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曆史不忍細看(精編版)》(2)(1 / 3)

《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宋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5617158180,699807884235505974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權位之爭,曆代王朝的開場大戲

曆史相真

| 周公為何沒有取代周成王 |

說起周公,似乎總與“解夢”糾纏不清。然而周公生平最重大的事件,莫過於執政六年後讓位於成王,實現權力的和平過渡。於危難之時挺身而出,當危難過後便毅然讓位,周公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受萬代稱頌,同時也引發了後人對其讓位之舉的質疑。

有人指出,《荀子·儒效》和《淮南子·記論訓》中都說周公想要奪取天下。《禮記·明堂位》和《韓詩外傳》卷三也有記載周公想要坐上天子的位置。

《尚書·大傳》更明確指出,周公身居要位,管理著天下的大事。

又有人考證說,《尚書·大誥》中出現的“王”,把周文王稱為“寧王”,也稱作“寧考”。而“考”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所以這個“王”應是周公。

《尚書·唐誥》中也有記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周公的弟弟康叔,名“封”,《康誥》中的“王”稱康叔為“弟”,顯然這個“王”也是周公。如此說來,周公的確自稱為“王”。

根據以上證據,便有人認為,周公在武王去世而成王年紀尚幼之時,便有謀權的意圖。之後以“王”之名義,行“王”之權力,雖說東征西伐、治國安邦功不可沒,但也不能掩蓋其意欲以權奪位的野心。

至於周公最後沒有取成王而代之,實乃應變形勢的無奈之舉。因為遭到當時地位舉足輕重的召公、太公的懷疑,而成王也對周公起了疑心,並且周公的兩個兄弟管叔鮮、蔡叔度又與紂王之子武庚聯合起兵,關中局勢動蕩不安,形勢對周公極為不利,周公不得不還政於成王,以平息眾怒。

此番質疑,給世人心目中周公無畏無私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更多的人仍堅持認為,從周公臨危受命而勤勉攝政之舉,從他在武王病危之時願意以身代死的決心,便可看出周公對國對君的一片赤誠之心。如此忠君愛國之人,絕不可能做出僭越奪位之事。

無論是無奈還政,還是真心讓位,不過是後人充滿感情色彩的想象。而周公心中所想,早已隨他而去,深埋黃土之中。

|“秦晉之好”是為了戰爭 |

在過去的一些文章中,時常會出現“秦晉之好”一詞,來形容兩戶人家幾代結親,親上加親。“秦晉之好”看上去寓意了一種親密關係,其實不過是政治婚姻的幌子。政治婚姻是建立在“互為所用”的基礎上,所以其中很難排除陰謀的成分。而“秦晉之好”這一典故的來源,更是充滿了齷齪的算計。

春秋時期,秦晉兩國間的相互嫁娶已成慣例。秦穆公剛剛登基為王,有睥睨天下的野心。當時晉國占據中原寶地,乃大國之一,所以穆公向獻公求親,娶了獻公與齊薑的女兒伯姬。

晉獻公老來昏庸,被美色所困,為了立最小的兒子卓子為王,討好自己的年輕妃子,竟然殺了太子申生。獻公的另外兩個兒子夷吾和重耳見狀心寒,生怕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所以就逃往別國避難。夷吾直接投奔了姐姐伯姬,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庇護。

晉獻公死後,夷吾聯合裏克、邳鄭等臣子將九歲新君卓子摔死在宮中,派人通知重耳回國,但重耳忌諱夷吾的狠毒手段,拒絕了回國的邀請。不過,夷吾想要自己回國稱王也並不是那麼容易,隻好請求秦穆公出兵助自己返國繼位,事成之後送穆公秦河西五個城池。穆公為了得到地盤,便命大將公孫枝率三百士兵,送夷吾回晉國,成為晉惠公。

