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古城遺址 東方太陽城的堯王城
堯王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境內,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遺址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也是4000多年前的山東龍山時期最大的都城。
山東省日照市天台山主峰麵臨大海,環繞在群山之中,山巒起伏,鬱鬱蔥蔥,山下河流交錯,稻田縱橫。
堯王城遺址就在天台山下,中心部分高出周圍地麵四五米,從古至今一直被稱為“堯王城”。堯王城屬特大或超大型都城,其陶片分布麵積約360萬平方米。
堯王城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兩三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嶽石、商、周、漢等時代。
堯王城遺址共有墓葬13座,房址26座,器物窖穴5個,遺址中有器物400餘件,其中有6座保留完整的房址。
從遺址中這些完整的房址看,房屋平麵基本為方形,麵積約為15至25平方米,居住麵牆基、灶址、門道等保存較好,門多麵南偏西,個別門麵西偏南。
堯王城遺址的房屋建築有三種形式:一為立柱式,二為土台式,三為土坯式。
立柱式房屋發現於文化層最底層,在原始土層上建築。房屋四周有若幹不規則的柱洞,四角有粗而深的大柱洞,大柱洞有的直徑達0.7米,深度達近0.9米。
而在大柱洞的外側另有一小斜柱洞,是為了支撐大木柱而立的小木柱,柱洞底部用粘泥和碎陶片隔層墊成並砸實,有的多達10多層,這種房屋麵積一般為15平方米。
土台式房屋建築,需要先在建房範圍內把鬆軟的土層挖掉,用黏土層層鋪墊,有的將層層鋪墊的黏土夯實,有的將層層鋪墊的黏土用火烘烤。從鋪墊的厚度看,一般達0.5米以上,有的達1米左右。然後在鋪墊好的平台上再挖槽築地基,地基多用粘泥築成。
土坯式房屋建築,它的牆基、地麵均用規整的土坯砌成,牆基為兩行錯縫平壘,地麵為橫豎錯縫平鋪,坯與坯之間以及牆都用黑黏泥抹。
土台式和土坯式建築形式的房屋地基處都發現有奠基石。有的在門一側立一塊,有的在門兩側各立一塊,距今4000多年前建築奠基可謂當今城鄉大型建築工程奠基之源頭。
堯王城遺址發掘發現的土台式、土坯式建築形式和建設奠基,是全國龍山文化時期的首次發現。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造房不僅規劃總局十分考究,而且房屋建造具有十分突出的特色、風格和技術,這對研究我國建築形式、技術的繼承與發展,研究我國建築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遺址出土的遺物有陶器、石器、玉器等。陶器有泥質和夾砂黑陶、灰陶、紅陶、白陶等,其中紅陶和白陶器物僅見於鬶。陶器的主要器類有鼎、鬶、罐、盤、杯、盆、器蓋、紡輪、鏃、網墜等。
陶器多飾有弦紋、附加堆紋、乳釘紋、劃紋等,並普遍采用快輪輪製而成。
陶器中以火候高、陶質硬、陶胎薄,有黑亮光澤的蛋殼陶最為精致,代表了這一文化的高超製作技術。
彩陶的發現,填補了日照市及魯東南沿海龍山文化陶器的空白。特別是在龍山文化大口尊陶片上發現的陶文極為重要,對研究我國文字起源提供了極寶貴的實物資料。
堯王城遺址中發現有炭化水稻的顆粒,這在當時是唯一發現龍山文化時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實物證據。
另外,堯王城遺址的城址、圖像文字和青銅冶煉的銅渣,是在山東地區最先步入文明社會的標誌。堯王城遺址一帶有都城、邑城等大量分散的聚落,是一個強大的崇拜太陽神的文明古國。
堯王城遺址彩陶的出現,則填補了黑陶文化沒有彩陶的空白。
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
堯王城遺址出土的墓葬的頭像都朝著南部的天台山方向。說明堯王城古國是一個崇拜太陽的古國,是我國遠古太陽文化起源地,是世界五大太陽崇拜起源地之一。
而據《山海經》和《尚書·堯典》中記載,我國遠古先民羲和祭祀太陽神的湯穀即暘穀就在日照地區。而農曆“二月二,龍抬頭”傳說是堯王的誕辰,日照堯王城遺址都舉行紀念活動,來傳承、發揚堯王文化,祈求龍年風調雨順、幸福平安。
[旁注]
大汶口文化 為公元前4200至前2600年的我國新石器時代後期父係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因首先發現於大汶口,遂把以大汶口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存為代表的一類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 泛指我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曆城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遊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陶文 古人在陶器上刻畫的文字符號,較有名的如半坡陶符、丁公陶文、高郵陶文等,另有學者指出陶文可能比甲骨文更早而成為中國最早的文字。陶文有兩種:第一種是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的“原始文字”; 第二種是戰國時代陶器上的文字,一般隻有幾個字,大多是印文。
羲和 傳說中我國古代掌管天文曆法的人,相傳他是黃帝時代的官。又因為羲和在傳說中與觀測太陽有關,所以在古代神話故事中有的把羲和塑造為太陽的母親。《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說,在東南海之外有羲和國,國中有一女子叫羲和,嫁給帝俊為妻,生了10個太陽。每天羲和在甘淵為10個太陽洗澡。
龍抬頭 俗稱青龍節,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禦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人民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鬶 這種器具主要流行於我國新石器時代。是一種炊、飲兩用的陶製器具,有3隻足。主要用於燉煮羹湯鑊溫酒,做好後作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
[閱讀鏈接]
1977年,山東省政府公布堯王城遺址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至1979年,因為修路,文物工作者對該遺址的東沿進行了小部分搶救性發掘,揭露麵積約300平方米,出土器物近200件。
1992年至199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持與市文化局、市博物館聯合對“堯王城遺址”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考古發掘。
2006年,經國務院核定公布,堯王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王都的偃師二裏頭
二裏頭遺址位於伊水、洛水之間的河南省偃師市翟鎮鎮二裏頭村,是我國古代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遺址,堪稱“華夏第一王都”。
伊、洛二水都是中華文明中著名的兩條河流,其間流淌的都是中華文明的曆史。
傳說很早以前,有莘氏女采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之中,那孩子自己說他母親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訴母親:“臼水出而東走。”
母親睜開眼就見臼水出來了。告訴鄰居們快走,大家走遠了,回頭再看村子已經被水淹沒。他母親化為空桑樹,自己就在其桑樹中了。莘氏女收養了嬰兒,長大後非常有賢德,稱之伊尹。
洛水悠悠,彌漫神秘色彩。周公製禮作樂大功告成後,曾率群臣在洛水邊擺曲水之宴。他讓群臣沿水邊席地而坐,將叫做觴的木質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觴在何處羈絆打旋,離著最近的人就要飲酒一杯。據說,“濫觴”一詞就源於此。
二裏頭遺址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期。是當時我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二裏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裏頭遺址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自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
二裏頭發現的主要遺跡宮城遺址,位於二裏頭遺址中東部,平麵略呈長方形,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360至370米,麵積達10.8萬平方米,四周有牆,牆寬2米,殘高0.1米至0.75米。
