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紅顏禍水”、“女人誤國”等陳詞濫調成了不爭氣男人的遁詞;但是還有一句話別忘了:“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定有一個賢惠的女人”,也算是對這類男人一個有力的回敬,的確如此,即使是在黑沉沉的男權社會,有時女人也同樣是男人的賢內助,對男人的影響和幫助是巨大的。
長孫皇後造就千古明君
女人對男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無可替代的。封建社會的男人看不起女人,總愛把女人歸為“紅顏禍水”之列,但是女人就真的是“禍水”嗎?千古明君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盛極一時,除了依靠手下一批謀臣武將外,還得益於一個重要的人物——長孫皇後。
長孫皇後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晟是隋朝名將,深得皇帝的器重。所以,長孫皇後有著顯赫的家世淵源。長孫晟很重視子女的教育,在長孫皇後還小的時候,父親就請了老師教育女兒。因此,長孫皇後自幼就養成了知書達理、賢淑溫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年幼時,一位卜卦先生為她測生辰八字時就說她“坤載萬物,德合無疆,履中居順,貴不可言。”
長孫氏13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李世民少年英武,二人郎才女貌,是一對般配的夫妻。過門後的長孫氏懂家規、守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有大誌,文武雙全,18歲時就能單獨領兵作戰,並且單槍匹馬突入敵陣營之中,救出身陷重圍的父親;尤其可貴的是,李世民年紀輕輕就有王者之風,能折節下士,疏財廣招天下豪傑。21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而後剿滅各路起義軍,幫助父親李淵登上天子寶座。為唐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李淵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製關東兵馬,而後又加封其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
李世民南征北戰時,吸納了一大批文臣武將為自己效力,被封天策上將後,這些人仍然追隨李世民,為其效勞。在這些人當中,武將有程咬金、秦叔寶、翟長孫、秦武通、尉遲恭等能征善戰的驃勇大將;文臣則有杜如晦、房玄齡、虞世南、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顏相時、蘇勖、於誌寧、蘇世長、薛收、李守素、陸清明、孔穎達、蓋文遠、許敬宗等18人,被稱為“十八學士”,真可謂賢臣如雲,虎將麇集。李世民擁有這些文臣武將的輔佐,引起了一個人的不安,這個人就是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也不是無能之輩,頗有治國謀略。隨著李世民地位日隆,李建成出於猜疑和嫉妒之心,便聯合三弟李元吉企圖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察覺了李建成的陰謀後,在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的力勸下,終於痛下決心,在玄武門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然後,李世民被立為太子。由於年事已高再加上喪子之痛,李淵身體每況愈下,索性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是為唐太宗。太宗即位後,長孫氏也隨即被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後,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言。剛剛建立的唐王朝百廢待興,長孫皇後一心一意地輔佐太宗皇帝,大到國家大事,小到家庭事務,事無巨細,事必親躬,深得宮內外的好評。長孫皇後自當上皇後以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麵的貢獻:
第一,良言正君,善待賢良
因為長孫皇後端直有道,所以,太宗十分器重自己的皇後。每次退朝回到後宮,太宗都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認真聽完,她不願幹預國家大事,但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唐太宗知道她公正無私、有見地,所以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他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太宗,她相信太宗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太宗皇帝牢牢記住賢妻“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武事,太宗就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將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將們勤習武藝,並把每次演練的成績記錄下來,作為以後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
演練時,太宗皇帝免去眾將的君臣之禮,可以佩帶兵刃。按曆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有特殊功勞的大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所以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太宗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太宗任人唯賢,用人不疑,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這些文武大臣個個恪盡職守,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外敵入侵。
魏征是太宗時期的著名諫臣,官拜諫議大夫,是一位敢於犯顏直諫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對太宗的一些不當行為和政策,直截了當地當麵指出,並力勸他改正,唐太宗對他頗為敬畏,常稱他是“忠諫之臣。”魏征之忠諫不分事大事小,一律當麵指出,有時讓太宗覺得麵子上過不去。
