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後記避免工作中的文化短板(1 / 1)

促使我真正思考文化,特別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命題,源自我在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的工作經曆。

大約十年前,我從解放日報報業集團被借調到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參與籌辦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並主持其日常工作。該中心屬於決策谘詢機構,其主要職責是把市委、市政府工作中涉及的文化難題轉化為學術課題,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約請專家學者開展專項調查研究,集納社會智慧,增加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水平。其工作邊界,是政府原有宣傳文化、新聞出版等部門職能分工所不及的範圍領域,尤其是城市化進程中的諸多交叉學科、邊緣領域、新型產業。供職其間,朝思暮想,茶餘飯後,都是文化,文化,還是文化,偶爾收養一條小狗,也名之曰"有文化"。實在是感覺到很多文化現象可疑,很多文化工作乖張,很多文化人士猙獰,追根溯源是很多文化觀念因為曆史的張力被嚴重扭曲,變形,吊詭。但是,從話語概念到思維邏輯,從工作機製到機構設置,全部都是既有的文化天下,如繭自縛。並且,工作期間必須遵守一條嚴格的紀律要求,那就是不得以個人名義發表與工作內容相關的文章或出版與工作內容相關的著述。對於讀書治學,這未嚐不是一件大好事,少些浮躁,多些沉潛。於是,我就可以把自己工作中的諸多疑惑,轉換為一種學術追問、反省、思慮,時日長久,如蛹伸舌,一點一點地把絲繭的天際舔破,透出熹微的春光來。

這溫暖的光感,蠱惑著我開始懷疑並最終顛覆了所有詞典和教科書關於文化的概念。我所理解的文化,是人性的有效傳遞,是目中有人,時時處處想到人,為了人,在服務別人、成就別人中完善自己。這種文化,是現代化曆史進程中城市建設所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民生。這種文化民生,與學曆職稱不成正比例關係。所以,很多教授、博士不一定有文化;相反,很多不識字的老師傅、老媽媽們不一定沒有文化。因為判斷文化的標準,是生活的精度、生命的深度和思想的高度,是知曉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懂得為人處世所應該把捏的分寸尺度。

有了這種文化民生,工作中就可以達到效益百分百,生活裏就可能充滿會心的微笑。沒有這種文化民生,工作中就會出現文化短板,總是讓人覺得差那麼一口氣,生活裏永遠讓人寡淡,再好的硬件設施也隻是差強人意。這種文化民生,就是一種城市文化軟實力,決定著城市的功能品質,製約著市民的生活質量。

隨後,我參與上海汽車文化節的主題策劃和項目設計,參與閔行文化公園規劃調整和項目論證,在一係列具體的文化實踐活動中,更深化了自己對於文化民生概念的修訂補充。

從借調到調動,前後共計五個年頭,經曆著“十五”、“十一五”文化規劃製定實施,經手著諸如莫幹山路50號(M50)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生死論證。當我離開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後,我有幸應邀到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同濟大學文化產業係、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南昌大學、複旦大學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電視台新聞中心、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雲翔寺等多種機構演講交流文化民生觀念,得以進一步在學術上拓展視野,充實完善。

承蒙上海師範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之雅意,邀約結集出版。我深知,這些文字感性有餘,邏輯理性相對薄弱,偏重案例,可能閱讀起來比較便當;但在文化民生的理論研究上,還有很大的學術空間有待挖掘。並且,這些文章寫作時間跨度較大,個別內容在篇目之間或有交叉。不揣淺陋,結集成冊,希望該書正式出版,能夠引起更多的學術同好之關注,拋磚引玉,讓我們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春天裏,矯正現代漢語語境下的文化概念,讓文化民生多說人話,多做實事,多做與人為善的好事體。

衷心感謝責任編輯劉冬雪君,其認真細致的工作,幫助我校訂了書稿中的差錯和不足。此書是我與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二度合作,前有《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曆史》,雖然編輯前後有更替,但他們專業負責的作風是一貫的。

衷心感謝我在安徽淮南,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嘉定、閔行工作單位的同仁們。我們共同的文化實踐探索,切磋研討,幫助並促進我在學術上不斷精進完善。

衷心感謝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家人,文化是我一路走來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修行。你們的關愛嗬護和期待,是我致力學術最初的動力源泉;你們的安康幸福和笑容,連同天下父母兄弟姐妹和親人們的安康幸福和笑容,是我有關文化民生學術追求最終的願景目標!

朱鴻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