牆外有環城大路,宮城內發現二組排列有序的宮殿建築群,分別以一號宮殿、二號宮殿為核心,並有明確的中軸線。
一號宮殿基址麵積達10000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為庭院,過庭院為麵闊八間的大門。
三號宮殿建築基址早於一號宮殿基址百年左右,是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
同時,二裏頭遺址內的墓葬有幾十座和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製玉、製石、製骨、製陶等作坊遺址。
二裏頭宮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可視為以後曆代宮城的祖源。
二裏頭遺址的綠鬆石器製造作坊中有一件大型綠鬆石龍形器,器物全長超過70厘米,頭寬15厘米,身寬4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鬆石片粘嵌於有機物上,組成龍身和圖案,每片綠鬆石很小。
綠鬆石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頭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鬆石。
在龍山時代至二裏頭時代的貴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綠鬆石片,這些綠鬆石片原來均可能粘嵌於有機物上,而現在無法辨認。因此,這一綠鬆石龍形器的發現彌足珍貴。
龍形器的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我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與科學價值。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二裏頭遺址發現的雙輪車轍,證明距今3700左右,我國已有了雙輪車。
而二裏頭的青銅器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二裏頭遺址晚期的文化層還有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陶塑的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刻畫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裏頭遺址,讓夏朝從傳說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信史。
[旁注]
洛水 指我國河南省洛陽市的洛河。傳說有神龜出於洛水,其甲殼上有圖像,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稱為洛書,古稱龜書。秦始皇專門在洛水邊修建了侍奉洛神的祠堂,以祀洛水。
聚落 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它不單是房屋建築的集合體,還包括與居住直接有關的其他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一般可將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聚落作為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
琮、圭、璋 均是我國古代用於祭祀的玉器。琮為玉質筒狀物;圭為長條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璋形狀如同半個圭。《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綠鬆石 我國“四大名玉”之一,自新石器時代以後曆代文物中均有不少綠鬆石製品,是有著悠久曆史和豐富資源的傳統玉石。古人稱其為“碧甸子”、“青琅稈”等,因其天然產出常為結核狀、球狀,色如鬆樹之綠,因而被稱為“綠鬆石”。
青銅器 是由青銅,即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的青銅時代。我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堪稱藝術價值最高。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中國的青銅器之鄉為寶雞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等50000餘件青銅器。我國唯一的青銅器主題博物館為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閱讀鏈接]
二裏頭遺址被學術界公認為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早在1899年和1928年,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由此,20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裏頭遺址,此後,經考古工作者對二裏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係列重大收獲。從此拉開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建議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命名為“二裏頭文化”。
武漢城市之根的盤龍城
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葉店鄉楊家灣盤龍湖畔。城址興建年代約在公元前15世紀,相當於商代二裏崗期。
盤龍城遺址為研究商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對於研究南方商代文化麵貌、城市的布局與性質、宮殿的形製及建築技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盤龍城遺址南臨府河,北靠盤龍湖畔,建於水濱的高丘上,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60米,周長1100米,整個遺址的麵積約1000平方米,遺址距今約3500多年,上限相當於二裏頭文化晚期,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
盤龍城遺址城內僅有宮殿,整座城坐落在遺址的東南部,平麵近方形,城牆是夯築的,四麵各有一個缺口,可能是城門。城牆分段版築,分主城牆和護城坡。
城牆南部和北部發現有壕溝遺跡。城內東北部發現大型宮殿建築夯土台基,西南部為一片窪地,未見遺跡。
城內東北部有宮殿建築,在東西60米,南北100米的夯土台基上,建築基址分上下兩層,依南北中軸線築起3座坐北朝南、前後並列的大型建築,方向同城垣一致。其中兩座在同一中軸線上,保存有較完整的牆基、柱礎、柱子洞和階前的散水。
前麵的一座宮殿是不分室的通體大廳堂,平麵呈長方形,上麵建有四間橫列的居室。各室都在南壁中間開一門,中間兩室又在北壁偏東處開一後門。室外沿排列43個大簷柱穴,每個柱穴底置有巨形石礎,穴外兩側有 兩個小柱洞。台基四周略傾斜,上鋪碎陶片,作為散水。整個基址可複原為一座周圍有回廊,中央為四室的高台寢殿建築。
後麵一座位於前麵建築之南約13米,平麵長方形,基址四邊有前後左右對稱的大簷柱穴27個。是四周有回廊、中間分為四室的寢殿,是重簷四阿頂式建築。
這座建築西側台基下有一排陶質水管道,宮殿中間未見隔牆,可複原為一座大空間的廳堂,與前麵的宮殿基址形成前朝後寢的格局。
盤龍城遺址的城外有約1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遺址的南麵是居民點和手工業作坊,民居為單體地麵建築和半地穴式簡易窩棚。手工作坊有多處,一般為釀酒、製陶、冶煉遺址。
城外東西北三麵均有商代中期的墓穴,分布在古城四周的李家咀、樓子灣、楊家灣、楊家咀、南城外、銅家咀等地。經過考古發掘,共發掘30多座,大致可分3類:
甲種墓,已發現4座,墓室麵積在10平方米以上,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有棺、槨。槨板外壁雕刻精細的饕餮花紋,內側塗朱漆。槨外有殉人。墓底設“腰坑”,隨葬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玉器和陶器。這類墓主的身份應為顯貴階層。
乙種墓,已發現 8座,為長方形土坑豎穴,長2米,寬1米左右,有棺、槨和腰坑。葬式多仰身直肢。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和武器、工具、印紋硬陶器、原始瓷器,但未見殉人。這類墓葬應屬下層貴族。
丙種墓,為平民墓,形製與乙種墓近似,墓室窄小,麵積在 1平方米左右。僅有單薄木棺,無腰坑,隨葬品以陶器為主。
墓葬中有數百件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致,特別是出土的銅圓鼎、銅鎖、銅提梁鹵和玉戈等,都是我國極為罕見的珍品。