哪知道晉惠公不守信用,當上君王便毀了之前許諾秦穆公的五城,秦穆公惱羞成怒,決定與晉國斷絕往來。不久,晉國突然遭逢旱災,顆粒無收,難民四起,晉惠公沒辦法,隻好再次找秦穆公這個姐夫幫忙。秦穆公考慮到晉國對自己還有用處,便借糧給了晉國。不料第二年秦國大旱,晉惠公不但不幫忙,竟反過來諷刺秦國。

秦穆公不甘受氣,遂令聞名遐邇的宰相百裏奚攻打晉國,將督戰的晉惠公俘虜過來。伯姬見自己的弟弟被俘虜,生怕秦穆公殺了他,於是“一哭二鬧三上吊”,終於令秦穆公改變初衷,要求晉惠公割地求饒。晉惠公無奈之下隻好將土地奉上,還把兒子公子圉送到秦國做人質,這才使兩國的關係修好。

公子圉在秦穆公眼裏,就是另外一個可以利用的夷吾,於是穆公便將自己的女兒懷贏嫁給了公子圉,讓外甥成了自己的女婿。幾年之後,晉惠公病了,公子圉怕父親將國君的位置傳給別人,扔下懷贏逃回晉國,果然坐上了皇位。沒想到公子圉也是忘恩負義之人,竟然定下國策,與秦國老死不相往來,妻子也不要了。秦穆公一看這個女婿是個不義之徒,決定要幫重耳重奪晉國國君的皇位,遂把懷贏再次嫁給了重耳。論關係,重耳本是秦穆公的大舅子,但如今又成了秦穆公的女婿;懷贏一女嫁二夫,從前夫的妻子變成了前夫的叔母。

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耳趕走了公子圉成為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但誰也料不到,秦穆公扶持三代晉國國君,都遭到了背叛。晉文公拒絕與秦國往來之後,發憤圖強,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秦穆公直到晉文公死後才借機打敗中原霸主的晉國,終修得正果,稱霸一方。

一段稱霸的曆程,充滿了可笑的婚姻關係。兩國統治集團之間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互相聯合,互相利用,彼此通婚,結成密切關係。而實質上親家之間鉤心鬥角,爭奪霸權,兵戎相見。似乎“秦晉之好”這段“佳話”更適合用“秦晉之爭”來表達。

| 巫蠱奪命,誰之錯 |

西漢巫蠱連環案,誘因是漢武帝沉迷黃老巫蠱之術,引發了妃嬪之間的鬥爭。但其實質卻並非簡單的後宮紛爭,而是整個朝廷勢力的鬥爭,最終引發了“太子謀反”的驚天大冤案,導致漢武帝晚年妻離子散、眾叛親離,在後悔與沉痛中死去。

作為中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之一,漢武帝大半生所行功德可抵黷武之過,然而一個小小的巫蠱之術,卻令武帝千古功名毀於一旦,難道巫蠱之術竟可怕如斯嗎?其實真正可怕的應當是人心才對。

巫蠱連環案的事情源於漢武帝的一場幻覺。征和元年(前92)三月,趙敬肅王彭祖去世,夏季又逢大旱,宮外尚未安定下來,內宮就出現了妃嬪以巫蠱互相攻擊的事件。本來妃嬪用厭勝之術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當時武帝也未放在心上,哪知道妃嬪們的鬥爭愈演愈烈,最後竟互相誣陷對方用巫術詛咒皇上。漢武帝見狀很是不滿,一怒之下處死了大量宮人和一些外戚臣子。但他總是夢見有人在用木人詛咒他,一時間寢食難安。有一天他正坐在建章宮內養神,忽然看到有一男子持劍走進中龍華門,本來應該有重兵把守的中龍華門卻沒有一個人出來阻止。

