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曆史不忍細看(世界史)》(4)(1 / 3)

《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7,\"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3},\"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政治比你想象的更複雜,縱有遺憾也不驚訝斯巴達,以戰爭為事業的城邦古希臘城邦中,人們最熟悉的有兩個:一個是雅典,另一個是斯巴達。雅典以公民政治、輝煌的文化和藝術成就為世人所知,可以說,古希臘時期人文的光輝,主要是雅典的榮耀;斯巴達則以武力聞名於天下,斯巴達在文化上的貢獻,可以說是一片荒蕪,但其陸軍的戰鬥力在當時是無與倫比的。

在希波戰爭中,溫泉關一戰,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率領麾下300名斯巴達戰士和7000名希臘聯軍與波斯10萬大軍鏖戰,波斯大軍傷亡慘重,竟不能向前一步。最後,波斯靠希臘叛徒的指引,繞道溫泉關後夾擊。列奧尼達為了保存實力,命令聯軍撤退,親率300名斯巴達人堅守,與波斯軍殊死搏鬥,每一個斯巴達人都戰死在戰場上。當時有兩位戰士因害著眼病而請假不在戰場,其中一個人堅持叫他的奴隸引他到戰場上去,為了榮譽而死,另一個人認為自己病重得不能作戰了,就沒有上陣,當他回到斯巴達時,人們都叫他懦夫,讓他受盡冷眼。一年以後,在普拉提亞決戰中,以斯巴達重步兵為主力的3萬希臘聯軍輕鬆地戰勝了波斯的8萬精銳部隊。上次因病沒有死於溫泉關而受盡同胞冷眼的戰士,則英勇地戰死了,以此洗刷了自己身上的恥辱。這就是斯巴達人的戰鬥力和戰鬥精神。在後來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9萬斯巴達重步兵幾乎在一開戰就壓製了雅典一方,使得雅典人在之後的幾年時間裏都被圍困在城內。

斯巴達的步兵之所以有著如此強悍的戰鬥力,就在於他們特殊的政治軍事製度。斯巴達是一個以戰爭為事業的城邦,整個城邦可以說是一個大軍營。斯巴達人從小就接受軍事訓練。除了軍事以外,不從事其他生計。所有的勞動生產,都由半自由的庇裏阿西人和奴隸希洛人負責。為了防止斯巴達人內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

斯巴達人一出生,就要抱到長老那裏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嬰兒不健康,這個嬰兒就要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會用葡萄酒給嬰兒洗澡,如果嬰兒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不夠強壯,任他死去。男孩7歲前由父母撫養,從小就要被培養出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後則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對首領絕對服從,要增強自身的勇氣、體力和殘忍,他們要進行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搏鬥等與戰鬥相關的訓練。為了訓練孩子的服從意識和忍耐精神,每年在節日敬神時,孩子們都要接受一次鞭打。他們要跪在神殿前,任皮鞭雨點般落下,不許求饒,不許喊叫。

在軍事訓練的同時,斯巴達人還特別注意鍛煉孩子們的殘忍之心和吃苦的精神。教官常在兒童麵前肆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帶孩子們參加屠殺希洛人的“克裏普提”活動。男孩到12歲,被編入少年隊。他們的生活變得更為殘酷,不許穿鞋,無論冬夏隻穿一件外衣,睡在草編上,軍隊不允許用刀割,這草編是他們從湖邊用手拔來的草親手編成的。軍隊平時不允許他們吃飽,但鼓勵他們在外麵偷東西吃。因為打仗時,糧食時常會不夠,這是有意鍛煉他們從敵人那裏搜尋食物的能力,當然,前提是不能被發現。如果被人發現,回來則要遭受毒打,因為他笨手笨腳。有一個殘酷的傳說:有一個男孩,偷了一隻狐狸藏在胸前。狐狸在衣服內咬他,他為了不被發現,一動也不動,直至被狐狸咬死。

斯巴達男子在滿20歲後,便成為正式的軍人。他們可以結婚,但婚後必須在“男子之家”裏生活,直到30歲為止。30歲後就可以在家庭生活了,但每天仍要作為一個預備軍人參加軍事訓練。60歲時退伍,但仍是預備軍人。

