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青少年時代(1 / 3)

一、童年時代

在不列顛島中部的沃裏克郡一座古老而繁華的小城——斯特拉福,居住著大約一千五百名居民,美麗的艾汶河貫穿全城,城內綠樹成陰,風景秀麗。英國引以為豪的偉大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就出生在此地。從此,這座默默無聞小城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莎氏家族世代以種田為生。威廉·莎士比亞的祖父理查·莎士比亞住在離斯特拉福城三英裏的一個村莊,他租種附近貴族地主的土地。這位地主叫羅伯特·亞登,他有一幢木結構的精致農舍,還有幾個穀倉。他膝下有八個女兒,最小的叫瑪麗。

瑪麗和威廉·莎士比亞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從小一起長大,日久生情,成年後兩人便墜入情網。瑪麗父親對於這門婚事,當然並不滿意,從家境和地位來說,莎士比亞家族是無法和他們相比的,他雖然極力阻撓女兒的婚姻,無奈無濟於事,瑪麗非約翰不嫁。約翰·莎士比亞雖是佃農出身,但他並不滿足自己的現狀,他明白,必須改變自己的處境,才能贏得瑪麗家族的尊重。

約翰和瑪麗完婚後不久,羅伯特·亞登就去世了,威廉便從其嶽父家族中繼承了一筆遺產,包括兩處住宅、五十英畝田地和一些現金。但他並不願意坐享這些財產,更不希望像父輩一樣,一輩子在農場耕種土地。他渴望擺脫世世代代傳下的農家生活的影響,於是就帶著瑪麗遷居斯特拉福城。

斯特拉福是沃裏克郡一座重要的城市,距倫敦約一百英裏,與英國中部的牛津等曆史名城交通往來也非常便利,經營各地農產品,也加工各種原材料,如羊毛皮等。

這也是一座充滿歡樂的城市,居民們喝酒聊天,過著輕鬆愜意的生活。城內有二十幾家酒店,都以“天使”、“天鵝”、“熊”、“王冠”等命名。當時用艾汶河的河水釀造的“斯特拉夫酒”在歐洲十分暢銷,據說飲用此酒會帶來靈感,頗得文人的青睞。有家雜誌曾經概括該城為“一座不無優雅、魅力和風采的市鎮”。

十六世紀的英國,手套製造業非常盛行,頗有商業眼光的約翰·莎士比亞看中了這一行業,也開始經營羊皮手套生意,同時還經營羊毛、木材和糧食等生意。他飼養牛羊,修剪羊毛,製作羊皮手套。他的手套做工精良,款式新穎,在當地很有些名氣。由於他吃苦耐勞,經營有方,生意蒸蒸日上,家道也逐步殷實。他在鎮上還購買了兩處房產,社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成了斯特拉福社會名流之一,並開始進入官場,在市政委員會擔任職務。

定居斯特拉福城後,約翰夫婦倆體味著新生活的樂趣,也感受著城鎮生活的魅力。婚後他們先後育有兩個女兒。1564年4月,夫婦倆又迎來了他們第三個孩子的誕生。

那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中午,約翰還在市政委員會工作,鄰居跑來告訴他:“莎士比亞先生,你快回去吧,你太太快要生了。”

聽到這一消息,約翰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急匆匆地趕回家中,在家門口就聽到了嬰兒響亮的啼哭聲,兒子等不及父親趕回家,已經迫不及待地來到這個世界上了。看著躺在床上產後虛弱的妻子和繈褓中的兒子,約翰喜不自禁,他對著瑪麗溫柔地說:“親愛的,我們終於有兒子了,就叫他威廉吧。”

“威廉,我喜歡這個名字。”瑪麗輕輕地說。

繈褓中的小莎士比亞十分乖巧,他不哭不鬧,總是瞪著好奇的眼睛注視著對他寵愛有加的父母,注視著這個奇異的世界。

議員家喜添人丁,前來祝賀的人絡繹不絕。“我一定要把威廉培養成為有出息的人!”約翰大聲地對人們宣布。小莎士比亞卻忽閃著眼睛,對著他咧開嘴笑了笑,好像聽懂了父親的話似的,惹得大人們哈哈大笑。飽嚐生活艱辛的約翰已經暗自下定決心:要好好培養威廉,讓他受到最好的教育,躋身上流社會,成為體麵的人。

