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人張培合:“獨立思考才有獨立學者”
王之宏
引言:跟文人聊天,至少要用一天時間,否則彼此過意不去。跟張培合聊,那種時間緊迫感就讓記者倍感糾結。張培合最近出版新書,但他已然不是文人中的新麵孔,這個“潛伏”的西安商界老文人,充分用他對中國文化及哲學的獨立思考,厚積薄發證明,做文,薑老才辣。
衡量文化人:“按中國文化積澱下來的價值觀做人”
陝西文人多,大珠小珠落玉盤。張培合是其中的一顆璀璨。
他的新書《靜思集》,是繼《慧思集》之後的,又一本以生活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散文集。書很安靜大氣,文章涉及社會方方麵麵。最適宜安靜著讀,一定要給自己留出看完一段再想想的時間。
以前隻有文化人說文化,現在人人愛講文化,文化到底化什麼,什麼才是文化人,張培合有他自己的看法。
食品安全是現代社會的最大心病,“毒食品、三聚氰胺、蘇丹紅這些玩意,哪種不是博士院士之類造出來的,老百姓有沒有那本事?他們是不是被當成文化人?在我看來,連人都不是。”張培合說,“別提社會地位,別提學曆,什麼都不是標準,就看你是不是按中國幾千年文化積澱下來的價值觀做人。我見過一些農村老人,不識字,但卻明白事理,知道有些事人不能做,人要做人能做的事。在我看來,他就是文化人。”
文化在張培合認為,要更具普世性,如果一個人違背了社會倫常,無視價值觀,即便學富五車,在他眼裏,就是沒文化。
靜觀演變:“趨利不避害,全民浮躁”
古人講“趨利避害”,現代人更講。古人講究趨利中的順應規律,不違人性。現代人則更多膽大妄為,無視敬畏,隻要有利,哪管明鏡高懸。
從前教育是賠錢貨,現在教育是產業鏈;從前偶見投毒,現在相互投毒何時了;從前中華文明是榮耀,現在中國處處移民潮;從前初中開英語,現在早教學英語,中國孩子不讀不懂中國書;從前拍曆史劇導演得有功底和常識,現在誰有錢誰拍裹腳布……
趨利不避害,人人其實危機。說全民浮躁,民眾也很冤。張培合大學畢業後,先在國有大企業,後在民企做高管,各界各色人等,他都在打交道,“越是這樣,文人越應該安靜,浮躁是附屬品,靜觀並盡一己之力,黑白自然分明。”
張培合說他很怕這種人,“滿口仁義道理,實則恃強淩弱坑蒙拐騙,民眾容易在最初的信任後,最終極度失望,他們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殺傷力。”所以,張培合雖在西安金花企業集團擔任高管,事務繁忙,但他始終用“良心文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始終欣賞孟子這句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冷眼看網文:“我的態度:不審醜、不跟風、鄙視槍手”
張培合的博客是“隴塬客”,點擊量巨。他的微博是新浪“陝西張培合”,他發微博,每條字數基本接近140,“每條都有觀點,可以算小文章,不會亂發,不轉發。”網媒的紅火,在張培合看來,是種擔心。“沒有鑒別能力的人,會被洗腦,慢慢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次車展媒體聚焦的不是車型,而是幹露露之流,“是媒體迎合了大眾,還是大眾誤解了媒體?”博客微博裏充斥的“崇洋媚外”和“中國毀滅論”,有多少網民能真正分得清,他們很多都是被雇用的槍手。“我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民族主義,我隻是希望我們能獨立思考,冷靜觀察。”
張培合說如果一個人要寫出有力量有見地的文章,大致要在三十而立之後,“現在網絡上經常會冒出天才作家,神童之類,如果見地不是生長於踏踏實實的生活閱曆之中,它是無根的,飄搖的,經不起推敲和沉澱的。”
“我不加入審醜的隊伍,哪怕那個隊伍喊聲震天。我不盲目跟風,因為每個人都能成為一種影響力。那些給某些利益集團當槍手的文人更讓我鄙視,看不起他們。”
看穿浮世繪:“獨立思考不隻是獨立學者的事”
這是開放的年代,浮世萬象,存在必有因果。“看穿就行,做人做事都要有價值觀就好。”
有人說“1+2=5”,於是馬上有人跑出來印證,“1+2=5,一點沒錯。”這就是不獨立的思考,不獨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