在斯巴達,不僅男子要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女子也同樣。斯巴達的女孩7歲仍可以在家裏生活,但她們要從事體育鍛煉,學習跑步、競走、擲鐵餅、搏鬥等。這是為她們以後生下強壯勇武的戰士作準備。斯巴達的婦女都被訓練得勇敢而堅強,身為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場時會給他一個盾牌,說:“要麼拿著,要麼躺在上麵。”以此激勵他們勇敢作戰,而不是平安歸來。

在斯巴達人的眼裏,文化教育或科學教育都是無意義的事情,他們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戰士。青少年隻要求會寫命令和便條就可以了。在斯巴達城市裏,幾乎看不到一座宏偉的建築物,斯巴達人也沒有製作出一件精致的藝術品傳到後世。

斯巴達的這種軍國主義教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很成功的,在很長的時間裏,斯巴達人的步兵都是無可匹敵的。他們一直保持著自己的霸權,直到公元前371年,在留克特拉中被底比斯人擊敗,動搖了他們在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

匈奴人最後都去哪了?

匈奴在秦漢時期曾一度為中國北方強大的政治軍事勢力,甚至逼迫漢朝納貢和親。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便開始對匈奴發起進攻。從元朔二年(前127)至元狩四年(前119),先後派衛青和霍去病對匈奴進行三次大規模進攻,使匈奴在漠南漠北和河西地區的實力大減,無力對長城以內進行大規模的侵襲。漢宣帝甘露三年(前51),呼韓邪專程到長安向漢宣帝表示臣服,得到了漢朝軍隊的支持,擊敗了另一個競爭者郅支單於。郅支不得不向西撤去。公元前36年,陳湯和甘延壽進攻楚河畔康居人(西方稱索格底亞那人)的領地,殺死了郅支單於。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

東漢時期,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人投降漢朝,入居內地,後來逐漸和漢民族融合。北匈奴則叛服不定,後來東漢派遣大將竇固、竇憲進攻北匈奴,北匈奴向西遁逃,不知所蹤。匈奴人究竟逃往哪裏,後來怎麼樣了?一直是曆史學家感興趣的問題。

大約過了300年,歐洲東部突然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自稱匈人。這些匈人在他們的首領巴拉米爾和“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率領下,跨過頓河,占領整個匈牙利草原和整個巴爾幹半島。把西哥特人和東哥特人趕進了羅馬帝國的疆域。我們深知哥特人對羅馬帝國的摧毀,匈奴人更是以摧枯拉朽的力量,給衰落的羅馬帝國致命一擊。

這個匈人部落與匈奴到底是不是一個部落,還有很多的疑問,在史學界也沒有定論。歐洲人對他們的描述雖然和《史記》《漢書》等典籍中對匈奴人的長相描述幾乎一致:頭大,身壯,手長,腿短,深陷眼窩的雙眼,扁平的鼻子和肮髒的卷發,形態近乎畸形。但仍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個震驚西方的匈人部落就是西逃的匈奴人殘餘勢力。

如果阿提拉率領的匈人部落就是郅支的後裔,那麼他們的西逃路線基本上就可以推定出來:向西到鹹海至俄羅斯南部的草原一直放牧,然後在羅馬帝國衰落時,驅趕和追隨大量的蠻族進入羅馬帝國。匈人之王阿提拉曾希望在西方建立一個大帝國,然而他突然暴斃,匈人部落則陷入了內戰,很快就從曆史舞台上消失了。

很多學者認為歐洲的匈人就是西逃的匈奴殘餘勢力的後裔,而匈牙利人就是匈人的後代。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是法國學者德摟尼。後來,英國曆史學家吉本、學者伯克以及德國學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這一觀點。中國許多著名學者也讚同這一觀點,章太炎認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轉”;學者何震亞認為,匈牙利的“匈”為種族名,“牙利”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後來的人們還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麵進行了考察,發現歐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獻血為盟、脫帽致謝等方麵與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險家斯坦因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以東50公裏處發現了一處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學家在重新分析研究這處古墓群的墓內陪葬品時,意外地發現這些陪葬品與9世紀至10世紀的匈牙利國內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此外,他們還在古墓群附近發現了一個少數民族群體烏戈爾人。烏戈爾人與當地的維吾爾人截然不同,人數僅9000人,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中有73首與匈牙利的五聲音階完全合拍。