李家咀一帶分布有大型墓葬,一座貴族墓中使用了雕花木槨,隨葬品有青銅器、玉器、漆器、陶器等,還有3名隨葬的奴隸。墓中青銅器共63件,分為禮器、兵器和生產工具三大類。
其中一件青銅鼎,高達0.55米,僅次於鄭州出土的王室大方鼎。兵器有戈、矛、鉞、斧、鏃等,有一件青銅大鉞其上雕飾龍紋,為軍事統帥所有。
墓葬的玉器中,還有一件長達0.94米的玉戈,是我國最大的一件商代玉戈。
另外,在楊家灣墓葬中的一尊青銅大圓鼎,高達0.85米,是已發現的我國商代前期最大的圓鼎。王家咀發現的高達1米的大陶缸,也是商代陶器之精品,顯示了精湛的製陶工藝水準。
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地區生產力和社會文明的發展進程的見證,城內外的遺跡遺物,明顯反映了奴隸社會的階級分野。
它對於推動整個華中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促進中原與南方各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與融合,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是後來武漢城市文明的源頭,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旁注]
武漢 湖北省的省會。有著3500餘年的建城史,是我國建城史最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是華夏文化南方之源。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我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
散水 房屋等建築物周圍用磚石或混凝土鋪成的保護層,寬度多在一米上下,作用是使雨水或生活用水淌遠一點然後滲入地下,以保護地基。
饕餮 我國古代傳說中的龍的第五子,是一種想象中的神秘怪獸 。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
禮器 禮器是陳設在宗廟或者是宮殿中的器物,貴族在舉行祭祀、朝聘、宴饗以及各種典禮儀式上使用,除此之外,禮器還用來顯示使用者的身份和等級與權力。我國最早的禮器出現在夏商周時期,主要以青銅製品為主。
鉞 我國古代武器及禮器的一種,為一長柄斧頭,重量也較斧更大。早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現玉製的鉞,在當時具有神聖的象征作用。後因形製沉重,靈活不足,隻作為儀仗用途,常作為持有者權力的表現之用。
[閱讀鏈接]
1954年盤龍城遺址被發現後,隨即於1956年被湖北省政府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1974年至1976年,湖北省博物館在盤龍城遺址設置考古工作站,並建立群眾性保護組織,負責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工作。同時,湖北省博物館與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合作,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
1979年以來,湖北省博物館又進行多次發掘。經過多年的工作,基本上搞清遺址的分布情況。
商代王國縮影的安陽殷墟
殷墟是發現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及其周圍的商代後期都城遺址,橫跨安陽洹河南北兩岸,在商代從盤庚至帝紂,在此建都達273年,是我國曆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都城,距今已有3300多年曆史。
殷墟遺址的麵積超過36平方千米,其中宮殿宗廟遺址、王陵遺址是核心區域,因其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
商朝在後期叫北蒙,又稱殷。周滅殷後,曾封紂王的兒子武庚於此,後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
安陽殷墟遺址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發掘,確證了我國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構建了我國古代早期曆史的框架,使傳統文獻記載的商代曆史成為信史。
在殷墟先後發現了110多座的商代宮殿宗廟建築基址、10多座王陵大墓、洹北商城遺址、2500多座祭祀坑和眾多的族邑聚落遺址、家族墓地群、手工業作坊遺址、甲骨窖穴等。
殷墟內有數量驚人的甲骨文、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麵係統地展現出3300多年前我國商代都城的風貌,為這一重要的曆史提供了堅實證據。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位於安陽洹河南岸的小屯村、花園莊一帶,是商王處理政務和居住的場所,有宮殿宗廟建築基址80多座。
這些宮殿宗廟建築,以黃土、木料作為主要建築材料,其建築多坐落於厚實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架多用木柱支撐,牆用夯土築成,屋頂覆以茅草,造型莊重肅穆、質樸典雅,具有濃鬱的我國宮殿建築特色,代表了我國古代早期宮殿建築的先進水平。
在侯家莊武官村發現了世界聞名的後母戊鼎。它是商後期約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鑄品,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後母戊”3個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
後母戊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形製雄偉,是我國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後母戊鼎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麵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後母戊鼎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麵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麵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後母戊鼎耳外廓有兩隻猛虎,虎口相對,口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4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3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麵。
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後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隻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
後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上澆鑄的。
我國是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青銅器最為豐富的國家,而豐鎬地區又是國內出土青銅器最多的地區之一。後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是我國金石文化中的精品。
殷墟的宮殿宗廟遺址,有著名的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婦好墓、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等。
殷墟發現的甲骨窖穴共有甲骨15萬多片。最著名的有甲骨窖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
小屯南地甲骨窖穴位於小屯村南部,共有刻辭甲骨5000餘片。花園莊東地甲骨窖穴位於宮殿宗廟遺址東南部,共有甲骨1583片,其中刻辭甲骨500餘片。
這些甲骨的內容極為豐富,包括祭祀、攻獵、農業、天文、軍事等,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為甲骨文和商代曆史研究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