1564年4月26日,約翰帶著小莎士比亞來到著名的聖三一教堂接受洗禮。這座教堂建於十三世紀,位於艾汶河北畔,是市內享有盛名的建築。雄偉的高壇和鍾塔倒映在艾汶河的粼粼波光中,令人流連忘返。

那時,天主教依然保留著嬰兒出世後盡早接受洗禮的老習俗:洗去孩子靈魂上的原罪。雖然莎土比亞具體的誕生日期不為人所知,但根據一般人出生三天後接受洗禮的習慣來看,人們推斷莎士比亞的出生日應該是1564年4月23日。

孩子降生的喜悅,並未衝淡約翰夫婦對孩子命運的擔憂,因為當時恰逢英國瘟疫流行,斯特拉福也未能幸免於難。約翰清楚地知道當時的嚴峻現實,該如何保護小生命不受到疾病的侵擾呢?

瑪麗當機立斷,她對丈夫說:“我把威廉帶回我父親家吧,那裏空氣清新,也遠離疫區。”

雖然舍不得剛剛出世的小威廉·約翰還是同意了妻子的決定。這使幼年的莎士比亞逃過了一劫。

隨後的日子裏,小莎士比亞一天天長大了,到了會說話的年齡。和別的男孩子不一樣,他不喜歡舞槍弄棒,卻經常纏著大人們給他講故事。

“媽媽,給我講個故事吧!”這是他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媽媽總是盡力滿足他的要求,經常帶著他,給他講一些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姐姐也喜歡編故事給弟弟聽。聽故事時,小莎士比亞還會提出各種各樣古怪的問題,弄得媽媽和姐姐經常回答不了。

以後,小莎士比亞陸續有了五個弟妹,做父母的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對他悉心照顧了。但是,由於父親的社會地位,童年的莎士比亞還是過著幸福優越的生活。

威廉·莎士比亞四歲時,父親約翰·莎士比亞走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成為了斯特拉福鎮長。

當時,倫敦的劇團常到外地巡回演出。大約1569年,倫敦女王劇團來到斯特拉福演出。有一天,全家人正在吃早餐時,父親對著小莎士比亞說:“我告訴你一件包你高興的事。”

聽到這句話時,小莎士比亞正吃著媽媽烤好的麵包,他焦急地瞅著爸爸:“快說,快說,什麼好事?”

“倫敦有個劇團要來斯特拉福了,還要舉行宴會,他們要在市議會大廳演一場戲。你是鎮長的兒子,所以你可以跟我和媽媽一起去看戲。”

幼小的莎士比亞並不明白什麼是“戲”,他好奇地問:“爸爸,什麼是劇團?什麼是演戲?”

“演戲,就是演員把故事表演給你看,就是和你聽媽媽講故事差不多,隻是有很多人講。不過,記住,演員在台上說話的時候,你可得閉嘴。他們是在演戲,可不要老是提問題。”

一聽到是講故事,小莎士比亞興奮不已,雖然他還沒有完全理解,但他對故事還是非常喜歡的,於是對劇團的演出和演員的到來充滿了期待。“劇團來啦,演員來啦!我要去看戲啦!”他一遍一遍地喊著,他的童音宏亮,就像小鳥的歡叫聲。他又跑到街上,逢人就說:“我要去看戲啦!”

他走過爸爸的店鋪,碰到了他的老朋友,隔壁的裁縫鋪老板韋奇伍德師傅。

“喂,小威廉,有什麼新聞?”

“來演員啦,我要去看戲了。你知道演員都是幹什麼的嗎?”

“幹啥的,他們演戲唄。還唱歌、跳舞、逗人開心。”

“你看過戲嗎?”

“沒有,我哪裏有空呢?你今天看完戲,明天跟我好好說說,這就和我自己去看戲一樣了。”說完,他戴上眼鏡,又幹起活來,小莎士比亞也答應著滿意地走了。

忽然,他聽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原來是媽媽在叫他了,可是在這個時候,對於小莎士比亞來說,除了看戲之外,再也沒有吸引他的事情了。他置身在忙亂的斯特拉福城街道裏,歡快地唱著他的歌,等待著夜幕的降臨。

看戲的時刻終於來臨了。爸爸換上了一套正式外衣,顯得格外精神:媽媽也精心打扮,穿上了最漂亮的禮服,戴上了華麗的首飾:小莎士比亞也換上了最好的衣服,一家三口一起來到了市政大廳。來看戲的人都給安排了座位,莎士比亞一家當然被安排在最佳觀眾席上,爸爸把小莎士比亞抱在自己膝蓋上。大家坐定後,戲就開始了。