《最後一個匈奴》的作者高建群說:“匈牙利人吹嗩呐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地區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很多匈牙利學者都認為這個國家與匈奴後裔有著密切的關係。

可以說,很多的證據表明現代匈牙利人與中國古代的匈奴人有淵源。不過,雖然這一觀點有很大的可能性,但史學界仍然未有定論。

戰無不勝的蒙古大軍為何沒有征服印度?

如果有人問在世界曆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是哪一個,那肯定非蒙古帝國莫屬。在這之前,我們要弄清蒙古帝國與元朝的關係,很多人誤以為元朝就是當時的蒙古帝國,實際並非如此。自從成吉思汗——孛兒隻斤·鐵木真發動對整個亞歐大陸的攻勢以來,這期間的征戰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從蒙古部落內部的統一,到滅亡西夏、金、花剌子模、宋等一係列戰爭,經過蒙古人數代的努力,差不多占據了大半個亞歐大陸。但是以當時的交通、信息傳遞、行政輻射能力來看,把他們統一起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帝國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名義上還是以蒙古大汗為宗主,但實際上以鐵木真的幾個兒子為大汗,劃分為高度自治的幾個汗國,如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察合台汗國、元等。實際上蒙古大汗對其他的幾個汗國不再具備強有力的約束,組成了類似於名義上的國家聯盟。

鼎盛時期的蒙古帝國擁有330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東到太平洋,西到黑海沿岸(甚至匈牙利),北至北冰洋,南至中國南海,幅員之遼闊,是蘇聯鼎盛時期領土的1.5倍。後來鐵木真的孫子忽必烈在建立新的朝代時,將名稱定為“元”,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的意思。從其領土麵積上來看,確實是實至名歸。

但是,如果我們注意到當時的版圖,接近征服整個亞洲的蒙古帝國,其版圖內居然沒有包括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這很奇怪。因為與西亞、歐洲相比,印度更應該在攻擊範圍之內,況且印度是個相對富裕的國家,實際卻仿佛被征戰無厭、殺伐成性的蒙古軍隊直接視而不見了一般。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我們現在回顧蒙古征戰的曆程:

1206年統一了蒙古諸部落;

1209—1218年,征服了高昌回鶻與西遼;1211年,進攻金國,並占領中都;1219—1222年,由於花剌子模覬覦蒙古商隊的貨物而將商隊成員殺害,並將貨物據為己有,終於引來了成吉思汗的怒火。成吉思汗開始瘋狂地報複花剌子模。他召集大軍一舉攻下訛答剌和邊塞,殺光了城中所有的居民。軍隊又從訛答剌出發,挺進布哈拉,攻城略地,掠殺百姓,鄰城撒馬爾罕也受到牽連。摩柯末·沙一直遭到追殺,最終病死在逃亡的路上。最後,蒙古的鐵蹄踏遍整個花剌子模帝國和呼羅珊地區。

不僅如此,蒙古人還繼續追擊摩柯末·沙的太子劄蘭丁。劄蘭丁逃往加茲尼,他一路上與蒙古軍隊的三次交鋒都取得了勝利。成吉思汗得知這一消息後,親自率軍前往加茲尼,最終擊敗劄蘭丁。劄蘭丁逃入印度境內,卻始終無法擺脫被蒙古軍隊追殺的噩夢。

據說,成吉思汗曾經考慮過是否繼續向南征討印度。但是他和謀臣們都意識到穿山越嶺、長途遠征的困難極大,尤其是遭到耶律楚材的強烈反對。最後,成吉思汗放棄南征印度的念頭,下令撤兵。