在宮殿宗廟遺址的西南兩麵,有一條人工挖掘成的巨型防禦壕溝。其東北兩端與洹河的河曲相通,將宮殿宗廟遺址環抱中間,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防禦體係,與宮殿宗廟遺址渾然一體,起到了類似宮城的作用。
殷墟有宮殿宗廟區、王陵區和眾多族邑聚落遺址、一般墓葬區、手工業作坊區、平民居住區和奴隸居住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鑄銅遺址、製玉作坊、製骨作坊等眾多遺跡,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甲骨文所證實的古代都城遺址。
古老的洹河水從市中緩緩流過,城市布局嚴謹合理。從其城市的規模、麵積、宮殿的宏偉,出土文物的質量之精、之美、之奇、數量之巨,可充分證明它當時不僅是全國,而且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在殷墟王陵區1217號大墓東墓道之北,發現甲字形大墓一座,是這一帶新發現的殷墟早期墓葬之一,它確立了殷代王陵區的邊界。
在高樓莊的後崗祭祀坑,內埋無頭人骨架和銅禮器、武器等,其中發現的戍嗣子鼎有銘文30字,在商代銅器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為殷墟出土的殷代銅器銘文最長的一件。
殷墟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證明我國青銅文化已發展到了最高的階段。以青銅禮器鼎、簋、觚、爵;兵器戈、矛、鉞、刀、鏃;工具锛、鑿、斧、鋸、鏟;樂器鐃、鈴、鉦等為代表的殷墟青銅器,形製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
層層疊疊的線條把動物形象加以抽象變化,采用極精細的幾何紋和深淺凸凹的浮雕,構成形形色色的圖案,布局嚴謹,莊嚴凝重。
其誇張而神秘的風格,蘊含著深厚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殷墟在青銅冶鑄方麵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世界古代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
在郭家莊發掘墓葬中發現隨葬器物共352件,包括銅、玉、陶、石、骨、牙、竹、漆等器類,其中有蓋提梁四足鼎和方形器都是極稀見的器物。大多數銅器上的紋飾華麗繁縟,鑄造精致。其上還有族徽銘文。
在這個墓中,首次發現了竹器,是一件圓錐形舊細竹篾編織的小竹簍。
發掘殷代車馬坑20座,其中大司空村4座,殷墟西區7座,郭家莊之西南4座,劉家莊北地5座。這些馬車遺跡,均是一車兩馬駕轅。
殷墟不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禮儀中心。它是一個王國的縮影,是其他任何遺產沒辦法比的。殷墟記載和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曆史和風采,商殷先民在創造和傳播東方文明中留下了不朽的業績。
[旁注]
盤庚 我國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商代第二十位國王,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麵,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即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在那裏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複興的局麵。
帝紂 即帝辛,名受,我國曆史上稱殷紂王。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
金石 在我國曆史上所說的“金石”,金就是銅的意思,有銘文的銅器。石多半指的是石刻,有文字的石刻。這些有文字的銅器和石刻,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曆史等方麵有重要作用。
婦好 商朝國王武丁的妻子,我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不僅能夠率領軍隊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還主持著武丁朝的各種祭祀活動,因此武丁十分喜歡她。
戍嗣子鼎 圓形、口沿兩直耳,三蹄足。 頸部飾獸麵紋。為商代後期器物。器內銘文3行30字,其中合文三。銘文記商某王某年,九月丙午這天,商王在宗廟明堂大室賞賜給戍嗣子鼎貝二十朋,戍嗣子因受榮寵,作了這件祭祀的寶鼎。銘末“犬魚”就為戍嗣子所屬家族的族徽。
鼎 西周的用鼎製度相當嚴格。按照禮製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臣下越製便被視為大逆不道。周天子所用的九鼎,代表著天下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九鼎,是中央政權的象征。國都在哪裏,九鼎就安置在哪裏,所以我國古代把定都稱為“定鼎”,把建立政權稱為“問鼎”。
[閱讀鏈接]
早在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現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識到這是很珍貴的文物,於是開始重金收購。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發掘殷墟,不僅是金石學者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國所有了解殷墟的愛國人士的共同心願。
於是,在1928年,我國國家學術機構第一次全麵負責,開始的殷墟考古發掘,這是我國學者獨立主持的考古發掘,培養了一批批的考古學者,殷墟也成為我國考古學的搖籃。
至1986年,已經對10多個點進行了20多次的發掘,獲得了刻字甲骨約15萬片。
2006年,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價值和良好的管理與展示,在第三十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中最古帝王都豐鎬
豐鎬遺址位於陝西省長安縣馬王鎮、鬥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豐鎬是周文王所建豐京和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在河西,鎬在河東,總麵積超過 10平方千米。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 。
豐鎬遺址中的大量青銅器造型精美華麗,上麵的銘文記載了西周王朝及方國的一些重要史實,具有極高的曆史、藝術和學術價值。
在張家坡、客省莊、馬王村、新旺村、灃東花園村、洛水村、普度村等地的豐鎬遺址發現了夯土基址、房子、製骨作坊、陶窯、灰坑、窖藏坑和墓葬、車馬坑等遺跡,為全麵認識西周文化的麵貌和內涵,確立西周遺址和墓葬的分期奠定了基礎。
豐京也稱豐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後自岐地遷到這裏,位於灃河中遊西岸,東界灃河,西界靈沼河,北至郿鄠嶺崗地北緣,即今客省莊村北至海家坡一線,南到石榴村至魯坡頭,麵積 8至10平方千米,是一處南北狹長、四麵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
在這個區域內,西周遺址和墓葬比較密集。位於豐京東北部的客省莊、馬王村是一片瀕臨灃河的高地,有西周大型夯土基址14處。夯土基址建築群的西部還發現幾處西周貴族的居址。這是豐京內重要的建築地點。
豐京南部的新旺村、馮村也是一片較為平坦的高地,發現有西周窖藏青銅器,可能也是豐京內西周重要貴族的居址。
位於豐京西北部的張家坡崗地,東西約600米,南北約400米,西周初期作居址使用,西周早期以後,成為豐京區域內最大的一處公共墓地。
鎬京位於灃河東岸,商周時期的西北界臨灃水,東界古潏水,南近洨河,也是一處四麵環水、相對密閉的地區。由於遭到漢代上林苑、昆明池的破壞,範圍和總體布局不很明晰。
但是,漢昆明池以北的鬥門鎮、花園村、上泉村、下泉村、普度村、洛水村、白家莊等地西周遺跡很豐富,總麵積約 5000平方米,可能是鎬京的中心區域。
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在北臨灃河的高陽原較低的階地上曾發現10處西周夯土建築。在洛水村西和普度村北還發現有製陶作坊遺址和大型夯土基址,鬥門鎮則發現西周窖穴、灰坑和大批窖藏青銅器。
另外,在花園村北至普度村東高地上,在約 5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有數百座西周墓葬和車馬坑,並發現了長甶盉、禽鼎、方鼎、簋、伯薑鼎等。
豐鎬兩京的近30處夯土建築基址連成群體。這些建築均有較深的夯土基槽。夯土台基、屋頂施瓦,牆麵塗白灰,有完善的排水設施。
客省莊基址都是從西周中期開始使用,至西周晚期夷、厲之際遭到毀棄。四號夯土基址平麵呈T字形,坐北朝南,東西長 61.5米,南北最寬處35.5米,是我國西周中期最大的高台式夯土基址。