對於小莎士比亞來說,還難以理解戲的情節,大段的對話,他一句也聽不懂,這真叫他糊塗。有人出來了,一麵吹著笛子一麵跳舞,又有人出來了,連翻了幾個筋鬥,還倒立著走下場去。另外三個人又來了一場武打,他們從桌子上摔下去,在台上打滾,又互相扔東西。台下的觀眾看得哈哈大笑,小莎士比亞從沒有看到過這麼有趣、滑稽的場麵,他又笑又跳,差點從爸爸身上滾下來。戲演完了,小莎士比亞也學著大人的樣子拚命鼓掌。這是幼年莎士比亞和戲劇的第一次接觸,演員生動、活潑的表演給小莎士比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家的路上,小莎士比亞對著爸爸媽媽說:“演員們真棒,他們演得好極了!”

“孩子,下次爸爸再帶你來看戲!”

“我長大了,我要自己演戲,我要做個演員。”

聽到這句話,約翰·莎士比亞一陣驚訝,他有些生氣地說:“你這個沒出息的孩子,你怎麼可以去當戲子呢?你知道戲子是什麼?你簡直要把我氣死了。”

小莎士比亞沒有想到,他的話引起父親這麼強烈的反應。在當時,他不知道,人們認為演戲是低賤的職業,演員是低人一等的,像他這樣的家庭,怎麼可以讓他去演戲呢?

他天真地仰起頭,不解地望著爸爸,看到爸爸發怒的樣子,眼淚就流了出來,傷心地哭了。

“好了,好了,以後好好讀書,再也別提演戲的事了,你要做一個有出息的人。”爸爸不忍心看到兒子這麼傷心,又安慰道。

一家人步行回家,媽媽輕輕地問爸爸:“要是將來威廉真的想做演員,該怎麼辦呢?”

約翰·莎士比亞沒有回答妻子的問題,他在思考,自己該如何培養兒子呢?他想到了鎮裏的文法學校,也許該讓兒子早些去學校接受教育了。

而對於小莎士比亞來說,那次看戲經曆在他心中不亞於一次偉大的奇遇,小小的舞台勾起他無窮的遐想,從此,他有了自己的“舞台夢想”。

二、小學時期

轉眼,小莎士比亞七歲了,到了該上文法學校的年齡了。

文法學校是文藝複興時期英國出現的一種普通學校,與中世紀教會創辦的學校不同,它注重人文知識的教育,特別是拉丁文的學習。斯特拉福文法學校是一家在英國頗負盛名的學校,校內設備精良,教師待遇豐厚,他們大都畢業於牛津等名牌大學,市政委員會的子弟能夠在此接受免費教育。

作為鎮長的兒子,威廉,莎士比亞和其他鎮上的富家子弟一樣,都可免費進入城內的文法學校。眼看著上學的日子越來越近,小莎士比亞看著比他年長的夥伴,每天去學校上課,就心情激動地想像著自己走入學校的那一刻。“要是我能早點上學該多好啊!學校一定很有趣,還可以碰到許多小夥伴。”他常常這樣自言自語。

但是,有一天,隔壁的小夥伴傑克放學回家,在路上碰到了小莎士比亞,他卻帶著羨慕的眼光,說:“你真好,還不用上學,上學是多麼可怕的事情。”

“可怕?為什麼?我還天天盼著上學呢!”小莎士比亞不解地問。

“上學有什麼好?我們經常要挨打,在作業中有一點錯誤,或者一篇課文背不出,老師就要打我們。拉丁文又那麼難學,我真是不想學,也學不好,更怕挨打。”

“天哪,我什麼也不會,也不會寫字,更不會拉丁文,那怎麼辦?”小莎士比亞不安地問道。傑克回家了,小莎士比亞一個人苦苦思索:學校是不是真的像傑克說的樣子?我還要不要去上學?可是爸爸是鎮長,我是不得不進學校的。那該怎麼辦?