隨後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時受傷去世,他本人也無緣於對印度的征服。

這一耽擱就是7年,窩闊台繼大汗之位後,開始對中亞的阿富汗和呼羅珊展開進攻。隨後來到了印度邊界。

1235年,第二次忽裏台大會命令蒙古軍隊挺進印度。在長達6個月的征戰中,克什米爾慘遭蒙古鐵騎的蹂躪。蒙古騎兵跨過赫爾曼德河,穿過俾路支斯坦,在通向信德北部的山穀附近展開行動。他們掠奪了哈剌魯的領土,這裏是劄蘭丁的一個副官在印度河東部地區建立的侯國。最終,蒙古人把印度納入他們的征討計劃。

據史料記載,蒙古人對印度的主攻戰開始於1241年,蒙古軍率先攻打拉合爾,其統治者逃到德裏,留下人民飽受摧殘。而蒙古占領拉合爾時,傳來了窩闊台的死訊,按照慣例,他們必須返回大營推選新可汗。

離開前夕,他們把拉合爾夷為平地,隨後,以朱提山為核心陣地的康合思人趕來占領了這座城市。不過,蒙古軍隊還是成功地壓縮了德裏蘇丹的邊界範圍,拉合爾之劫影響深遠。在接下來的10年裏,局勢趨於緩解,印度北部邊疆和旁遮普地區仍在蒙古人的控製範圍內。現代的研究者認為德裏和蒙古人之間達成了一些協議,所以在隨後的幾年裏蒙古人再沒有入侵過印度,彼此尊重對方的領土所有權。

此後,中亞的蒙古人雖然也多次展開了對印度的征服,但基本上都是在印度北方攻城略地,並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穩固的政權,與初期那種大開大合、動輒滅國的征伐已經很不一樣了。因此,蒙古人沒有征服印度的說法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帝國為何沒能夠征服印度,經後人分析和總結,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是天時。成吉思汗第一次出征時,並沒有考慮到要征服印度,當時的主要目標就是報複並消滅花剌子模,追擊花剌子模繼承人劄蘭丁。在經過數年的征伐之後,攜疲敝之師去進攻印度,顯然不是一個好的時機,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

第二是地利。蒙古鐵騎之所以能夠馳騁整個歐亞大陸,與其作戰特點有著很大的關係。首先,蒙古人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人與馬幾乎融為一體,騎在馬上就是其日常生活,所以幾乎不需要進行戰爭動員,基本實現了全民皆兵;其次在後勤補給上,馬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渴了可以喝馬奶,緊急情況下還可以吃馬肉,所以在作戰持久性上也比普通的軍隊要高;再次就是機動性好,無論是蒙古高原、東歐平原、華北平原、伊朗高原,平坦的地勢是非常適合騎兵作戰的,所以其戰無不勝。但是在麵對當時的南亞叢林以及後來東南亞的安南時,其騎兵優勢就被削弱了。征服安南的失敗和征服日本的失敗,也與此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那時的蒙古人剛剛崛起,其核心區仍在中國的北方,而南亞次大陸被青藏高原所阻隔,遠離蒙古的核心區,所以不便於征服。這與後來在中亞定居的蒙古人後代征服印度的區別是很大的。

第三是人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印度是不屬於蒙古人的主要戰略目標的。領導層的主要目標還是能夠適合馬匹生存與作戰的區域,印度作為次要或者邊緣戰略目標,蒙古不會投入過多的資源進行征服。不像對金朝和宋朝以及西亞的阿拉伯帝國那樣,有誌在必得之勢,所以對印度基本上沒有投入太多的兵力,而且士兵也缺乏征服印度的動力。

所以從各個角度來看,印度沒有被蒙古人征服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奇葩的精兵——底比斯“聖軍”

大多數人都知道,在古希臘,斯巴達的重裝步兵是最強悍的軍隊,稱雄希臘數百年。然而,在古希臘時代後期,底比斯出現了一支神奇的軍隊——“聖軍”,竟然比斯巴達的軍隊還要強悍,他們終結了斯巴達的霸主地位。

