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後,網絡傳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就是通常說的“自媒體年代”。
就媒介而言,“自媒體年代”其實就是“手媒年代”,昔日通過PC端也就是電腦與網線傳播的網站、論壇、博客等,都已經風光不再。畢竟,現在的年代儼然是“無手機不成活”,誰占據更多的手機屏,誰就是這個年代的王者。
和之前的“PC年代”相比,自媒體年代有著明顯的新特點。首先,現在的創作者更多,不管專業的還是業餘的,似乎人人都可以寫作,誰的粉絲多、流量大,誰就是“網紅”;其次,自媒體時代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想看文字的有圖文版,想聽書的有音頻版,想看視頻的,什麼抖音、快手、西瓜等,鋪天蓋地,唾手可得。
當然,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變的隻是形式與媒介,內容的本質並沒有變,最終還是閱讀。和傳統閱讀相比,當下的圖文形式似乎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小段子、微博式的,一分鍾內就能讀完;二是一兩千字的淺閱讀,三到五分鍾可以讀完;三是五千字以上,需要十分鍾以上的深度閱讀。
以手機為主要媒介的自媒體閱讀,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碎片化”的大意,是一個完整的東西變成了很多碎片,零零碎碎化了,不成係統、不成體係。具體而言,“碎片化閱讀”又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閱讀時間的碎片化,二是閱讀內容的碎片化,三是思考或說思維的碎片化。這三者,往往又互為因果,相互關聯。
應該說,當今時代的生活節奏太快,信息又太多,每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出現這種現象實屬正常。但需要指出的是,閱讀的碎片化往往導致這樣一種現象:好像什麼都知道一點,但實際上什麼也不知道;知道不等於懂得,容易獲得的信息和知識,也同樣容易遺忘。
碎片化的閱讀往往導致片麵化,但它不會因為人們的喜歡或厭惡就自動消失。時至今日,“碎片化閱讀”非但沒有被克服、被消滅,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筆者不得不提醒讀者,快節奏的生活讓時間變得稀缺而緊張,但一味地碎片化閱讀或淺度閱讀也會令人厭倦。畢竟,人不能總靠小段子來獲取知識,也不能總沉湎於搞笑視頻來自娛自樂,更深層次的梳理和思考,同樣是心靈的渴求。
也正因為如此,在手機之外,仍有一大批的堅守者,他們更願意接受紙質版圖書和相對有深度的文章。讀者手裏拿到的這本小書,就算是其中一例吧。
金滿樓
202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