漢武帝心想那男子莫非是來刺殺自己的不成,於是大聲叫喊,哪知道男子扔下劍隱遁而去。嚇出一身冷汗的漢武帝大叫侍衛護駕,並派人到皇宮內搜查卻一無所獲。其實武帝一生殺人多多,很可能是因為心理原因,產生了有人欲找自己報仇的幻覺。但徹查的結果令他很失望,刺客沒有找到,反而在後宮和京城百姓家中翻出大量的木偶和咒符。漢武帝以此認為有人用巫術製造神魔來刺殺他,於是下令嚴查此事。“巫蠱案”就這樣掀開了帷幕。

君主身邊最不乏的就是小人,“巫蠱案”本來可以很快地過去,但是有人卻誣告當朝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施用巫蠱之術詛咒皇帝。公孫賀的夫人君孺是皇後衛子夫的姐姐,所以漢武帝與公孫賀關係素來親密,公孫敬聲也因父親的關係擔任太仆一職,負責掌管皇帝的輿馬和馬政。可是偏偏公孫敬聲不爭氣,驕奢淫逸,貪財好色,收受賄賂,結果被關了起來,公孫賀於是抓了到處劫富濟貧的陽陵俠客朱安世,想要借此立功,幫兒子將功贖罪。

朱安世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就托人上書漢武帝,稱公孫敬聲和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私通,並派遣巫師在天子所馳的馬路上埋木偶人詛咒天子。天子馬路本來就是公孫敬聲的管轄範圍,朱安世這一告發有理有據,漢武帝立刻相信此事,就逮捕了公孫賀一家,交給了當時著名的酷吏杜周查辦。杜周公報私仇,不但殺了公孫賀父子,還將陽石公主和跟本案沒有什麼關係的諸邑公主一起殺了,隻因諸邑公主與衛子夫弟弟衛青之子衛伉是表親,而衛伉與杜周結了怨。

雖然死了一群人,但漢武帝老來竟然多疑,認為還是有人想要害自己,於是將“巫蠱案”交給了自己的寵臣江充查辦。江充靠裙帶關係取信武帝,他的“公正無私”是故意裝出來的,但武帝卻相當放心地將巫蠱案交由他來做。在調查此案的過程裏,江充完全將個人恩怨融入其中。在朝廷中,他最想扳倒的人就是太子劉據,因為他曾經抓了劉據的親信,劉據向江充百般求情,江充卻一意孤行,結果因此得罪了劉據。其實劉據對於此事早已經忘到腦後,他也並不是記仇的人,但江充小人之心卻不這樣認為,隻想著借巫蠱案誣陷太子和皇後衛子夫。不過漢武帝對劉據疼愛至極,江充幾次陷害劉據都沒有成功,倒是劉據看出江充的歹心,一怒之下發動政變殺了江充一幹人等。

已經深居簡出、在長安城外甘泉宮養生的漢武帝不明就裏,隻知道太子殺了自己的近臣。恰在此時有人在武帝耳邊不斷吹風,說太子想要謀反。一開始武帝並不相信,便派了侍從去長安城探聽情況。侍從到城外轉了一圈,發現守備森嚴,沒敢進城,轉身便跑回甘泉宮稟告武帝,太子的的確確是造反了。或許是劉據倒黴,也可以說是漢武帝昏聵,就這樣聽信了小人之言,相信自己的兒子有謀反之心,於是向丞相劉屈犛發布敕令:立即發兵出擊,對造反者一律殺無赦。劉屈犛本來無心害太子,無奈天子之命不能違抗,便派兵攻打長安城。

劉據根本沒有造反之心,所以哪裏有重兵抵抗宰相的軍隊,隻得發動百姓死守長安。但百姓隻知道“太子造反”之事大逆不道,所以劉據大失人心,最後兵敗如山倒,逃離了長安。沒過多久便被找到,而那時的劉據已經自縊而死,其母衛子夫早在他之前已經上吊自盡。