古希臘的重要城邦除了雅典和斯巴達外,還有底比斯和科林斯,其中,底比斯與雅典、斯巴達並稱希臘三大主要城邦。底比斯嫉妒雅典的強大,所以經常與雅典為敵。在雅典和斯巴達爭奪霸權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底比斯擁護斯巴達的霸主地位,配合斯巴達對付雅典。最終,伯羅奔尼撒戰爭以雅典的失敗告終,斯巴達建立了在整個希臘的霸權地位。底比斯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利用兩虎相爭的時段,大大提升了自己的實力,並力圖建立在普拉提亞地區的霸權。就這樣,底比斯與斯巴達之間逐漸產生了衝突。公元前395年,底比斯聯合雅典、科林斯與阿戈斯反抗斯巴達,科林斯戰爭就此展開。公元前387年,交戰雙方訂立了《安太爾西達和約》,斯巴達雖然暫時保住了霸權地位,但與希臘各邦之間的矛盾並未化解。斯巴達無視各城邦的利益,繼續使用武力幹涉各城邦的內政。公元前382年,斯巴達突然派駐軍占領底比斯城古要塞卡德梅,並建立起寡頭政權。

公元前379年,底比斯將軍佩洛皮達斯帶領一小部分底比斯的流亡者化裝成女人,潛入底比斯城,刺殺了由斯巴達扶植的寡頭。伊巴密濃達與之接應,在城內率軍包圍了駐在衛城的斯巴達軍隊。斯巴達立即派兵鎮壓,然而底比斯人固守城外要塞,避免正麵決戰,斯巴達人不得已而撤退。底比斯重新獲得獨立。

為了打敗斯巴達的強悍步兵,公元前378年,底比斯將軍高吉達斯創建了一支特殊的軍隊,那就是底比斯“聖軍”。這支軍隊與其他軍隊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由150對同性戀人組成。而且這300人都出身於貴族,是從各軍團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以同性戀人組成特殊軍種,這在古今中外都是很特殊的。但當時的希臘同性戀成風,軍隊中出現同性戀這種現象並不少見。底比斯是希臘最鼓勵同性戀的城邦之一,古希臘著名的曆史學家色諾芬曾在著作中提及,在底比斯,成年男子和少年可以以一種近似公開化的婚姻關係同居。柏拉圖認為,在戰場上,一對“情人”會為了彼此而血戰。亞裏士多德在著作中描述,底比斯有一個神聖的“伊阿摩斯之墓”,同性戀人在墓前宣誓互相忠誠。“聖軍”的一位指揮官說:“同一氏族或同一部落的人在危急時刻很少互相幫助,一個軍團應該將相愛的戰士編在一起,這樣才能組成牢不可破、堅不可摧的部隊,因為一個人是絕不願在愛人麵前丟臉的,而且他會為了保護所愛的人犧牲自己的性命。”

很快,底比斯聖軍就以其無往不利的戰鬥力而享譽全希臘。

公元前371年,斯巴達國王克萊昂伯羅圖斯親率1.1萬大軍征討底比斯。底比斯的軍隊隻有7500餘人。斯巴達人擅長“震懾衝擊戰術”——以完整的方陣隊形,將所有的長矛同時衝入敵人的正麵,從而一舉衝垮敵陣。針對斯巴達的這種戰術,底比斯統帥伊巴密濃達設計了一種新的“斜形戰鬥隊形”。這個新陣型中,“聖軍”作為核心突擊力量,猛攻敵人的右翼,迫使敵軍出現混亂,主力趁機發起進攻。

雙方在留克特拉交戰。斯巴達按照傳統的方式布陣,然而還沒排好隊形,底比斯“聖軍”就發起了攻擊。斯巴達軍隊措手不及,陣形大亂。隨後,伊巴密濃達命令主力全線出擊,斯巴達軍隊全線崩潰。底比斯軍隊乘勝追擊,殲敵2000餘人。克萊昂伯羅圖斯戰死,他率領的400名精銳的斯巴達戰士也全部“光榮”犧牲,而伊巴密濃達率領的普拉提亞聯軍隻有300人陣亡。更重要的是,斯巴達700人精銳部隊中有400人被殺,這場慘敗使得斯巴達軍隊日後的戰鬥力大幅下降。

