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好性格,好命運(1 / 3)

性格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決定一個人的前途命運。人的性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具有可塑造性,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性格做出一種選擇。成優良性格讓人不管是在順境還是在逆境中,都能坦然積極地麵對,並且不懈努力,取得成功;不良性格會讓人走盡彎路,受盡挫折,甚至在關鍵時刻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造成悲劇性的結局。

1.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幹什麼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認識,否則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自從我們來到了世間,便像蒲公英一樣撐著小傘苦苦尋覓著一片適合自己的土壤,因為隻有在那裏,我們才能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或許,你的那把傘早已經收起,卻盼望著過另一種生活;或許,你在色彩紛呈的流光中迷失了自己,隻知道麻木地追隨別人;或許,這一切隻因為你還沒有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因此,在人生這個舞台上,常常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一個人隻有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才不至於茫茫然,才能獲得成功。

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在年輕的時候立下的誌向是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畫家。為此,他一直沉溺在那個變化無窮的色彩的世界中難以自拔。他付出了十年的艱辛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畫技,但是收效甚微。在他40歲那年,他到意大利遊玩,親眼看到那些大師的傑出作品之後,終於被震驚了。即使自己窮盡畢生的精力恐怕也難以在畫界有所建樹。那時,他毅然決定放棄繪畫,改攻文學,並以他的努力,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歌德在晚年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時,就告誡那些頭腦發熱的年輕人,不要因為一時的盲目而相信自己的興趣,盲目地跟著感覺走,要認清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人生之路真正開始時,我們會麵臨很多盲區,我們自身的性格、特長、知識積累等條件,適合於去做什麼,能夠幹成什麼,恐怕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和鍛煉,我們很難給自己一個定位。因此,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僅要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機製,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一則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

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學習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致力於祖國史學研究。

要認清自己的人身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但是這裏所說的認識並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述的道理一樣,對於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要極力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隻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讚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作唯一的奮鬥目標。那些將身外之物當作唯一的人,當追求得到滿足後,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裏去,於是會墮落,尋求感官享受。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大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

我們要研究自己,並且要努力地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因為,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

2.冷靜思考,克服偏激心理

自我控製偏激是一種修養,它是你經過千百次的忍耐而形成的一種性格,這種性格是你成就大事的一把利劍,它會為你辟開前進路上的荊棘,拓寬你遠行的人生道路。

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是一種心理疾病,是為人處世的一個不可小視的缺陷。它的產生源於知識上的極端貧乏,見識上的孤陋寡聞,社交上的自我封閉意識,思維上的主觀唯心主義等等。這種性格上的缺陷常常讓人們率性而為,將精力投入到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離成功越來越遠。因此我們隻有善於克製這種缺陷,才能蓄勢待發。

一個人有主見,有頭腦,不隨人俯仰,不與世沉浮,這無疑是值得稱道的好品質。但是,這還要以不固執己見,不偏激執拗為前提。無論做什麼事情,頭腦裏都應當多一點辯證觀點。死守一隅,坐井觀天,把自己的偏見當成真理至死不悟,這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待他人,都沒有一點益處。如果不認真糾正這種“關羽遺風”,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誤入人生的“麥城”而轉不出身來,最後將與成功背道而馳。

三國時代,漢壽亭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是何等的英雄氣概。可是他致命的弱點就是不善於克製,固執偏激。當他受劉備重托留守荊州時,諸葛亮再三叮囑他要“北據曹操,南和孫權”,他不以為然。不久吳主孫權派人來見關羽,為兒子求婚,關羽一聽大怒,喝到:“吾虎女何肯嫁犬子乎!”這本來是一次很好的“南和孫權”的機會,卻鬧得孫權沒臉下台,導致了吳蜀聯盟的破裂。最後刀兵相見,關羽也落個敗走麥城、被俘身亡的下場。關羽不但看不起對手,也不把同僚放在眼裏,名將馬超來降,被封為平西將軍,遠在荊州的關羽大為不滿,特地給諸葛亮去信,責問說:“馬超的才能比得上誰?”老將黃忠被封為後將軍,關羽又當眾宣稱:“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目空一切,氣量狹小,盛氣淩人,其他的人就更不在他的眼裏,一些受過他蔑視甚至侮辱的將領對他既怕又恨,以至於當他陷入絕境時,眾叛親離,無人援救,促使他迅速走向滅亡。