花樓子村與洛水村之間一號建築基址東西長45米,南北寬25米,也是一座麵南坐北的高台建築。
這些建築基址中發現大量瓦、白灰麵牆皮、紅燒土塊和殘破的陶器。而在建築群體的周圍發現有西周時期道路、小麵積池沼、用陶管鋪設的排水設施,周圍有大量周瓦殘片。
小型房屋均是地穴或半地穴式,平麵呈長方形、方形、圓形或橢圓形,麵積一般10平方米左右,有一條坡形或階梯狀的通道將住室分成兩半,屋內有灶坑,早期的居住麵比較平整且經火焙燒。
房屋附近常有窖穴、灰坑、水井等。窖穴為圓形袋狀,底較平,灰坑多橢圓形,底不平。那時有很多的窖穴和灰坑也會被當做房屋使用。水井有圓形和長方形兩類,井壁有對稱的腳窩,深 9米以上。
遺址中發現陶窯20餘座,分為橫式窯和豎式窯兩類,窯室都呈圓拱形。比如洛水村的陶窯為豎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下麵,窯箅上有數個圓孔形的火道。客省莊的陶窯為橫式窯,火膛位於窯室的前方,是一個筒狀的甬道,窯室周壁有環形的火道和一條分火道。
豐鎬遺址的千餘座西周墓葬分為3類:
第一類為帶墓道的大墓,包括帶一條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和帶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如在張家坡的 3座大、中型墓,其中一座墓葬是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墓中的銅器有井叔銘文,可能是井叔的墓葬,位於其兩側的是井叔妻室的墓。
這類大墓的周圍多有數座車馬坑、馬坑陪葬,墓葬的主人應為京城範圍之內的公卿或侯伯,張家坡墓地中幾代井叔的墓葬都屬此類。
第二類為土坑豎穴墓,數量最多。早期墓坑狹長,有腰坑,晚期墓坑寬短,很少見到腰坑。中型墓有青銅禮器、兵器、工具、車馬器、玉石裝飾品和漆器,少數墓中有殉人。
第三類為偏洞洞室墓,有土坑豎穴墓道,在一側挖出偏洞墓室。這種墓數量比較少,其形製反映出西周文化與甘青地區青銅文化的密切關係。
西周多為仰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一般放在頭前兩層台上。早期大、中型墓中有殉人。
發現的墓葬及附葬的車馬坑、馬坑和牛坑約400座。其中除少數出自普度村外,餘均在張家坡及客省莊。墓葬多為長方形土坑豎穴,流行單人仰身直肢葬,也有少數為俯身直肢葬,頭向不固定。隨葬品多放在頭前、棺內或棺槨之間,兵器放身旁,祭食放在頭前二層台上或容器內。早期墓有殉人,一般一人,多則3人。
車馬坑有方形、扇形、長方形3種。前兩種都埋一車兩馬,長方形豎穴中埋兩車4馬、兩車6馬或3車8馬。車廂下常有殉人;馬坑多長方形豎穴,內埋馬兩匹;牛坑為圓形或長方形,內埋牛一頭。
張家坡西周墓地發現有幾座墓葬聚葬的現象,或墓葬並列,或頭頭相對,或頭足相對,或成方折形排列。這些墓葬規模相近,隨葬器物組合相仿,墓主可能是同一家族的成員。
張家坡車馬坑形狀有方形、扇形、長方形 3種,一般是一車二馬,有的四車八馬,大都有一名殉葬輿夫。
豐鎬遺址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陶器、銅器和骨、角、蚌製品以及原始的瓷器和裝飾品。
其中斧、锛、鑿、錘、鏟、鐮、刀等生產工具,多為石製或蚌製,銅鏟僅發現一件;而生活用具多為陶製,有鬶、甗、鼎、甑、簋、豆、盂、罐等,發現的瓦板表麵或背麵有瓦釘或瓦環。
銅禮器一般在窖藏和墓葬,如陝西省長安普度村西周墓的長甶盉。鼓腹,束頸,口微外侈,分襠柱足,管狀流,長舌獸首鋬。蓋鈕作半環狀,蓋與器鋬有鏈條相接。器頸和蓋沿均飾以雲雷紋填底的竊曲紋,腹部飾雙線V形紋,流飾三角雷紋。蓋內還鑄有銘文56字。
張家坡村東有銅器53 件,有銘文的32件;馬王村發現銅器25件,有銘文的10件。
在新旺村附近,也發現銅器窖藏,共有 200餘件,其中有銘文的50餘件。其中一尊銅鼎重80餘千克,應為王室或大貴族使用的重器。一件盂上刻有銘文49字,記載周王內宮後妃遴選宮人宮婢之事。
另外,馬王村還發現了許國國君嫁女的媵器。灃東下泉村的多友鼎,銘文長達 277字,記載西周厲、宣之際周人與狁人之間的戰爭。
這些銅器大都發現在居住遺址或其附近,同一個窖內出土的銅器有的非一家所作,少數年代較早,大都是西周中晚期的器物,大概是由於西周末年犬戎之亂時埋入地下的,對於探索豐鎬兩京的布局和西周曆史的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材料。
在新旺村西南發現的西周晚期製骨作坊遺址,是一處主要製造骨笄、骨鏃一類器物的專業作坊,規模不小。
另外,新旺村還發現 兩片刻字卜骨,所刻的字或是易卦中的卦象,或是已經失傳的文字。
[旁注]
伯薑鼎 伯薑是舜臣子伯夷的別稱。伯夷姓薑,能明禮儀以佐堯舜,因用以代稱名門望族。伯薑鼎通高0.23米,口徑0.19米,重3.2千克。窄沿方唇,口沿上一對立耳,下腹向外傾垂,底微圈,下有三條上粗下細的柱足。頸部飾弦紋一道。內壁鑄銘文64字。
公卿 是三公九卿的簡稱,三公是我國古代最尊貴的3個官職的合稱,指司馬、司徒、司空,或太傅、太師、太保,漢朝時丞相、禦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卿也是高級官員,九卿並不一定是9個人,隻是說明官職完備。
侯伯 即指古代侯爵和伯爵。從我國周代開始,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都是世襲罔替,封地也都稱國,在封國內行使統治權。各諸侯國內,置卿、大夫、士等爵位。
犬戎 我國古代的一個民族,即獫狁,也稱西戎,活動於今陝西、甘肅一帶,在甘肅靜寧縣威戎立都。西周中期以來,隨著周王朝實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僅能守成,而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
周文王 (約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即殷商西伯,又稱周侯,姬姓,名昌,黃帝的後裔。傳在羑裏,即今河南境內根據伏羲氏的研究成果繼續演繹易經八卦。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裏,後得釋歸。天下諸侯多歸從,其子武王姬發有天下後,追尊他為文王。
武王 (約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3年),即周武王。姓姬,名發,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誌,繼續任薑尚為國相,以兄弟周公旦為助手,積極籌劃滅商的事宜。於公元前11世紀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後諡號“武”,史稱周武王。
[閱讀鏈接]
早在1933年、1943年,先後兩次沿灃河進行過考古調查。從30年代開始至50年代初期,重點調查了灃河流域水係、地貌及西周遺址分布情況,大體確定了豐鎬兩京的方位。
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門設立豐鎬考古工作隊,長期開展西周豐、鎬兩京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考古工作進入第二階段。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主要是對豐鎬遺址的全麵普探、重點發掘階段。
“天子”代表的東周王城
東周王城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東周王城遺址是我國城市文明的重大發現,展現了周代政治、經濟、文化和整個曆史發展過程。
“天子駕六”保存之完好、規模之宏大,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殘留有墨書“天子”字跡的石圭以及刻有“王作寶彝”銘文的青銅器等都備受矚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都於東周王城。由平王至景王及後來的赧王,先後有25位周王在此執政達500餘年之久。在近3個世紀裏,這裏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
《管子·乘馬篇》說: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上,必於廣川之中,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兒溝防省……
鄭樵《通誌》又說:
建邦設郡,皆憑險阻。山川者,天之險也;城池者,人之阻也;城池必以山川為固……
從東周王城周圍的地理環境分析,其選址恰好符合上述要求,足見設計建造者之用心。周的王都背靠邙山、黃河,麵對伊闕,並且扼嵩嶽、三塗之險;西依崤函,出潼關可達關中沃野;東麵是虎牢,至滎陽後毗連著黃淮平原;四塞險固,中有伊、洛、廛、澗四水。
傅毅在《洛都賦》中讚美它:
披昆侖之洪流,據伊洛之雙川;挾成阜之嚴阻,扶二崤之崇山。
《洛都賦》真實地描繪了洛邑山川地理的雄險。
東周王城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平麵大體呈正方形。西北角在今東幹溝村北,東北角在今洛陽火車站東,西南角在今興隆寨村西北,東南城角被洛河衝毀。