經過此役,底比斯“聖軍”聲名大振。公元前362年,伊巴密濃達率領底比斯聯軍在曼迪尼亞戰役中再次打敗斯巴達聯軍,雖然伊巴密濃達在這場戰役中戰死,但“聖軍”徹底結束了斯巴達在希臘世界的霸業,底比斯取而代之,成為希臘諸城邦的新霸主。

此後幾十年間,以“聖軍”為突擊力量的底比斯軍隊所向披靡。“聖軍”的榮耀雖然光輝璀璨,但當古希臘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建立更為強大的軍隊後,“聖軍”最終沒有擺脫隕落的命運。

古希臘北方的馬其頓王國,與希臘輝煌燦爛的文明相比,隻能算野蠻人的國家,但它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甚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15歲時被作為人質送往底比斯,在那裏待了3年,與“聖軍”有過長時間的接觸,而且還得到了伊巴密濃達在軍事和外交上的親自指導。後來,腓力二世回國繼位,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職業部隊,迅速擴張,意欲征服全希臘。底比斯和雅典為了抵禦腓力二世,組成了聯盟。公元前338年,雙方在在普拉提亞境內的喀羅尼亞展開決戰。在此戰中,腓力二世和他的兒子亞曆山大(後來的亞曆山大大帝)有效地利用騎兵打垮了底比斯和雅典的聯軍。在敵人騎兵的優勢麵前,“聖軍”的三百勇士毫不畏懼,進行了艱難的拚殺,直至全部死亡。“聖軍”全部陣亡後,希臘軍隊徹底崩潰。

“聖軍”雖在此役中全軍覆沒,然而他們的勇氣和力量仍然贏得了對手的尊重。羅馬時代的著名希臘曆史學家普魯塔克曾描述:“勝利後的腓力二世視察戰場。他停在300位勇士的屍體前,看到每個戰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傷口,每兩具屍體緊緊地挨在一起,他知道這就是著名的由相愛的勇士組成的“聖軍”。他抑製不住眼淚,說道:‘無論是誰,隻要懷疑這些人的行為或經曆是卑劣的,都應該被毀滅。’”

戰後三年,底比斯起兵反抗馬其頓,被亞曆山大鎮壓,底比斯城市被毀滅,人民或被殺死,或被俘虜,底比斯從此消失,“聖軍”也不複存在。

在文化和藝術上高度發達的古希臘為什麼不能統一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作為現代西方文明源頭之一的古希臘文化是極其輝煌的,西方的文藝複興,複興的就是古代的希臘羅馬文化。在多個文化創作形式中,尤其是戲劇、哲學、建築和雕塑方麵,古希臘人都是無與倫比的。西方人都視古希臘文化為他們的老師,一些先進的科學理論在2000多年前就曾被古希臘先哲們表述過。現代的科學技術雖然遠遠領先於當時的希臘,但在藝術和文學方麵,現代依舊很少有人能在創作水平上達到某些古希臘作品的高度。

古希臘不僅擁有高度發達的文化和藝術,而且擁有非常強大的城邦雅典和斯巴達,在希波戰爭中多次戰勝強大的波斯帝國,但是古希臘人卻一直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強大的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古希臘人的性格、政治製度和文化說起。

古希臘人非常熱愛個人自由,他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可以追溯至很早的曆史時期。古希臘國王也自稱是神的後裔,但他們並不像古埃及法老和古巴比倫的專製帝王那樣認為自己是神聖的。在古希臘,國王的生活方式和普通公民差別不大。國王不會為了製造神秘感和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把自己隔離起來,任何人都可以接近他們,他們甚至會參加普通的農耕生產。國王也沒有東方君主那樣獨斷專行的權力,所有的普通公民都認為在國家政府中有他們的個人利益。在大多數古希臘城邦中,普通公民的權利逐漸擴大,國王的權利減少,直至政府真正被人民或民主政治所統治。在這樣的統治下,沒有哪一個人能成為別人的主人,都是由人民來管理他們自己的事務。