現實生活中,像關羽這樣的個人英雄還是不少的,然而隨著競爭力度的加大,能力競爭已經超出個人能力的單打獨鬥,取而代之的是團隊精神的較量。因此,隻有正確看待別人的人才能立足於能精誠團結的團隊,才能共同進步,從而成就一番事業。

某文化公司的老板深知能力的重要,他在招聘時打破傳統的偏見,新員工進來之前都要進行一番考試,以成績而非文憑決定是否錄取,所以他的記者、編輯都非常出色,而且都很能吃苦。尤其是一個體育雜誌的女編輯,身體患有嚴重的殘疾,她以前找過很多工作,都被拒之門外,但是這位老板看中了這個女孩的文筆和才能,以及她對體育的深深迷戀和理解。於是這個女孩成了一名體育編輯,一年以後成了主編,並做得非常出色。這位精明的老板就是如此,所以在同類雜誌中,他的雜誌一直都保持了非常獨到的品位和特色。

打破偏見,往往獲利的是自己。在應試教育的今天,很多時候一個單位招聘員工都是看他有沒有大學文憑,英語達到了幾級,也不管這個單位這個職位是否需要這樣的文憑,總之,就是文憑決定一切。其實很多工作需要的是技能而非那一紙文憑,那張文憑所能證明的隻是他的學習經曆,並不能說明他是否適應這份工作。中文係的學生不一定都擅長寫作,學管理的學生不一定都能當企業家。世上沒有絕對的事情,要學會變通。

一隻在外麵閑逛的小瓢蟲,有一天誤入了牛角。小瓢蟲很小,彎彎的牛角在他看來就像是一條極寬闊的隧道。他想,走出隧道,定會是一個水草豐美的洞天福地。誰料,腳下的路卻越走越窄,到後來竟難以容身。為此,小瓢蟲不得不停下來進行認真思考,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決心掉過頭來,重新開始。

這一回,他由牛角尖向牛角口進發,結果他驚喜地發現,道路越走越寬廣,而且步出牛角,天藍藍的,極其高遠,大地鬱鬱蔥蔥的,宛如綠浪滾滾的大海。一時間,他覺得自己就是那天上自由飛翔的小鳥,大海中隨意競遊的小魚。從那以後,小瓢蟲逢人便說:“當你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時,不妨換一種方式。這就像麵對一扇打不開的門一樣,換一把鑰匙,希望之門或許就會為你敞開。”

人們常常把那些頭腦不開竅、認死理的人稱作性格和情緒上的偏激。在很多時候造成這種偏激的原因是對事物持有的某種觀點和信念,而這種觀點和信念其實並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邏輯推論相違背。嚴重的偏見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困擾,還會阻礙我們的進步和發展。其實,走出這種偏激再容易不過,隻需要變個方向就行。無論對人對事都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他以前錯過,不等於他永遠都錯,他以前對過,不等於他永遠都對。但是,隻這一點便難倒了許多人,無數人都是在碰了壁後才知道回頭,但大多已為時過晚。

要克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偏激心理,最好的方法是對症下藥,豐富自己的知識,增長自己的閱曆,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全麵、靈活、完整地評價事物,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同時,多參加有益的社交活動,培養勇敢、頑強、堅韌、機智、果斷、團結、互助等良好的意誌品質,有效地增強自控能力。此外,還要掌握正確的思想觀點和思想方法,不放縱、遷就自己,說話、做事多冷靜思考,這樣才能有效地克服偏激心理。

人的情緒是以認識為前提的。認識正確,要求合理,有助於保持飽滿的熱情、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反之,認識偏激以至錯誤,或者好高騖遠,想入非非,需求過分,就會與現實發生矛盾,從而產生偏激情緒,很容易做出過激行為,往往一念之差,造成千古遺恨。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3.不要活在抱怨的陰影裏