一次,唐太宗無事,帶了一大群護衛近臣,要去郊外狩獵。還未出宮門,迎麵遇上了魏征,魏征問明了情況,當即對唐太宗進言道:“眼下時值仲春,萬物萌生,禽獸哺幼,不宜狩獵,還請陛下返宮。”當時,太宗興趣正濃,心想:“一個富有天下的堂堂天子,要出去狩狩獵,消遣一次又會怎麼樣呢?”於是,請魏征讓到一旁,自己仍然堅持狩獵。誰知魏征卻不肯妥協,站在路中堅決攔住唐太宗的去路。結果,弄得太宗興致全無,氣衝衝地返回宮中,左右的人都替魏征捏一把汗。
唐太宗回到後宮見到了長孫皇後,還未消氣,氣呼呼地說:“我一定要殺掉魏征這個老頑固!”長孫皇後忙問什麼原因惹得皇上如此生氣,等太宗把原因說明之後,長孫皇後連忙回到內室穿戴上禮服,然後麵容莊重地來到唐太宗麵前,叩首即拜,向太宗賀喜:“恭喜聖上!賀喜聖上!”唐太宗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喜事,問道:“喜從何來?”長孫皇後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麼能不向陛下祝賀呢!”唐太宗聽了心中一怔,覺得皇後說得有理,於是滿臉陰雲隨之而消,魏征也得以保住了他性命。由此可見,長孫皇後不但氣度寬宏,而且還有過人的機智。
長孫皇後雖貴為國母,但是對太宗手下的元勳功臣敬重有加。即便是自己身患重病,仍然時時關心、處處愛護。房玄齡因兒子犯法被株連,被罷免官職在家。此時長孫皇後重病在身,自知不久於人世,在與太宗訣別時,語重心長地說:“房玄齡事陛下最久,小心謹慎,奇謀妙計,俱從己出,皆所預知,竟無一言漏泄。若沒有大錯誤,千萬不要棄他不用。”由此可見,長孫皇後的良苦用心。
第二,尊卑有序,戒淫戒奢
雖然做了尊貴的皇後,長孫氏並不因此驕矜自傲,她仍舊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尤其是對年事已高的太上皇李淵,長孫皇後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經常提醒侍候太上皇的宮女如何照料他的生活起居,像一個普通兒媳那樣力盡孝道。
長孫皇後雖為六宮之主,但是對其他妃嬪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專寵,反而經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有一個妃子剛剛生下一位小公主,就患了重病,長孫皇後前去探望,這位妃子病勢沉重說不出話,見到長孫皇後,淚流滿麵地指著小公主。長孫皇後一下就明白了,她是不放心小公主。長孫皇後把小公主抱起來,對這位妃子說:“我既為皇後,就是她的皇母,請放心,我會把她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撫育。”果然這位妃子去世後,長孫皇後就把小公主接到自己的宮中,專門請人撫育直至長大成人。由於長孫皇後的公平公正,太宗時期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更沒有因爭寵出現血腥之鬥,這在曆代都是極少有的。隋文帝的獨孤皇後也曾把後宮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專製;而長孫皇後隻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感化著整個後宮。
長孫皇後出身官宦之家,如今又是六宮之主,但她卻一直過著節儉簡樸的生活,衣服飾品從不講求豪奢華美,飲食宴慶也以節儉為主,在她的帶動下,整個後宮充滿樸實風尚,為太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樣。
長孫皇後不但自己奉行勤儉節約的政策,而且對太子李承乾也嚴加約束。太子李承乾是太宗與長孫皇後的長子,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於太子將來要繼承皇位關係到大唐的社稷久安,所以對太子的約束更加嚴格。太子東宮事務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一日,遂安夫人覺得東宮的日常開支太緊張了,而且好多器物都陳舊了,就向長孫皇後請示增加東宮的開支,長孫皇後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麵,斷然拒絕遂安夫人的請求,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後宮所有人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第三,防微杜漸,避免外戚專權
外戚專權是曆代朝綱混亂的原因之一,長孫皇後自幼熟讀詩書,當然深知其中的利害。所以,經常規勸太宗不要顧及自己的家人,同時她時時提醒家人,不要因為自己是皇後就要仗勢胡作非為。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親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奪取天下,立下了赫赫功勳,算得上是開國元勳,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是皇後的哥哥,反而處處避嫌,免得給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知道後,堅決反對,她對太宗說:“妾既然已托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依,他認為,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是他多年的功勳與才幹換得的,並沒有任人唯親之嫌。長孫無忌聽從妹妹的告誡,不願意位極人臣。無奈,唐太宗隻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征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
長孫皇後有位異母哥哥長孫安業,好酒無賴。長孫皇後父母早死,自己與哥哥長孫無忌沒少受了長孫安業的氣,後來實在無法繼續在家裏待下去,兄妹二人隻好回到舅父家。長孫皇後對這事從來都不記恨,一再請唐太宗對長孫安業厚加恩禮,一直升到監門將軍。後來長孫安業謀反,唐太宗要定他的死罪。長孫皇後叩頭流涕,為他求情說:“安業之罪,萬死無赦。他過去對我不好,天下都知道,現在處以極刑,人們必然認為這是我公報私怨,這不是給聖朝抹黑嗎!”經過長孫皇後的請求,唐太宗免了長孫安業的死罪。
第四,嚴格禮法,不越禮數