爸爸回家了,小莎士比亞把聽到的可怕的事情告訴了爸爸。

“如果你這麼輕信別人,你就是個小傻瓜。”

“可是,是傑克親口告訴我的呀,爸爸,我真的很害怕去上學。老師會打我的。”小莎士比亞惴惴不安地說。

“胡說,隻要你聽話,好好讀書,老師怎麼會打你呢?隻有上了學,你才會知道世界上很多有趣的事情,我想你一定會喜歡上學的。”

爸爸的話並沒有消除小莎士比亞對學校的恐怖心理。事實上,從莎士比亞以後的作品中的描寫來看,學校生活似乎還是給他留下了一些不快。因為他在後來創作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寫過這樣的句子:戀愛的人去趕赴情人的約會,像一個放學回來的兒童;可是當他和情人分別的時候,卻像上學去一般滿臉懊喪。在後來創作的喜劇《皆大歡喜》中,莎士比亞這樣描繪一個學童的形象——“像蝸牛一樣慢騰騰地拖著腳步,不情願地嗚咽著走上學堂。”

上學的日子終於來臨了。那是一個寒冷的早晨,斯特拉福剛下過一場雪。全城一片白雪皚皚,小莎士比亞躺在床上,蓋著柔軟暖和的褥子和毯子,遲遲不想起床。

不一會兒,傳來了媽媽瑪麗的聲音:“威廉,快起來了,上課時間快到了,頭一天上學不要遲到了。”

聽到媽媽的聲音,小莎士比亞極不情願地下了床。媽媽已經給他準備好了一套新衣服。做完了晨禱,他走到了早餐桌前,突然發現自己的座位上放著一包東西。“這是什麼?”小莎士比亞驚奇地問,“這是給我的東西嗎?”

爸爸笑著說:“是啊,這是你媽媽和我送給你上學的禮物,一隻皮書包、一個筆盒。書包,這可是我親手替你做的,希望你好好讀書,做個有出息的人。”

小莎士比亞拿著禮物,看了爸爸一眼,又看了媽媽一眼,多日來對上學的緊張情緒終於開始緩解。

吃完早飯,媽媽給小莎士比亞整理了頭發,幫他戴上帽子,又親了親他的臉,和他告別,爸爸把小莎士比亞送到斯特拉福文法學校門口,“好了,該進去了,威廉。好好讀書。”爸爸慈愛地看著他。

帶著爸爸、媽媽的囑托,小莎士比亞走進了學校。事實上,莎士比亞時代的英國文法學校生活還是相當枯燥乏味的,學生們每天要學習將近八個小時。當時的教育學家一致認為孩子學習知識得依靠教師的灌輸,因此,教師鼓勵學生死記硬背。而且,不少老師還相信:激勵學生取得優異成績需要體罰。所以教師都是一手拿書,一手拿鞭子的可怕形象,令人望而生畏。據說有所學校的老師,在冬天的早晨總要把孩子逐個鞭打一頓,直到自己暖和起來為止。

小莎士比亞就是在這樣的學校開始接受教育,當然他也難逃挨打的厄運。他每天早晨六點以前就要到學校,做禱告,背誦拉丁文,不停地上課直到十一點。下午從一點開始到五點,又繼續苦讀。

拉丁文是當時文法學校的主要課程,也被認為是走進上流社會的通行語言。但是拉丁文文法深奧,較難學習。小莎士比亞對此毫無興趣可言,他什麼都不想學,上課時還經常望著窗外發呆,天上一片雲、一陣雨、一聲鳥叫,任何風吹草動都會使他心神不寧。雖然老師幾次懲罰他,情況也沒有改變,他們隻好托人傳話給他父親。

當鎮長的父親一直記著自己的話,“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有出息的人物。”而兒子的表現實在令他失望。晚上,他把小莎士比亞叫到跟前,嚴厲地問:“威廉,你到底在學校幹什麼?”

“我沒幹什麼,我實在不想學拉丁文,不想去上學了。”小莎士比亞輕聲說。

“那你要幹什麼?”

“我想去學演戲,我想上舞台表演。”

“你說什麼?你不想上學?你要去當戲子?你簡直要把我們家的臉都丟盡了。”父親氣得麵紅耳赤。他不由得想起了第一次帶兒子看戲後,兒子在回家路上對自己說過的話。他本以為把兒子送進文法學校就可以斷了他當演員的念頭,可沒想到兒子還是舊話重提。他一時語塞,歎了口氣,小莎士比亞也怯怯地看了父親一眼。

“孩子,爸爸希望你成為一個體麵的人,有出息的人,隻有接受了教育,才能做到。我知道你想做演員,可是演戲也得要你長大了才能演呀。隻要你把書讀好了,我以後就不反對你去演戲。”

