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條件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現代人關心的不僅僅是有多少存款或者有什麼牌子的汽車,而是更關注於身體的健康。
有了健康的體魄,我們不僅能夠吃的好,睡得好,同時,我們的心情也好,我們可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用精力充沛的體力和腦力去實現自己的宏圖大業。
健康與疾病是身體的兩個狀態,人們在追求健康的過程,其實就是在預防、治療和擺脫疾病纏身。追求健康,首先就要認識健康,而隻有通過認識人體自身,才能夠真正明確健康在哪裏。
“總是睡眼惺忪,睡不醒的樣子”,“最近小便很黃,是不是上火了”“最近常掉眉毛,這也是一種病嗎?”……很多人在為遇到這樣的小毛病需不需要看醫生而煩惱,原因是為了這些不值一提的小毛病,上醫院看病,排隊等了半天,醫生往往三五分鍾就把你給打發了,尤其當等候的病人多時,和醫生的溝通也就更短了。患者即使將病痛完整地傳達給醫生,醫生也無法在倉促之間真正掌握病況。反之,如果不去看醫生,又總是忐忑不安,放心不下。
還有很多朋友對一些小常識因為一知半解而困惑不已,例如:“眼圈發黑是腎虛嗎?”“嚴重脫發是重大疾病的前兆嗎?”“大便發黑是由於內出血造成的嗎?”等等。的確,許多疾病是有跡可循的。生活之中也許不怎麼起眼的小征兆,別忽略了,這可能就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報。
為了幫助讀者日常生活中也能輕鬆地進行疾病自測,早發現,早治療。書中不僅有先進的西醫理論知識,同時也結合了上下五千年智慧結晶的中醫知識。例如:中醫認為,麵部是髒腑氣血的外榮,又為經脈所聚。《靈樞.邪氣髒腑病形》即曰:“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麵而走空竅。”麵部脈絡豐富,氣血充盛,加之麵部皮膚薄嫩,故色澤變化易顯露於外。《望診遵經·五色相應提綱》雲:“當考內經望法,以為五色形於外,五髒應於內,猶根本之與枝葉也。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內外相襲,如影隨形,如鼓應桴。”故髒腑氣血的盛衰,邪氣對氣血的擾亂,都會在麵部有所反映。再如:《醫述》引柯韻伯論亦曰:“醫者欲知病人髒腑寒熱虛實,必要問其以內走出者,故凡病當驗二便。”古人這些經驗,獲得了現代醫學的肯定,如今已經成為醫生眼中窺知人體健康的一扇窗戶。
事實上,書中還針對很多疾病整理了非常有價值的自助小貼士,為讀者提供了很有參考價值的小良方。
每個人不可能時時刻刻有醫生跟隨左右,然而我們可以創造條件,讓自己管理自己的健康。像偶然發現皮膚變色、眼瞼水腫、舌苔異常等不起眼的小毛病,往往還是癌症、腦中風、尿毒症等嚴重疾病的警訊。一點點微妙的不適很可能是隱疾的先兆。不要隻等到身體有了難以承受之痛才去求醫看病。透過疾病的早期自測,找出病因並加以防治,當然比病重了再亡羊補牢高明些,即便是上醫院看病,從書本中也能先了解、辨別異常征兆,清楚地把重點向主治醫生陳述,將可得到最適切、有效的治療。
人體從頭發到腸胃、腎髒、血液、心髒等等,有著千絲萬縷的得聯係,無不充滿了百思難解的奧秘。打開這本書,就是打開了一扇知曉健康的智慧大門。學會解讀自己的“身體語言”,進而自測疾病,遠離病痛,讓生命更有質量,這正是此書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