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金戈鐵馬的嘶鳴、此起彼伏的爭鬥、驚心動魄的政變,二百八十餘載的風雲湧動,二十一位皇帝的悲喜人生,使唐史成為中國曆史上的集大成篇章。從李淵建製到朱溫滅唐,這是中國曆史上時間較長的一個朝代,也是對中華民族影響較深的一個朝代。唐朝統治時期政治的複雜多變,經濟的繁榮昌盛,文化的光輝燦爛,都值得細細讀來,讀罷掩卷令人感慨萬千。
唐朝的國號“唐”,是晉國的古名,泛指如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
大唐王室出身於關隴集團,先祖李虎在南北朝被封為唐國公,他的後代晉陽留守李淵,在隋末出兵入關奪取天下,開國建製,為李唐江山奠定了根基,以長安為首都,洛陽和太原為陪都。
唐朝的曆史很漫長,大致可以分成前期與後期。其分界點就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武將四處開疆拓土,文臣穩定朝政,是唐朝的鼎盛時期;安史之亂發生後,唐朝遭遇了許多問題,趨向衰退。
初唐時,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國力逐漸強盛,擊敗了強敵突厥,李世民被尊為“天可汗”,鑄就了一段盛世“貞觀之治”;唐高宗李治時期,唐朝擊敗了高句麗等強敵,成就了“永徽之治”;武則天建立大周,女主政治達到巔峰;唐中宗李顯因神龍革命而複辟,國力得以恢複;唐玄宗李隆基時進入盛唐,既是高峰也是轉折,執政初期的李隆基革除前朝弊政,威服天下,成就了“開元盛世”,然而後期的統治混亂昏庸,釀成了“天寶危機”,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發生後,唐朝內憂外患,在外受到河朔三鎮、吐蕃回鶻等異族的頻擾,在內受到宦官專權和牛李黨爭的影響,其間雖有唐憲宗李純的“元和中興”、唐武宗李炎的“會昌中興”、唐宣宗李忱的“大中暫治”,但都未能拯救大勢已去的唐朝,全國性的藩鎮割據,黑暗腐朽的政治統治,引發了接二連三的唐末農民戰爭,其中的黃巢之亂重重地打擊了已經搖搖欲墜的大唐王朝,山崩地裂後,李氏江山最終落入了朱溫手中。夕陽如血,曾經燦爛輝煌的唐朝,就這樣在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中結束了。
唐朝的疆域變化比較頻繁,曾經一度超越了隋朝極盛時的勢力範圍,是繼秦、漢、隋朝以來,第一個實現了大一統,既不用隋長城也不自己修築長城的王朝。唐朝在鼎盛時期時,中亞綠洲地帶都受到了唐朝的支配,那時唐朝的國土麵積達到了一千多萬平方公裏,疆域範圍一直向南到了羅伏州,也就是現在的越南;向北到達了括玄闕州,也就是現在的俄羅斯安加拉河流域;向西到達了安息州,也就是現在的烏茲別克斯坦、向東到達了臨哥勿州,也就是現在的吉林省通化市。中唐後期,漠北、西域的領土相繼失去。晚唐時期,當時的國土衰退到了中國本土的大小,但仍然擁有河套地區。
唐朝的人口在初唐時期是一千多萬,到了鼎盛時期的天寶年間,當時的全國人口達到了八千萬,大大超越了隋朝時期的人口峰值四千多萬。
在這個時期裏,長安城市區的人口是一百萬人,市轄區人口在兩百萬左右。
唐朝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藝術、科技等方麵都有極高的成就。當時的政治是三省六部製,前期的中央權力掌握在皇帝和宰相手中,到了後期就變成掌握在皇帝和宦官手中。軍事方麵,唐朝前期采用府兵製,兵力十分強盛,但是後期出現了藩鎮製度,割據一方。唐朝時的經濟結合了華北、關中和江南的經濟,後期時偏重於江南賦稅,當時的賦稅製度從均田製與租庸調製轉變為兩稅製,增加了很多雜稅。
唐朝在鼎盛時期頗有大國風範,與突厥、高句麗、吐蕃、大食等異族爭奪天下霸權,南詔、高昌、龜茲、粟特、吐蕃、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等國家,都吸收了當時唐朝的文化和政治體製。盛唐時期的文化兼容並包,在交流融合之下,形成了開放的國際文化。當時文學的發展達到了最高峰,詩歌這個載體最為繁盛,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均出於唐朝。唐朝的壁畫、雕刻、書法和音樂等藝術形式也十分發達,一度享譽海外。當時的科技也十分發達,大量的發明噴湧而出,四大發明之中的火藥和雕版印刷術都誕生於唐朝。
唐朝留給我們的經驗很多,留給我們的曆史教訓也很深刻,這是一個曆史遺產極為豐富的王朝。回味曆史,品讀人生,以史為鑒,方明得失。
正說大唐帝國曆史,全景再現了唐朝的興衰和沒落。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一段壯闊恢弘的曆史,講述了大唐的盛世傳奇。
不忍細看,看到了太多的殺戮與爭鬥;不忍細看,看到了太多的驚喜與無奈。但我們仍想走近唐朝,追溯那段盛世光華的大唐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