凡事都是有規矩的,皇帝的家人也不例外。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標準的金枝玉葉。出嫁時,向父母撒嬌索要豐厚的嫁妝,超過永嘉公主的數倍。永嘉公主是長樂公主的親姑姑,永嘉公主出嫁時,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嫁妝因而比較簡樸。等到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分。魏征聽說此事後,覺得不合理法,所以進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製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規矩自然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而改變。回宮後,唐太宗不經意把魏征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聽後對此十分重視,她對太宗說:“妾常聞陛下禮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聞其之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為結發夫婦,情深義重,仍恐陛下位高,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希望陛下從之。”於是,在長孫皇後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後為了表彰魏征直言進諫,派中使賜給魏征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征知長孫皇後賢明,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
貞觀八年(634),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不幸受了風寒,引發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大赦天下,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親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沒有人提反對意見,就連魏征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並非人力所能決定。如果修福可以延壽,我從沒做過惡事,為什麼還得此重病呢?如果行善無效,那求福又有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是清靜場所,如此萬萬使不得。因我一人,亂天下之法度,更會加重我的罪孽!”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隻好含淚作罷。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於貞觀十年(636)在立政殿逝去,享年僅36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太宗,她死後薄葬,一切從簡。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氣勢十分雄偉宏大的昭陵,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中國曆史上出了許多有名的皇後,長孫皇後是屬於賢妻良母型的。像一位普通的妻子一樣相夫教子、打理家務、處理事務。她又有不普通的一麵,用自己的賢惠和遠見卓識引導一朝帝王,影響著滿朝群臣。總之,長孫皇後的“賢惠”直到今天仍有積極意義,引人深思,值得發揚光大。
馬皇後:開國賢妻,治國賢後
都說家有賢妻,男兒不做壞事,其實家有賢妻,又豈止男兒不做壞事!馬皇後對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她既是開國皇後,又是治國賢後,堪稱傳統社會女人的典範。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很多妃嬪,在眾多妃嬪中,他最敬重的還是結發妻子馬皇後,正應了一句民間俗話“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朱元璋與馬氏的感情非常好,關於大腳馬皇後的各種傳說也一直在民間廣泛流傳。她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賢後之一,當之無愧的賢內助楷模,如果沒有她的時時關心與幫助,朱元璋不要說建立明朝,恐怕早就成孤魂野鬼了。
朱元璋早年窮困潦倒,顛沛流離,做過和尚,放過牛。後來郭子興起事反元,朱元璋覺得這是出人頭地的好機會,於是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郭子興正處於用人之際,他見朱元璋相貌不俗,甚是喜愛。朱元璋作戰勇敢,智勇兼備,打了不少勝仗、硬仗,郭子興就對其更加器重。郭子興有意無意地向小張夫人提起了朱元璋的事,小張夫人就向郭子興建議說:“現在天下大亂,夫君您要舉大事,正應該收召豪傑。我看這個姓朱的跟一般人不一樣,您可以收下他,讓他為您建功立業。千萬不要讓他走了,這樣的人若為他人所用,就可惜了。”郭子興也相信了夫人的話,可是怎樣才能留住朱元璋呢?郭子興與夫人商量,小張夫人說:“我打聽過,聽說他已20多歲了,尚未成家,何不將義女馬氏許給他,一來可以使朱元璋效忠將軍,二來女兒也有了歸屬,這不是一舉兩得嗎?”郭子興聽完,思索片刻,覺得夫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就找了個機會,把這事與朱元璋說了,朱元璋自然欣然應允。
馬氏生於亂世,不是郭子興的親生女兒,是她收養的義女。生父馬公是宿州新豐富豪,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人稱馬三。馬公淳樸質實,為人慷慨仗義,信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辦到。由於馬公仗義疏財,沒過幾年,家業便敗落下去了。妻子鄭氏為馬公生下一女兒後就病死了,馬氏自幼無人照管,過慣了苦日子。後來馬公因複仇殺人,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捕,遠走他鄉,把女兒托付給了好友郭子興。沒過多久,馬公客死異鄉,就這樣馬氏就成了郭子興的義女。郭子興與夫人張氏非常疼愛馬氏,視如己出。
在郭子興和夫人張氏的操辦下,朱元璋與馬氏完婚。這時,朱元璋24歲,馬氏20歲,在古代社會像他們這個年齡就算是大齡青年了,是標準的晚婚。不過二人婚後倒十分和睦。朱元璋作了郭子興的乘龍快婿,自然打仗更加賣力,郭子興也盡量給他立功的機會,不久,朱元璋就因功升為鎮撫,大家都尊稱他為朱公子。在封建社會,有時候婚姻是有政治行為的,郭子興本意是為了籠絡朱元璋,而朱元璋與馬氏結婚則提升了他在郭子興軍中的地位。同時,這也使朱元璋在孤立無倚時有了一個最貼心的人。
傳統的中國人把能相夫教子的女人稱為“賢內助”。如果以這個標準來評價馬氏,似乎還不夠。朱元璋與馬氏是一對患難夫妻,馬氏不但幫助朱元璋操持家務,而且還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甚至還救過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