五女塚村附近地勢較高,城牆遺跡保存較好,地麵上仍能看到殘存的東周王城城牆。整個王城周長約15千米,
東周王城核心建築物宮殿群落位於城內的西南角上,而不是中心部位。大致範圍在洛陽市澗東路以西、凱旋路以南的城內,甚至包括城外的部分區域。這個範圍內,先後有多處大型建築群基址被發現。
在東周王城遺址西北部有東周時期燒製陶器的場所,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在城址西南部有東周的夯土基址,推測可能與當時的宮殿建築有關。
同時,在城外還發現了大型的禮製或者館驛性質的建築遺跡。在西南角建築群基址東側共有糧窖80餘座,是王城遺址裏的倉窖區。
城內西北隅是規模很大的手工業作坊區,有製陶的窯場,還有製骨、製玉、製石器的作坊,之外也發現了製造銅器的陶範,意味著製銅作坊的存在。
在王城遺址西南隅南牆外,發現戰國晚期高規格大型建築基址一處。
東周王陵應分為王城陵區、金村陵區、周山陵區三個陵區。在小屯村東北有5座大型戰國墓葬,其中一號墓中的一件石圭上殘留有墨書“天子”字跡。
另外,這裏還有豎穴土坑墓7座,存兩件意義非同尋常的青銅器,一件為鬶,一件為鼎,兩件器物都有“王作寶尊彝”的銘文。
東周王陵有18座車馬坑,在該車馬坑內共清理出馬車26輛、馬70匹,其中一輛馬車前麵,對稱擺放著6匹馬的骨骸,天子駕六是我國古代的禮製的一種行為,指皇帝級別的六匹馬拉的兩輛馬車,印證了古文獻當中“天子駕六”的記述。
雖然經過了近3000年曆史,車轅、車身構件以及馬的骨骼清晰可見,“天子駕六”堪為“東周瑰寶,舉世無雙”。
東周王城遺址中有大量的珍貴器物,其中有的器物製作極為精美,如錯金銀的鼎、敦、壺等銅禮器,透雕龍虎大玉璧,錯金銀狩獵紋銅鏡,以及銅和銀的人物像等,均為十分難得的藝術珍品。
[旁注]
《管子》 我國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傳說是春秋時期政治家管仲的著作。現在版本的《管子》是在西漢時由劉向編定的,原有86篇,現隻有76篇。
傅毅 東漢時期辭賦家。字武仲。扶風茂陵,即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因為明帝求賢無誠意,士多隱居,而作《七激》以諷諫。章帝時,廣召文學之士,任他為蘭台令史,拜郎中,與班固、賈逵共典校書。後被聘為軍司馬。
館驛 就是驛站上設的旅舍。驛站是古代供傳遞宮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信息的國家之一,郵驛曆史長達3000多年。
彝 我國古代大型盛酒器,並作為禮器以其顯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稱,後用來泛指古代宗廟常用的祭器,為酒器中所謂的“廟堂之器”。與鼎合稱“鼎彝”,也用來泛指青銅禮器。
錯金銀 “錯”,就是把金銀塗畫於青銅器上的意思。該工藝最早始見於我國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在青銅器的各種器皿,車馬器具及兵器等實用器物上的裝飾圖案。
鄭樵 (1104年~1162年),宋代史學家、目錄學家。字漁仲,南宋興化軍莆田,即今福建莆田人,世稱夾漈先生。鄭樵的著述達80餘種,《通誌》為鄭樵的代表作。
[閱讀鏈接]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為尋找東周王城的蹤跡,根據文獻記載,在今洛陽市王城公園一帶、澗河兩岸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並在澗河東岸的小屯村發現了漢河南縣城遺址,這拉開了東周王城大規模考古發現的序幕。
由於漢河南縣城與東周王城之間存在著沿襲關係,於是考古工作者就以漢河南縣城城址為基點,很快在其外圍找到了沉睡地下2000多年的東周王城遺址,進而摸清了東周王城的具體位置、布局和範圍。
此後,考古工作中又多次在此區域有重要發現,特別是後來在王城東部發現了大型車馬坑和大型墓葬,揭開了東周王城陵區之謎,為了解東周王城的全貌提供了新的珍貴資料。
春秋都邑的河北代王城
代王城遺址位於河北省蔚縣城東偏南的代王城鎮政府所在地周圍,為春秋至漢時期的遺址。城郭築於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56年的周朝,現有城牆遺址。
代王城城址平麵呈橢圓形,這種平麵形狀在漢代城址中極為少見,為漢代城市重要的實物。同時因其地處北方,因而對於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文化交流也極為重要。
河北蔚縣海拔高度900多米,古城址以南為東西橫亙的恒山餘脈,古稱“飛孤關隘”,地勢險要,成為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
代國是商王湯所封,代王城於春秋時為代國都城,秦、漢時期為代郡。春秋末,趙襄子北伐夏屋誘代王,命令一個廚人拿著銅鬥擊殺了代王及其隨從,趙襄子從而一舉平定了代地。
代國是最北方的諸侯國,甚至比燕國還要靠北。代國北至大漠,南至雁門關,西至黃河,東與燕國接壤,境內有恒山、五台山之險,大約五百裏,與匈奴非常接近,所謂“天下用武之地”是也。
代國一向是“胡漢雜居”,人都剽悍尚武,盛產優秀的士兵,也不缺乏馬匹,但是因為地處塞外,自然環境惡劣。
明代蔚縣人尹耕在《代國考》中,描述了古代王城的概貌:
山北之代,始之商湯,曆代國之故,齊桓之所服,趙手冀斬並,成安陽所封,公子嘉所奔;趙歇陳餘之所。夏說之所守,劉喜之所棄,陳餘所監,皆是,所謂蔚之廢城也。
代王城遺址北為淺山丘陵區,壺流河由西南向東北繞城流過,古代城就建在壺流河盆地之中,城內有金波泉、密河二水,均向北流出城外,彙入壺流河,城西部為鹽堿灘地,東部城牆內外均為耕地。
代王城、馬家寨、北門子、城牆碾四村則坐落在古城遺址之上。
古代王城址周長9265米。城垣高3至12米,城牆均為黃土夯築,夯層清晰,夯窩密集,個別牆段夯層中砌放有河卵石。
在南牆有馬麵角台11個,馬麵角台寬窄不等,一般向外凸出兩米左右,牆體內外還遺存有成排的半圓孔。
個別孔內還存有腐朽槽木,為築城時加固牆體結構、增強拉力、防止牆體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跡。
城牆夯土層中砌放河卵石,牆體版築法均有漢代的明顯特點,城牆外壁增加向外凸出馬麵的建築形式也始於漢代。由此可以推斷,古代王城始建於商周時期,重建或興建應在漢代。正如《蔚州誌》記載:“板亡自立者,漢築城。”
代城九門均有涵義深刻的名稱,其位置及名稱分別是,正南榮陽門,東南興隆門,正東寶源門,東北迎海門,正北富農門、文勝門,西北興圃門,正西鍾秀門,西南崇德門。
尹耕在《兩鎮三關誌》中寫道:
蔚廢代城,俗呼代王城,圍二十五裏,九門遺址尚存。
現在9門僅存缺口,頹廢的城垣仍高高隆起,9門遺址依稀可辨,而且其名稱沿用至今。在古城城圈內,現在散居著的19個自然村,許多村名都與城池遺址有關,如“南門子”、“北門子”,還有“城牆碾”、“水門頭”等,從這些古老的村名,均可想象當年9門9關的壯觀。
另外,雖然曆史的繁榮早已逝去,但古代國遺跡猶存。諸如:“杜家城門”、“南箭”、“治沙地”、“太子梁”、“八圪墶”等。
在城內東南部高高隆起的緩坡台地上為宮殿區,麵積宏大,城址中部有一漢代大型夯土台基,呈正方形,邊長25米,高1米,應為大型建築基址,傳說為代王宮殿遺址。
台地西南側為斷崖,有兩米多厚的文化堆積,遺物十分豐富,殘陶片堆積如山,以建築材料的筒、板瓦最多,生活日用陶器也有一定數量。瓦當有雲紋、瑞獸紋、勾連紋、同心弦紋等。
遺物中有罐、盆、甕、缽、豆、鬲、炭爐等多種器形,個別器物上還帶有文字戳記,是為當今研究古代國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從大量遺跡、遺物推定,古城在西漢時為繁榮鼎盛時期,東漢之後日趨衰落,到北周時期完全廢棄。
在城外分布著眾多的漢代封土墓,現存封土堆63座,均是當時王室貴族墓葬。
古代城作為代國都邑,郡縣治所,為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
[旁注]
雁門關 長城上的重要關隘。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曆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
馬麵角台 在我國冷兵器的古代,為了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許多城市設有二道以上的城門,形成“甕城”,城牆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從側麵攻擊來襲敵人,這種墩台平麵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麵而得名。俗稱為“馬麵”。
瑞獸 我國原始人群體的親屬、祖先、保護神的一種圖騰崇拜,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們從遠古時代一直沿存至今。我國古代有四大瑞獸,分別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另外還有麒麟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瑞獸。
