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在沒有著作權法的古代,作者用什麼方法來反盜版,維護自己的著作權?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相關條約,著作權限為創作者死後50年。這種時間上的限製使創作者及其繼承人能在一段合理的時期內就其著作獲得經濟上的收益。
在古代也有抄襲盜版案嗎?如果有,作者怎樣維護自己的創作權利呢?
在唐代,曆本統一由朝廷掌管天文曆法的機構司天監印製並公開發售。四川因離長安很遠,根本無官印曆本運到。市場上充斥著私人印的曆本,而且,月大月小還與官印曆本不相同。十分明顯,四川商人在盜版侵權。當地人把盜版商送至衙門問罪時,糊塗的判官卻說:“你們不就是在爭月大月小嗎?多一天少一天有什麼關係。”便把盜版書商給放了。那時的人們毫無版權意識。
到了宋代,由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印書方便多了,盜版也日漸增多,這迫使政府出麵禁止翻印。宋人羅璧《識遺》一書中說:“宋興,治平以前,猶禁擅鐫,必須申請國子監……”意思是說,禁止沒有向國子監申請就擅自印刷的出版物。而且,出版前要張貼榜文,說明某書由某處某人所出,他人不得“翻版”,給盜版者一個警告。
明代作者及出版商開始有了保護自己出版物的措施。陳氏刻的《皇明文集》就在書的封底上印有“敢有翻刻,必究”的字樣,這應該是現代出版物版權頁印製“盜版必究”的鼻祖。還可以把自己的出版物向政府申請備案,以示合法,他人無權翻刻。但是,宋、元、明、清各代因翻刻而構成侵權、盜版之罪的人仍然很多。原書商或著者將這些人告到官府,可官府對這類官司一般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多半是不了了之。
明史上記載了李漁維權的故事。李漁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戲曲家。李漁的許多著作,剛一推向市場就被大量無良書商瘋狂盜印。李漁的新書《憐香伴》即將出版,他揮筆寫了一份訴狀,跑到南京府衙,對知府大人說:“大人啊,如果有誰在市場上賣我的那些書,誰就是強盜。”知府大人趕緊立案,天天派衙役到市場查找。與此同時,李漁開始正式印刷這本書,正規書商們紛紛前來批發取貨,書投放到市場上後,立刻受到南京百姓們的瘋搶。李漁把這些正規書商統一作了登記,然後把名單交給南京府衙,以避免衙門誤抓。於是,一邊是衙門在市場上到處查找有沒有人賣盜版書,一邊是正規書商們不斷從李漁手上拿書投向市場。而那些無良書商看到市場風聲這麼緊,哪還敢再盜印李漁的書?李漁的《憐香伴》就一直沒人敢盜版。
42自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詞人寫過《憶秦娥》,卻不見詞中有“秦娥”這個人物,為什麼?
從唐宋開始,不知道有多少詞人寫過《憶秦娥》,單單宋代,就可以列出一長串的名單來,如萬俟詠的《憶秦娥·千裏草》,李之儀的《憶秦娥·清溪咽》,李清照的《憶秦娥·臨高閣》,劉克莊的《憶秦娥·梅謝了》,黃機的《憶秦娥·秋蕭索》,賀鑄的《憶秦娥·子夜歌》,劉辰翁的《憶秦娥·燒燈節》,範成大的《憶秦娥·樓陰缺》……
難道這些詞人們都對一位名叫“秦娥”的姑娘情有獨鍾?大家都在思憶她?但讀過這些作品後,似乎覺得又不是這麼回事。如:
憶秦娥
(李清照)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全詞並沒寫名叫“秦娥”的姑娘,隻是詞人在秋風秋色中抒發自己的寂寞。那“憶秦娥”是什麼意思呢?