一年以後,漢武帝才查清楚原來是奸臣搞鬼,害死了自己的皇後和太子,除了為太子平反、追封劉據,再沒有什麼能夠挽回的。

小小的一樁巫蠱案,在皇帝的疑神疑鬼和小人的借機發揮下,使漢王朝的宮廷內外掀起了長達數年的血雨腥風,其實到頭來發現隻是誤會一場,卻沒有任何人對此承擔責任。

| 殺光百名侄子的冷血皇帝 |

談起十六國那段曆史,北燕當屬重點。這個本是屬鮮卑族統治的朝代,在後來的發展中卻被一個姓馮的漢人統治了。慕容家統治北燕,一直到慕容雲時期,發生了變故。慕容雲本姓高,是高麗人,雖然他當了皇帝,但他認為自己並非鮮卑人,內心十分自卑,為了收買人心,讓大臣們都對他服氣,他便天天大開府庫,賞賜文武百官,想著能夠拿金錢來籠絡人心。

其中馮跋是慕容雲的擁立者,但慕容雲卻對他心懷戒備,為了防止自己被刺殺,慕容雲養了一幫武士在身邊,他吃睡都與這些武士在一起。可沒想到,這些武士中有兩個名叫離班、桃仁的人,卻為了謀求皇位,將慕容雲刺殺。

慕容雲被殺後,馮跋帶領衛兵,將離班、桃仁立斬於殿前。而馮跋為眾人所推,成為繼任慕容雲皇位的人選。從他開始,北燕便改姓馮了,開始了由漢族人統治的時期。馮跋繼位後,依然沒有得到安寧,他的堂兄馮萬泥、侄子馮乳陳兩人不服,想要奪取皇位,幸好馮跋的二弟馮弘率兵把他們鎮壓了下去。

馮跋看到馮弘功勞甚大,便任馮弘為驃騎大將軍,晉封中山公。馮弘的權力從此與日俱增。馮跋在位22年間,國泰民安,他輕徭薄賦,崇尚儒學,很是為國家做了一些好事情,讓那個亂世呈現出了少有的安寧。

但是公元430年秋,馮跋病危之時,爭奪君主之位的戰爭再次上演。馮跋寵妃宋氏為了立自己的兒子為君主,便想謀反,而這件事情被馮弘得知,他率領衛兵衝入皇宮之中,囚禁了宋氏母子,控製了大局,而病重的馮跋便在一片慌亂之中驚嚇而亡。

馮跋死後,馮弘自立為天王,廢殺太子馮翼。他不念舊情,為絕後患,將大哥的一百多個兒子通通殺光。無論是十幾歲的少年,還是剛剛出生的嬰孩,馮弘都一個不留。自古篡位嗜殺前任後人的君主不在少數,馮弘卻能夠斬草除根,一個不留,也的確是曆史上罕見的血腥帝王。

殺掉所有馮跋的後人後,馮弘便霸占了大哥的貌美妃子,此舉令他一繼位便失掉了人心。眾叛親離之下,馮弘的幾個兒子為了不被自己的父親殺掉紛紛逃亡北魏。而當時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燾便乘機發兵,想要一舉殲滅北燕。

戰爭開始以後,馮弘連連敗退,為求自保,他不得不向南朝宋文帝求援,遣使稱藩。有利益可得,宋文帝當然願意幫忙,他封馮弘為“黃龍國主”,並答應出兵助北燕。但因為南宋距離北燕路途遙遠,遠水解不了近渴,北魏很快將北燕的城池攻破,馮弘流亡到高麗,被高麗王安置在北豐。

從高高在上的君主淪落到寄人籬下,馮弘的日子並不好過,高麗王與馮弘相處得也並不融洽,後來馮弘又求助於宋文帝,求宋文帝將他接走。得知此事的高麗王勃然大怒,他當即下令誅殺了馮弘全家。