雲紋 我國豐富多彩的裝飾紋樣中典型的一種,被廣泛裝飾在我國古代的建築、雕刻、服飾、器具及各種工藝品上,雲紋形態多樣,有十分抽象規則的幾何圖形,也有生動形象的自然圖形。古代人們長期的采集和耕作實踐,對雲和雨決定收成的影響產生期盼和敬畏。使雲在人們心中得到升華和抽象,對之產生崇拜和敬畏之情。
[閱讀鏈接]
代王城鎮對保護管理工作十分重視,2005年成立了文化名鎮保護管理機構,並將文化名鎮今後的發展,保護管理等工作納入到領導班子的議事日程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實際情況,製定了古鎮的保護管理實施條例,並聘請河北農大城鄉建設學院已經出台了《代王城曆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將文物保護納入到城市發展規劃中去。
春秋時期齊地的薛城
薛城遺址是我國西周、春秋時期薛國都城遺址,位於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與官橋鎮之間。
據《左傳》記載:
薛祖奚仲為夏車正,始居薛。以後仲虺為湯左相,亦居薛。
夏、商時期的薛都是否在此尚不能肯定。戰國初期,齊國滅掉薛國。公元前298年,齊湣王封靖郭君田嬰於薛。田嬰死後,其子孟嚐君田文嗣立。
薛國故城位於薛城區以北,滕州市之南。故城分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麵呈不規則形,尤其是北麵更嚴重,總長10千米。大部分城牆在地麵上留有殘跡。
薛國故城有城牆的夯層。已探出大城門6座,南麵牆3座,由東到西分別為古午門,大城門,水門,其他三麵各一座。形成於戰國時期。
內城在大城的東南隅,平麵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牆與南牆較直和外城城牆合一,西牆和北牆已湮沒地下。內城在南、西、北三麵各探出一座城門,門道寬8 米左右。內城似即西周、春秋的薛城,並一直延續到漢代。
內城北半部和北牆外,有大麵積遺址,文化堆積厚兩三米,時代包括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商、西周、東周和漢。
外城中部皇殿崗村東一帶,有大規模的戰國至漢代的冶鐵遺址,堆厚約一米的地麵上暴露出大量的鐵礦石、鐵渣、已完全氧化的鏽鐵塊、鑄範和鐵器殘片。可辨認的器形有斧、鏟、犁、鋤等諸多的農具。
鑄範上有字的非常多,分陰文和陽文兩種類型,但都是三個字,一種是“山陽二”,一種寫著“巨野二”。
皇殿崗村西南有戰國、漢代的建築遺跡,出土“千秋萬歲”卷雲瓦當和銅兵器。
外城內北部的陳莊、渠莊一帶附近,也發現有小型的冶鐵和製陶遺址。
大城內皇殿崗遺址東的尤樓村東南,即原內城的北門附近,有史籍上多次記載的薛國太廟宗廟,即薛縣內奚仲廟一座,現在依然遺存著北大殿台基,和殘存的東西兩座膳房等。
內城東部及東牆內外有大麵積西周早期至東周墓地。東門外300米東有前掌大遺址,是商周時期的薛國貴族墓地群,主要集中在村後的河崖頭和村前的崗子地。
古城內東北隅的狄莊村北有 兩座土塚,傳為孟嚐君父子墓。墓用自然石堆砌成石槨,據《水經注》記載,孟嚐君墓為鐵鑄棺槨,兩晉之前就早已被盜一空。這一帶曾出土有“薛子仲安”、“走馬薛仲寺”銘文的銅器。
在一座春秋晚期的九鼎墓中,一槨兩棺,槨室北側殉葬一中年女性,腰坑殉葬一老年男性,槨蓋上殉狗一條,隨葬品有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和陶器、海貝等。銅禮器有列鼎、鬲、簋、簠、壺、盤、匜等。
古城北門外偏東的京滬鐵路旁有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的門客毛遂墓地。
西周時期,薛城區境內出現奚、常兩個城邑。奚邑在今區境北部的奚村一帶,常邑在今南常、沙溝一帶,二邑隸屬於薛國。
[旁注]
孟嚐君田文 戰國時齊國貴族,因封於薛地,又稱薛公,號孟嚐君。門下有食客數千。秦昭王時曾入為秦相,不久逃歸,後為齊湣王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公元前294年因貴族田甲叛亂事,為湣王所疑,謝病歸薛,不久出奔至魏,任相國,聯合秦、趙與燕共伐破齊。
平原君趙勝 戰國時趙國宗室大臣,趙惠文王之弟,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他任趙國宰相時,禮賢下士,門下賓客至數千人。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秦軍圍困邯鄲,趙勝盡散家財,發動士兵,堅守城池,長達3三年之久。他又多次向魏國、楚國求援,解了邯鄲之圍。
毛遂 戰國時期薛國人,年輕時遊趙國,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在平原君處3年未得展露鋒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簠 我國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基本形製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閱讀鏈接]
對於薛國故城冶鐵遺址處的皇殿崗高台,曆代名人墨客過薛憑吊孟嚐君的詩文中,對該處宮殿高台及其周為城池的殘垣多有描述與感傷。
曾經身為北宋宋仁宗時代“鐵官”的陳洎,專門來考察在秦漢時期專門設置鐵官的薛郡薛縣,感傷之餘,乃作《過田文墓》一詩,以示吊古傷今。
詩中寫道:
當年聞奏雍門琴,話著池台淚滿襟。
何況今朝陵穀畔,池台無計可追尋。
最久的曲阜魯國故城
曲阜魯國故城是周代魯國都城遺址。在山東省曲阜市。周成王封周公旦的長子伯禽於魯,並建都於曲阜,至公元前249魯亡於楚,曆時900餘年,先後傳25世34君,是周王朝各諸侯國中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之一。
魯國曆經魯公伯禽、考公酋、煬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厲公擢、獻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中很強盛的番國,震懾並管理東方,充分發揮了宗邦的作用。此時的魯國國力之強,使得國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從”。
魯國成為典型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世人稱“周禮盡在魯矣”。各國諸侯了解周禮也往往到魯國學習,魯國是有名的禮儀之邦。
曲阜魚國故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平麵呈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城的四周圍有城壕;東、西、北三麵各辟城門3座,南麵辟有城門2座,門道寬7至15米。
而南麵兩座門的外側有夾門的墩台,應該就是《左傳》記載的雉門及其兩觀。
內城在外城的西南角,平麵近方形,東、西、北三麵殘存地下的城垣寬10米左右。內城的中心有一片高地,是春秋至西漢的魯王宮殿區和太廟的所在地,宋代在高地建立的周公廟,保存至今。高地的四周分布著衙署、商業區和住宅區。
城內已探出東西和南北的通路各 5條,皆與城門和重要遺址相通。宮城南有寬約15米的道路通向南牆東門,直指城南的夯築台基。宮城、南東門、“舞雲台”成直線排列。道路北段兩側各有 3處大致對稱的建築基址,形成魯城內一條由最重要建築物構成的中軸線。
這和《周禮·考工記·匠人》所記的國都規劃相類,而與其他東周都城不同,可能反映了西周都城的設計思想。
西周前期的遺址多分布在大城西北部,西周晚期擴大到東北部。東周遺存則遍布全城。故城的北部和西部是冶銅、冶鐵、製骨、燒陶等手工業作坊遺址,排列十分密集。
大城西部分布 6處西周和東周的墓地,有墓葬 200餘座,墓葬可分甲、乙兩組,甲組墓幾乎都是小型陶器墓,乙組墓有小型陶器墓,也有大中型銅器墓。
曲阜故城墓葬中的大型東周墓的墓室麵積達一兩百平方米。西周、春秋墓的銅器組合和器形與中原地區一致。可能乙組墓是周人墓,甲組墓是土著墓。這兩組墓葬和遺址出土的陶器表明魯文化是融合了周文化和山東商代文化等形成的。
墓區內存有許多的青銅、陶、骨、蚌等器物,以陶器為主。器形主要有鬲、甑、盆、豆、罐、甕、缽、盂、盤、鼎、釜、洗、折腹盤等。春秋時期出現盤、蓋豆、鼎、釜;戰國時期出現洗和折腹盤。
西周、春秋陶器普遍飾繩紋,流行凹弦紋,春秋時出現暗紋。戰國時期,繩紋逐漸衰退,暗紋、瓦紋流行。此外發現少量西周的筒瓦、板瓦和大量東周、漢代瓦。漢代瓦當多為卷雲紋圖瓦當。
曲阜魯國故城遺址的兩座戰國時代的大型墓葬中,各發現了一件“癢癢撓”。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已經有“癢癢撓”了。
這兩件“癢癢撓”都用象牙雕刻而成,前部雕成人手形狀,拇指豎直,其餘四指並攏彎曲。四指指甲平齊,正好用來撓癢,其柄尾端還雕成獸頭狀。
這兩件“癢癢撓”雕刻得如此精細,既實用又美觀,說明“癢癢撓”絕不會是戰國時代才發明的。
曲阜故城遺址中的這些隨葬品帶有商文化和周文化的共同特征,這也證明了周代魯文化是綜合了商文化和周文化等因素而形成的。
[旁注]
周公旦 姓姬,名旦,氏號為周,爵位為公。因封地在周,稱為周公,因諡號為文,又稱為周文公。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排行第四,亦稱叔旦,史稱周公旦。為我國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我國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說。比較出名的是易經中提到的周公解夢。