“真的嗎?”小莎士比亞半信半疑地問。

“當然是真的,如果你把拉丁文學好了,你還能讀到許多有趣的故事呢!你不是最喜歡聽故事嗎?要是你自己能讀懂,不是更好嗎?就不用靠別人講了。”

父親的這席話,深深地觸動了小莎士比亞:“為什麼我就不能把拉丁文學好,去閱讀自己喜愛的故事呢?”於是,他下定決心,從此開始專心念書。

其實,在小莎士比亞上學之前,他就在星期天和宗教節日,隨父母一起到教堂聽講道、唱聖詩、做祈禱,這些都是用英語進行的,孩子還必須學會背誦《主教聖經》和《通用祈禱書》的重要段落。由此,小莎士比亞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英語基礎。而文法學校主要是教授文法——拉丁文法,這被認為是通向羅馬文明的必由之路。

小莎士比亞雖然覺得十分枯燥,但為了他心中的目標,他開始認真學習學校課程,除文法外,他還要學習會話、修辭、翻譯、邏輯、演說等。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拉丁語和英語互譯。憑著莎士比亞較為紮實的英語基礎,他在翻譯時總是反複推敲,力求做到言簡意賅。

有一次,老師給小莎士比亞布置的作業是用拉丁文翻譯一段英文詩歌,他從家中找出了幾本媽媽從外公家帶回的詩集,讀著這些美妙的詩歌,他入了迷。他正思考著如何把這些詩歌譯成拉丁文時,突然一些頗為押韻的英文詩句閃現在他的腦海裏,他就情不自禁地寫了下來,讀著他自己作的詩時,他有說不出來的高興。

第二天,在課堂裏,按照慣例,學生必須把自己翻譯的詩歌用拉丁文念給全班同學聽。所有孩子都念完了,小莎士比亞站了起來,對老師小聲說:“老師,我沒有翻譯,我自己寫了一首英語詩歌,可以念嗎?”他等著老師大發雷霆,甚至想到自己也許又會挨打。

出乎意料的是,老師走近他,很快地讀了一遍他的詩歌,然後問道:“威廉,真的是你自己寫的詩嗎?”

“是我自己寫的。”小莎士比亞有些驚慌地說。

“寫得不錯,念給大家聽聽。念得清楚些,麵對同學,大聲念,記住,詩歌是最為簡潔、美好的語言。”

小莎士比亞驚喜得不知所措,他聲情並茂地給全班同學朗讀了自己的處女作,他覺得這是他進文法學校後最為幸福的時刻了。他也開始領略了語言的神奇魅力,“世界上竟有這麼奇妙的東西,我能用它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從此,他對學習拉丁文開始有了興趣,文法學校也不再是個討厭的地方了。每天清晨,小莎士比亞總是充滿期待地走入學校。他明白了,學校能把他帶入一個美妙的世界。

隨著小莎士比亞拉丁文水平的提高,他開始由淺入深地攻讀拉丁詩文,如伊索寓言、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奧維德的詩歌,古羅馬戲劇家普勞圖斯、泰倫斯和塞內加的戲劇等。

閱讀給小莎士比亞帶來了無窮的樂趣,甜美流暢的詩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常常使他如癡如醉。其中奧維德的《變形記》是最能吸引他的作品。這是一部神話故事,共十五卷,收錄了大部分希臘、羅馬神話,甚至包括裘力斯·愷撒遇刺和變為神的故事,全書展現了豐富多彩的古代神話世界。

這部作品對莎士比亞以後的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他不少作品都取材於此。十六世紀末,英國作家和評論家曾經這樣寫道:“……奧維德那機智、美好的靈魂在口若懸河、言辭娓娓動聽的莎士比亞身上得到再生。”足見奧維德對莎士比亞的影響有多大。

文法學校要求學生們背誦許多古代著名作品中的名句,在高年級時也訓練學生的演說技能。教師給學生傳授辯論術的技能,鍛煉他們邏輯思維能力,使他們養成嚴密論證的習慣。老師也用種種名義要求他們撰寫並發表拉丁語演說詞,同時,還重視語音訓練,強調語調的抑揚頓挫,富於節奏感。小莎士比亞在學校期間也接受了這種嚴格的訓練,他自己在家還常常對著鏡子練習演講技巧,掌握了一定的演說技能。在學校一有機會,他就會去展示他的演講才能。所以,他日後塑造的許多人物身上都有著演說家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