勢洶洶,想邀求封,於是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相,珍寶盡有之。”這番話,對項羽無異於是火上澆油。被項羽尊為亞父的範增也說,劉邦乃貪財好色之徒,可是入關後卻一反常態,珍寶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看來誌向不小。他勸項羽趕緊發兵擊之,不要錯過機會。項羽宴饗將士,準備次日早晨消滅劉邦。正在這一緊要關頭,項羽的叔父項伯連夜將實情告訴張良。項伯和張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勸張良趕緊脫離劉邦,不要一起送死。張良不但沒有離去,反而拉著項伯一起見沛公。劉邦立刻與項伯結成親家,滿肚子委屈地對他說:“吾入關,秋毫無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庫,待將軍。所以守關者,備他盜也。日夜望將軍到,豈敢反邪!”求項伯對項羽講明他劉邦“不敢背德”。項伯當即許諾,並且囑沛公第二天早晨一定要親自向項羽謝罪。項伯回到大營,將劉邦的一番心意轉告項羽,並且勸項羽不要興師動眾,因為劉邦立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善待之,項羽表示同意。
第二天清晨,劉邦來到鴻門謝罪,並對項羽說自己一心一意滅秦,絕無二心,一定有小人從中挑撥。項羽聽了這番話,猶豫不決,於是將曹毋傷的話和盤托出,並且設宴招待劉邦。
在宴席上,範增幾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卻裝作沒看見,範增離席找來項莊,對他說:“大王優柔不決,你進去以劍舞助興,尋找機會殺掉劉邦,不然,我們都會成為他的俘虜。”於是,項莊入席敬酒,並借口“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隨即拔劍起舞。項伯心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於是起身對舞,以自己的身體掩護沛公。此時,在營外擔任警衛的樊噲急闖進來,項羽賜酒給他,並問還能喝否?樊噲慷慨激昂地回答說:“我死都不怕,還怕喝酒嗎!”接著大聲責備項羽說:“沛公先入鹹陽,停師灞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聽小人之言,與沛公有隙,臣恐天下皆心疑大王也。”一番話,說得項羽無言以對。過了一會,劉邦起身如廁,招樊噲出,將車騎隨從留下,自己騎馬,樊噲等人步行從小道返回漢營,讓張良應付項羽。項羽問劉邦哪裏去了,張良回答說:“怕將軍有意責備,故不辭而別,讓我代為獻上玉璧。”項羽接受了這一禮物。張良又將玉鬥給範增,範增憤然擲地,起身說道:“今後,我們必成劉邦的俘虜。”範增雖深謀遠慮,但在性格剛愎自用、優柔寡斷的項羽麵前,也一籌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