哲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這種人活在抱怨的陰影裏,他們看不到幸福的陽光,隻能觸摸陰暗的黑夜。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可以隨處就找到時常抱怨的人。抱怨自己的專業不好,抱怨住處很差,抱怨工作差、工資少,抱怨空懷一身絕技沒人賞識。其實,現實有太多的不如意,就算生活給你的是垃圾,你同樣能把垃圾踩在腳底下,登上世界之巔。

傳說,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說的“魔”,就是新和尚心裏無盡的抱怨。這個新和尚隻考慮自己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過他什麼。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他的,社會欠他的,從來感覺不到別人和社會對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這種人心裏隻會產生抱怨,不會產生感恩。他們的人生是悲哀的。相反,一個心中沒有抱怨,充滿感激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以積極的心態麵對人生,雖然也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但是他們最終會走向成功的彼岸。

兩個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們口渴難忍的時候,碰見一個吆喝駱駝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半瓷碗水。兩個人麵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體的饑渴,抱怨之下竟將半碗水潑掉了;另一個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卻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拒絕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後者因為喝了這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

荀子曾經說過:“自知者不怨,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誌,失之已,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會選擇生活的道路,時刻把握命運的主動權。麵對現實生活中暫時不完善的地方,不要牢騷滿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應該保持正常的心態,看到自己的責任,拿出實幹的精神和勇氣來。

4.遠離憤怒,做情緒的主人

生活的每一天並不會時時受到那些繁雜的瑣事所困擾,但一定會經常因一些繁瑣的小事而影響心情。輕易擊垮人們的並不是那些看似滅頂之災的挑戰,往往是那些微不足道的極細微的小事,它左右了人們的思想,改變了原來的意誌,最終讓大部分人一生一事無成。

憤怒在某些情況下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但並不是在每一種情況中都要如此反應。我們所處的社會是靠彼此的合作和幫助才得以維持的。我們必須經常控製某些直覺的情感。重要的是,我們要承認別人與自己都有情緒存在——但是我們不能拿它當借口,每次有什麼感覺,就毫無考慮地發泄出來,這樣做隻是徒勞,有時還會得不償失,沒有任何意義。生活是忙忙碌碌的,所以要求人們去清點那些無需勞神的瑣事,然後果斷地將那些無益的小事拋棄,沒有必要去理它。

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花費了很大精力找到了一個海上油田鑽井隊的對口工作。在海上工作的第一天,領班要求他在限定的時間內登上幾十米高的鑽井架,把一個包裝好的漂亮盒子送到最頂層的主管手裏。他拿著盒子快步登上高高的狹窄的舷梯,氣喘籲籲、滿頭是汗地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主管隻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就讓他送回去。他又快跑下舷梯,把盒子交給領班,領班也同樣在上麵簽下自己的名字,讓他再送給主管。

他看了看領班,猶豫了一下,又轉身登上舷梯。當他第二次登上頂層把盒子交給主管時,渾身是汗,兩腿發顫,主管卻和上次一樣,在盒子上簽下名字,讓他把盒子再送回去。他擦擦臉上的汗水,轉身走向舷梯,把盒子送下來,領班簽完字,讓他再送上去時他有些憤怒了,他看看領班平靜的臉,盡力忍著不發作,又拿起盒子艱難地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上爬。當他上到最頂層時,渾身上下都濕透了,他第三次把盒子遞給主管,主管看著他,傲慢地說:“把盒子打開。”他撕開外麵的包裝紙,打開盒子,裏麵是兩個玻璃罐,一罐咖啡,一罐咖啡伴侶。他憤怒地抬起頭,雙眼噴著怒火射向主管。主管又對他說:“把咖啡衝上。”年輕人再也忍不住了,“叭”他一下把盒子扔在地上,“我不幹了!”說完,他看著扔在地上的盒子,感到心裏痛快了許多,剛才的憤怒全釋放了出來。這時,這位傲慢的主管站起身來,直視他說:“剛才讓您做的這些,叫做極限訓練,因為我們在海上作業,隨時會遇到危險,所以要求隊員身上一定要有極強的承受力,承受各種危險的考驗,才能完成海上作業任務。可惜,前麵三次你都通過了,隻差最後一點點,你沒有喝到自己衝的甜咖啡。現在,你可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