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康十五年,北魏朝廷因帝位紛爭產生內亂,重臣宇文龍領兵占據洛陽,殺死了即位皇帝和皇太後,獨攬大權,皇室宗親紛紛外逃,集結軍隊討逆。其中之一北海王拓跋元,則亡命至燮,成為燮帝的座上賓。
蕭澈是個有雄才偉略的君主,發生在北魏的內亂讓他看到了北上統一天下的希望,所以當拓跋元請求蕭澈出兵護衛他回洛陽與柱國將軍宇文龍一爭長短時,他熱情地答應了。
然而,雖然拓跋元有即使成為兒皇帝也要坐上皇位的決心,蕭澈的出兵計劃卻遭到朝臣的一致反對。柱國將軍宇文龍是天下有數的頂尖武將,燮朝上下,無人能及。何況北伐之行,雖然打著匡扶正室的名號,但最終卻要在扶持拓跋元打退宇文龍後迅速廢帝遷都!
整個計劃若是成功了,自然是名昭史冊的功勳,但失敗的幾率卻是成功的數倍!
且不論能不能打敗宇文龍,單是北海王拓跋元,便是個不知什麼時候會反戈一擊的小人。
孤軍千裏,變數太多。
竟是連番朝議,卻無人願意出戰。
不願放棄這統一南北的絕佳機會的蕭澈最終調集的護送北海王回洛陽的隊伍,僅兩萬人。而統領這兩萬人的,正是葉子雲。
對於這樣的結果,北海王拓跋元也是一樣的不滿,燮朝這些年養精蓄銳,調撥十萬大軍不費吹灰之力,雖然燮朝皇帝若真的派遣十萬大軍隨他北上,他也會擔心最終君權旁落。但隻得到了兩萬人,且統兵的還是個依靠尚郡主才勉強出仕的武將,不快可謂溢於言表。
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所有看輕葉子雲的人震驚了。
……
雖說在燮朝葉子雲也是籍籍無名之輩,但宇文龍到底是個統兵多年的老狐狸,他不認為葉子雲可怕,也不認為拓跋元值得留意,但倘若讓燮人在北魏境內打了勝仗,壞了自家威風,卻可能讓戰爭的局勢發生徹底的變化。
所以,雖然內戰膠著,無暇分身,宇文龍還是調撥了七萬兵馬前去圍剿燮朝護送拓跋元的兩萬人。在所有人的預料中,這都該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然而奇跡卻真的發生了,初次接觸,七萬魏軍在平原上被葉子雲的七千白袍騎兵擊敗,戰場血腥慘烈,生還者甚至不敢想象人間竟然有這般強大的軍旅。隨後,僥幸逃生的一萬多人聯合地方軍隊共兩萬人,盤踞在一個名叫考城的四方為河川包圍的小城,企圖利用城池和河川抵消騎兵的衝擊力,然而葉子雲依舊在一日之內就將它攻陷了!
戰爭的局勢開始滑向無人能夠預料的方向。
得到七萬圍剿兩萬居然敗落的消息後,宇文龍開始正視這個在南朝也被過度輕視的男人了。然而當時的他根本無暇顧及這支僅僅兩萬人的小隊伍,所以記住葉子雲的名字的同時,也隻是調集榮陽周圍十五萬兵力,意圖以守城和人數的絕對優勢,將這兩萬人徹底剿滅!
這一次,宇文龍繼續失算。
因為兵力懸殊,加上堅清壁野,發生在榮陽的戰鬥持續了十天有餘,最終卻是十五萬人留下十二萬屍體的大敗走!
自此,葉子雲名號響徹雲霄,而他麾下的七千白袍也成為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象征。
而後一路北上,勢如破竹,當要塞虎牢關僅僅三日即被攻陷的消息傳到洛陽時,這座古城終於動搖了。
宇文龍雖有心以洛陽為棋盤和這個突然崛起的後輩決一雌雄,然而先帝的另外兩位兄長當時也在漠北集結了五十萬人馬,虎視洛陽。宇文龍到底老奸巨猾,他的體內雖然依舊流著武將的熱血,但更在乎的還是權力的得失。倘若為了一時的熱血,讓北方的五十萬大軍看到可趁之機,便是大過失了。厲害權衡之後,宇文龍帶上小皇帝棄守洛陽,北上與兩位宗親的五十萬大軍決勝負。
而得到這個消息的葉子雲也是同樣地舒了口氣,僅兩萬人的孤軍,雖然一路勝仗,但實際抵達洛陽時已不足一萬五千人,至於每次都擔當重任的七千白袍,更是減員為三千不足了!
拓跋元雖然是皇親,但他的威望並不足以讓洛陽人倒戈。若宇文龍以大義名分鼓舞全城,再集結數十萬大軍,即使不出戰,圍而困之,也能將他耗死在洛陽城下!
就這樣,進入北魏領土的第一百四十天,在經過四十七回激戰,取得三十二座城池後,葉子雲抵達了洛陽城。
這是他人生的至高輝煌,也是南北朝分裂即將結束的標誌。
然而當拓跋元在洛陽登基並封葉子雲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和左光祿大夫後,葉子雲的心中卻泛起了擔憂。雖然他們占據了洛陽,但拓跋元的權力基礎脆弱得可笑,隻有葉子雲和他麾下的不足一萬五千人護衛著他,而打敗了另外兩個宗親終於有了足夠餘暇的宇文龍,卻集結了超過三十萬的兵力,隨時準備奪回帝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