“憶秦娥”雖然出現在詞作品的標題位置,但是,它並不是一般情況下的作品標題,而是詞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名稱,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不同的格式,唱法不一樣,填詞時的句式韻律要求也不一樣。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隻有四種格式,而詞共有一千多個格式,人們就分別給它們起了名字,如“如夢令”“相見歡”“長相思”“生查子”“念奴嬌”“望海潮”“蝶戀花”“點絳唇”“浣溪沙”“菩薩蠻”“卜算子”“采桑子”……這些名字就是詞牌。
那麼詞牌是怎麼起名的呢?一是民間的曲調名演化成詞牌,如“菩薩蠻”;二是詞人原創詞牌,如薑夔創作的“揚州慢”;三是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如“憶秦娥”。
“憶秦娥”是眾多詞牌中的一個,它最早出現在宋人黃升的《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中。有人說這個詞牌是李白創造的,但《李太白全集》並無此詞,而且,至今未發現盛唐詩人中有作詞的。所以,一般人認為是五代詞人所作,後被誤歸於李白名下。原詞如下:
憶秦娥
蕭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43後蜀人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是我國第一部詞集,這部詞集裏全都是寫花的作品嗎?
《花間集》是我國五代十國時期的一部詞集,由後蜀人趙崇祚編輯,這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詞集。書中收錄了溫庭筠、韋莊等18位“花間詞派”詞人的代表作品,共500首,分十卷,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國早期詞史上文人詞創作的主題取向、審美情趣、體貌風格和藝術成就。溫庭筠被稱為“花間鼻祖”。他的詞多寫女子閨情,風格穠豔精巧,清新明快。《花間集》的作者,除溫庭筠、皇甫鬆、和凝三位與後蜀無關外,其餘十五位皆活躍於五代十國的後蜀,他們或生於後蜀,或在後蜀做官。當時,這批後蜀詞人刻意模仿溫庭筠豔麗香軟的詞風,以描繪閨中婦女日常生活情態為題材,互相唱和。因女人素來以花相比,便稱寫女人之媚的詞集為《花間集》,集子的作者也被稱為“花間詞人”。
《花間集》介於唐詩與宋詞兩大巔峰期的過渡時期,對宋詞及其以後詞的繁榮發展有著重大影響,它在文學藝術上的價值、作用、貢獻和地位是不可忽視和否認的。就內容來講,《花間集》除了描寫山水花鳥、光陰歲月、風月戀情外,也有二十多首史事古跡、風物人情、邊塞舊事等非常健康積極的題材的詞作。《花間集》內容上雖未必全都可取,然而在中國詞史上確是一座裏程碑,它標誌著詞這種來源於民間裏巷,先前的詩人們隻把它當作“詩餘”來消遣的文學形式,從此正式登上文壇,與詩歌一同在中國文學史上並駕齊驅,爭奇鬥豔。
44賈島寫詩“二句三年得”,可也有幾步速成的詩歌,你知道速成詩人都有哪些人嗎?
唐代賈島是著名的苦吟詩人,他在《題詩後》寫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表現了詩人嚴謹的藝術態度,也說明了藝術創作的艱辛。在唐朝,不是隻有賈島才有苦吟精神,方幹也說:“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盧延讓說:“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
可是,在古代也有即興作詩的高手,至今傳為佳話的就有以下四位速成詩人的故事。
最著名的速成詩應該是曹植的七步詩。曹植少年時深受父親曹操寵愛。曹操多次想立他為太子,讓他繼承王位,卻因種種原因,最終是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皇帝。曹丕當了皇帝以後,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寶座,便想找個借口殺掉他,以除後患。因此兄弟見麵時,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內,以“兄弟”為題吟詩一首,但詩中不許出現“兄弟”二字,如能做到,便可免一死,否則格殺勿論。曹植聽了非常痛心,但君命不可違,便一邊邁步,一邊構思,走完七步,便成了一首五言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把兩兄弟比作豆子與豆稈。這首表現骨肉相殘的速成詩,比喻形象貼切,含義深刻感人,千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