得到如此下場,馮弘是咎由自取。

| 玄武門之變是被逼政變,還是野心篡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皇帝。在位期間,他勤於政事,舉賢任能,體恤百姓,減輕刑罰,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因此,在後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中國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這樣一位英明聖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門兵變”的曆史實情一直讓後人迷惑,而他後來修改國史的行為也讓人議論紛紛。

貞觀三年(629),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別設置秘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麵,由宰相監修。從此之後,史館成為皇帝直接控製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唐太宗究竟出於何種動機要重置史館,修改國史呢?這個問題迄今為止仍沒有確定的答案,因此成為曆史上的一樁疑案,並引發後人對此的諸多不同觀點。

一種說法認為唐太宗修改國史,是為自己殺兄逼父篡位辯護。這種觀點認為,李世民的皇位並不是合法繼承而來,是其弑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為並不符合封建法統和道德倫理,就在李世民自己看來,也是不能貽示子孫、垂為法誡的。所以,為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為,也為了確立他登基的合法性,李世民決定撰修國史,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製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隻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曆史。

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並稱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實,作為帝王原本是不可以隨便看史官寫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從而嚴重歪曲了曆史事實。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史官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成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為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成為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給人民造成皇位本屬於他的印象,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如此一來,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合理多了。

還有種說法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抬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政治統治的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為被動起兵,目的是為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將李淵描繪成是在隋煬帝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維護李世民的統治,防止人們以此為例,起兵謀反。

以上說法多是各家的推測,並沒有明確的史料依據。但是李世民繼位後修改創業國史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他為何要修改國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 唐宣宗裝瘋賣傻,不容易 |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兒子,武宗的叔叔。他原名李怡,做皇帝後才改名為李忱。唐宣宗在位期間勤儉治國,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體貼百姓,人民生活日漸富裕,使腐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麵。宣宗在位期間曾經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讋氣”,遂被稱為“小太宗”。

然而這樣一代明君,在他登基之前卻一直被視為傻子,這是為什麼?難道唐宣宗真的是傻子?

其實不然,唐宣宗雖然表現得糊塗,其心裏卻如明鏡一般。可他為什麼要裝傻呢?

這還要從他的身世說起。

李忱是唐憲宗庶出的兒子,其母親鄭氏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宮女。由於庶出和母親身份卑微的原因,李忱本當不了皇帝。後雖被封為光王,卻一個人在無人關注的角落裏孤獨成長。他從小就顯得鬱鬱寡歡、呆滯木訥,與其他親王相處往往終日不發一言。在宮中,多數人都譏笑李忱呆笨,唯有他的哥哥唐穆宗知曉他的聰明,曾撫著他的背說:“這是我家的英物。”

李忱長大後,癡呆情況愈發嚴重。人們紛紛猜測,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間遭遇的一次驚嚇有關。當時李忱入宮謁見太後,不料剛好撞上有人行刺。雖然此事並未造成任何人員傷亡,但從此以後光王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於是皇族宗親們認定,這個本來就呆頭呆腦的人一定被嚇傻了。此後無論大小場合,李忱就成了專門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對象。

其實李忱不傻,他知道因為自己的出生背景注定不能稱帝,唯有在亂世之中才有可能奪取政權。穆宗繼位後庸庸碌碌,黨派之爭、藩鎮勢力和宦官勢力使得唐王朝統治岌岌可危。李忱裝傻讓宦官對他放鬆警惕,他在等待時機,等待一個可以讓他奪取政權的機會。

當唐武宗發覺出這位皇叔有問題時,想要置他於死地。可是就在這時,宦官仇公武救了他,並將他送出宮。

會昌六年,唐武宗病危,李忱就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仇公武等人決定擁立李忱做一個傀儡皇帝,然後順理成章地掌控朝政。但是當李忱開始著手處理政務時,仇公武就傻眼了。因為對他來說,傻子李忱忽然變得無比陌生,他神色威嚴,目光從容,言談舉止沉著有力,決斷政務有條不紊,和從前簡直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