古希臘人管理自己事務的政治單位就是城邦。一個希臘城邦通常由建有城牆的城市以及環繞在城市周圍的鄉村組成。古希臘就是由數以百計的獨立小城邦組成的。每個公民都小心守護著自己的權利,非常熱愛自己的城邦。他們的愛國主義是比較狹隘的,隻愛自己的城邦,絲毫不關心周邊城邦的福祉;而且如果有哪個城邦變得非常強大,對鄰近城邦的獨立構成了威脅,那麼這些城邦就會聯合起來對付它,並試圖通過戰爭摧毀這個崛起的兄弟城邦,而絕不會甘於被它所主宰。

在古希臘,這種給每一個人提供最大自由的傾向被稱為“個人主義”。古希臘人在這方麵和亞洲人幾乎完全相反。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等東方專製政府的統治之下,個人在公共事務中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個人堅持自己的意誌,反對至高無上的專製君主也是不可能的。而在古希臘的大多數城邦中,一個公民隻要有真才實學,都可以脫穎而出,個人的才幹比世襲的特權更有價值。然而,在某些方麵,古希臘人的個人主義有點過了。在任何有秩序的政府下,所有個體都必須為整體的利益放棄一些個人的權利。而在古希臘,有能力的人將自己的利益淩駕於城邦利益之上的情況時有發生。個體城邦永遠不會為整個希臘的繁榮強大而放棄自己的野心和對其他城邦的敵意。如果古希臘人聯合起來,足以超過波斯帝國,建立一個領土從西班牙到印度的大帝國。但是他們卻在過度個人主義的誤導下,各城邦自大傲慢,對鄰城邦不友好,逐漸地在小規模的戰爭中互相消耗殆盡。

這些弱點和缺陷,我們可以從古希臘人在曆次戰爭中的表現看出來。

波斯第二次入侵希臘時,雅典指揮官米太亞德率領雅典的步兵在馬拉鬆戰役中擊敗波斯軍隊,立下了赫赫戰功。此戰之後,雅典人稱米太亞德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雄,他們對他無比信任。但米太亞德卻利用這種威信逞個人的私欲。他要求公民大會準許他帶領一支艦隊和士兵進行一次對雅典福祉十分有益的秘密遠征。得到同意後,他卻帶領軍隊襲擊了一個和他有私人恩怨的希臘島嶼城邦。這次遠征以失敗告終,米太亞德身負重傷,他背叛了信任他的雅典人民,險些在平民最高法院被判處死刑,不久,他因傷死去,以可恥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榮耀。

在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臘時,麵對波斯的百萬大軍,古希臘城邦在最開始並沒有聯合起來保衛自己的家園,每個城邦都打著自己的算盤,有幾個城邦甚至公然表示向波斯投降以避免被毀滅的危險。雅典的領導人地米斯托克利在科林斯召開了全希臘代表大會,商討禦敵之策。在這次會議上,底比斯出於對雅典的嫉妒和憎恨,竟然選擇倒向波斯。在其他的一些城邦中,貴族們都敦促投降。斯巴達人和他的大部分伯羅奔尼撒夥伴主張武裝抵抗,但他們都隻顧自己,而置整個希臘的北部和中部地區於不顧。最後還是雅典人通過強迫的方式,大家才達成一致,全力抵抗波斯軍隊。

波斯對希臘的四次入侵都沒有成功,希臘便轉入反攻。最初攻打波斯時,斯巴達國王帕薩尼亞斯擔任希臘主帥。帕薩尼亞斯在普拉蒂亞戰役中率領3萬斯巴達重裝步兵擊潰了波斯10萬大軍,此役之後,他就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行為越發傲慢無禮。他在野心的驅使下,竟然與波斯國王通信,希望通過他的幫助成為整個希臘的獨裁者。然而他的一個信使向斯巴達城邦告發了他,他被當作叛徒處死。

帕薩尼亞斯的叛國行為,也給雅典人提了個醒。他們的領導人地米斯托克利雖然是個才能卓越的政治家,但他長期以來都被視為一個不擇手段的人,他行賄受賄,為一己私利而濫用其政治影響力。後來,地米斯托克利被雅典判處死刑,但他逃到了波斯。波斯國王像朋友一樣接納了他,並給了三座城市的賦稅作為他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