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的風
鄉村的風,隻吹鄉村,隻吹鄉村春天的禾苗、夏天的麥穗、秋天的菊香和冬天的雪花,隻吹鄉村的牛哞和鄉下人的臉龐,當然也吹鄉下人的前胸後背和他們的心事。
鄉村的風,隻吹鄉村的土、鄉村的雨、鄉村的陽光和日子,當然也吹山坡上的羊糞蛋蛋,吹在山路上正急急趕路的那人的臉上,或者正彎腰在地裏勞作的那人的脖子裏。
鄉村的風,吹著場院裏的草垛,就像吹著鄉村的陳年舊事;吹著屋頂上的荒草,就像吹著一個人隱隱的渴望。
鄉村的風,有時溫柔得讓人心裏發癢,像安慰,像關切,像問候,像愛;但粗暴時卻粗暴得讓人害怕,像巴掌,像牛鞭,像扁擔,像恨;當然更多的時候,風隻是風,像鄉村的日子,隻吹些雞毛蒜皮和土渣渣。走在風中的鄉下人,常常被風吹著或黑或白的頭發,吹著或厚或薄的衣襟,吹著或輕或重的心情。風在鄉村有時候和土一樣普通。
鄉村的風,有時候像娶來的媳婦,有時候像嫁出去的閨女;有時候像遠道而來的朋友或親戚,有時候像趕到城裏賣掉的一群羊;有時候像自家的狗,有時候像屋頂上跑過的別人家的貓。
鄉村的人最喜歡的是風調雨順的風,是和風細雨的風;他們最看不起的是風言風語的風,是吹陰風點鬼火的風;他們最恨的是沙塵暴中的風和飛沙走石的風,還有狂風暴雨夾著冰雹的風。鄉村的人是能在風風雨雨中把平常的日子過到底的人,是能為守護一株莊稼而風雨無阻的人,是敢在風高月黑中翻過一座座山梁的人。
冷的時候,人們怕再吹來一股寒風,鄉下人的經驗是一根毛線也能擋一股風哩;熱的時候,人們渴望一縷清風,鄉下人說一棵小草動一動都會感到涼意;冬天太長了,期盼春風的吹拂;陽光太烈了,等待著有風吹來一朵帶雨的雲;陰雨連綿了,很想一場大風吹走頭頂的黑雲……
鄉下的風依然吹著,鄉下的風將永遠吹著。一個有經驗的鄉下人,大熱天總是解開了衣襟,敞開了胸懷,讓風一個勁地往自己的身上吹,或許他就用這種辦法讓風一直吹進他的內心;而在大冷天,尤其是大風攪著大雪的日子,就一定要把衣服係好,而且最好是腰裏再紮上根草繩,這時如果正好在路上,那就別正麵迎著風走,不管是以微笑,還是以冷麵相對,風都不會退卻,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的後背給風,那背過石頭也背過糧食,能背起一個鄉下人一生的寬厚的脊背,一定能背起一場風雪。
一個被鄉下的風吹著長大的人,如今已遠遠離開了鄉村,而被城裏的熱風吹麻木了神經時,麵對撲麵而來的一場秋風,就是麵對一段鄉情、一縷鄉愁、一份感念。
鄉村的風,吹過了村子裏的一切,20:33 2014,3,26就把自己吹成鄉村的一部分了。我們有時候把從鄉下聽來的消息叫山風,我們把鄉村聽來的歌幹脆叫風,幾千年前的中國有本叫《詩經》的書,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風”,那“風”便是來自民間鄉野的真情。我們甚至把一種與鄉下人的品質有關的東西叫民風。民風,是不是與常年吹著鄉下的那種風有關呢?我不曾考證過這個詞的來曆,但我一直覺得一個鄉村人的血管裏總流淌著一股風,一個農民的內心深處一定常常刮著或大或小的風,那風有時是思想,有時是渴念,有時是感動,有時是憤怒,有時是熱愛,有時是感恩。
鄉村的土
鄉村是土的天下,土山、土地、土屋、土的情感,甚至連人都是土人。還有土窯、土炕,甚至連夢都是土夢。特別是黃土高原上的鄉村,更是土天土地,天高地厚。
黃土地上土生土長的孩子,最初就生在土裏,記得多年前,鄉下母親分娩,就是從土崖下提一筐幹淨的黃土倒在炕上,把孩子生在那堆土上,於是孩子第一次接觸的便是那溫熱的黃土,然後在土炕上學習滾爬,在土炕下蹣跚學步,在土地上學會種莊稼。有位大半生離開故土,老年回家探親的海外遊子,曾淚光閃閃地說:回到生養自己的那個小村子,雖然好多人已不在了,現在的人大多數人都已不認識,但那裏的土還是那麼親,真想撲上去狠狠地啃上一口那地埂上的土。這位遊子的話肯定是發自肺腑的。
鄉下人如果走路一不小心,被樹枝劃破了胳膊,或者鋤地鋤破了腳址,就抓一把黃土把傷口捂住,
血也止了,疼也輕了,過些日子傷口就會結痂。有時孩子流鼻血了,就找一塊小土塊塞上,也止血。這樣的消炎方法,如果讓醫生看見了,肯定會大吃一驚,但黃土的確有神奇的消炎止疼作用。或許黃土地有自己的靈性,它疼自己土地上的人們,所以時時嗬護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子民,每一個生命。
到了夏秋時節,是雨水最多的時候,也是鄉下的水窖蓄水的黃金季節,但山坡溝岔裏流出的山水中總是渾濁中帶著草屑,甚至羊糞蛋蛋,為了讓放進窖裏的水變清,鄉下人常常會端兩鐵鍁幹淨的黃土倒進窖裏,第二天窖裏的水就會由渾濁變成灰白,再過幾日水就會完全清了,洗衣、洗鍋、飲牲口都靠這窖水了。當然人飲用的水,是另一個窖裏的,那窖一般挖在家門口的麥場邊上,天要下雨時,人們早已放棄所有的農活,趕緊把院子和麥場收拾得幹幹淨淨,有細心的還會在窖的入口處放上網兜之類的東西過濾柴草,因此,這眼窖裏的水一般比較幹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