《左傳》 原名為《左氏春秋》,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春秋 我國曆史階段之一。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03年,我國儒家文化的創始人孔子曾經編了一部記載當時魯國曆史的史書名叫《春秋》,所以後人就將這一曆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太廟 是我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最早隻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後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準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
洗 我國古代實用物。洗,可作盆使用,亦可作釜使用,夜晚用作打更。洗的口沿外展,平底。腹部對飾兩個鋪首銜環,環子作提手使用。
[閱讀鏈接]
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多次進行調查。1956年以後成立曲阜縣文物管理委員會。1958年山東省文物幹部訓練班對遺址進行鑽探和試掘。
1977年至1978年,山東省博物館作了詳細勘察和發掘,揭示了故城的概貌。同時,山東省文物管委會就劃出重點保護範圍和一般保護範圍,建立了科學記錄檔案和群眾性的保護組織。
膠東王齊下都的即墨故城
即墨故城又稱朱毛城或康王城,位於山東省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一帶,因古墨水河而得名。古即墨城始建於春秋後期,戰國時代發展成為齊國東部即今膠東半島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即墨是當時齊國僅次於臨淄的一大重鎮。《史記》中蘇秦曾稱讚說:“齊有琅琊、即墨之饒。”可見當時即墨故城雄偉壯觀,富庶繁榮。
據《左傳·襄公六年》載:“十一月,齊侯滅萊”,乃建此城於原萊國之中,北依群山,南控芥莒。田齊時候建造城邑,封重臣為即墨大夫。
齊滑王時,燕國大將樂毅破齊70餘城,隻有莒和即墨久攻不下,齊將田單離開安平,固守即墨,大擺火牛陣在即墨大破燕軍,收複了所有齊國的失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田單破燕”事件。
秦滅六國後,以即墨城為郡治設膠東郡。楚漢戰爭中,項羽分齊地為三,遷齊王田市為膠東王,以古即墨城為都,設膠東國。韓信破齊,齊將田既逃離膠東,曹參於此地殺之。漢設即墨縣,又繼續成為王國都城。
西漢前期三封膠東王,康王劉寄及其子孫傳國直至西漢之末。後曆東漢、魏晉、十六國,直到556年,即墨廢縣,該城逐漸傾圮。
596年,隋重設即墨縣,移縣城於舊不其縣境,即今之即墨市區。
現存即墨故城遺址可能是西漢膠東王城,地麵有城牆遺存,即墨故城分內城和外城,全為夯土版築。
內城有金鑾殿、點將台、東西倉、貯貨灣、養魚池、梳妝樓等遺跡。當時的運糧河即今小沽河,通過東南城門洞 ,可直接駛入貯貨灣內,至今城牆缺口尚存。
即墨故城地下一帶常發現銅器、鐵器等,20世紀早期曾拉出一窟20大車古錢幣。
故城牆一帶一次發現的“燕明字刀幣”達28千克,另有弩機、銅鈁、劍、戈、刀、幣、鐵錢範等。
即墨故城素有“朱毛城,臨淄土”之稱。傳說當年建城牆所有的磚瓦,都是人工從臨淄遞過來的。當地“二貞廟”、“洗心河”等類似孟薑女的傳說,反映了當時百姓不堪於苦役的心理。
即墨故城是曆史上不少朝代王、候的陪都和封地,是膠東名城,在1000多年的時間裏。前後共有八王、六侯、一相治此。這些王公貴族的墓群大多都建在距即墨故城10千米左右遠的六曲山脈上,形成了一個規模宏大、蔚偉壯觀的古墓群——六曲山古墓群。
六曲山古墓群東起龍虎山,西至窟窿山,分別在古峴、雲山、麻蘭鎮的10多個村的30餘個山頭上,共有360餘座,絕大部分為漢代墓,其中大型墓20餘座,中型墓60餘座,其餘為小型墓。
其中最大的是西漢景帝之子康王劉寄的康王墳。康王墳墳頭之大,大於山丘,坐落山頂,下部有排水洞,均用石頭砌成,其遺墟尚存,整個康王墳占地約二三十畝,整體呈上窄下寬的“凸”字形,墳高40餘米。
墳頭坐落山頂,土質堅硬結實,與自然山頭有很大不同,一座康王墳竟大於山丘,足見墳墓之大,地下寶物之豐厚。民間一直有“打開康王墳,山東不受貧”之說。
在康王墳山坡前,修有康陵寺,距今2000多年。1775年清乾隆下令重修,佛殿門前有壯觀的大匾,宏偉的大山門,有和尚撞鍾的鍾樓,有燒香火的香壇。
康陵寺分東西二廂,東廂住和尚,西廂住尼姑,分前後二殿,前殿三間,塑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剛像,惟妙惟肖。
後殿五間,塑有西天活佛,十八羅漢,形象逼真。此廟興盛於世,聞名百裏,前來降香祈福者眾。
[旁注]
蘇秦 字季子, 戰國時期周王室直屬洛陽人,出身農家,素有大誌,曾隨鬼穀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多年。蘇秦最為輝煌的時候是勸說六國國君聯合,堪稱辭令之精彩者。於是身佩六國相印,進軍秦國。後世敬仰其成就,以“蘇秦背劍”來命名武術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更取其縱橫捭闔之意。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先秦諸侯國中,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級。大夫世襲,有封地。後世遂以“大夫”為一般任官職之稱。
孟薑女 我國古代愛情傳說故事中的人物。傳說其丈夫為秦始皇修長城多年不歸,孟薑女千裏送寒衣,得知丈夫死詢痛哭不已,竟然哭倒了長城八百裏,後不甘秦始皇的淩辱投海自盡。孟薑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
十八羅漢 指佛教傳說中18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羅漢主要流行於唐代,至唐末,開始出現十八羅漢,到宋代時,則盛行十八羅漢了。
韓信 (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西漢開國功臣,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為漢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戰功,但後來遭到漢高祖劉邦的疑忌,最後以謀反罪處死。韓信是我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為:“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閱讀鏈接]
劉寄諡號康王,是即墨故城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曾“私作兵車鏃矢,戰守備”,謀圖配合淮南王叛反,未果,後因此事情傷而死。康王臨死之際,在一處山腳下安好墓穴,因為生前他兒子老喜歡照他的話反著做,所以康王反著自己的意思說,我死後葬在山頂上。
不料,劉寄之子為了盡孝心,照康王說的話做了,將他葬於山頂之上。但山頂上很顯眼,為了防止後人盜墓,又在其旁築了很多的大墓,以此混淆真假,當時曾有民諺說:“康王墳、康王墳,離離落落到京門”。
古代著名都會的晉陽古城
晉陽古城遺址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附近,始建於約公元前497年的春秋中晚期,曾為戰國時期趙國都城,曆經秦漢、三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時期,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大都會。
晉陽古城戰國時為趙國的都城。晉陽之名始見於《左傳·定公十三年》:“秋,晉趙鞅入於晉陽以判。”晉陽城從創建之初就已具備“南製諸卿,北伐諸戎“的條件和功能。
晉陽還是北齊時的陪都、北漢的都城、唐代的北京。城址有西城、東城、中城、太原府、晉陽宮城、大明宮城、倉城、羅城等。
三家分晉、西漢戍邊、東魏霸府、北齊別都、盛唐肇基、五代戰亂,曆史上一係列重大事件都和晉陽古城有著密切的關係。
我國春秋末期,晉國的權臣內訌,大夫智伯率領大夫韓康子虔和魏恒子斯圍攻趙襄子的封地於晉陽城下,但是始終沒有攻下來,於是他們引來晉陽城西南的那條晉水淹了晉陽城。
後來,趙襄子反過來聯合韓康子、魏恒子滅掉了智伯,瓜分了晉國的土地,這就是“三家分晉”。分別建立趙國、魏國、韓國,與齊、秦、燕、楚並稱戰國七雄,至此,我國從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979年,宋朝滅北漢後,宋太宗認為晉陽有王氣,因為五代十國大都在山西發跡,晉陽是山西都城,所以先放火燒城,據說燒了3年,然後掘河灌城,晉陽徹底被毀,一把火焚燒了晉陽,繼而引汾水灌入,晉陽古城被夷為平地。
晉陽古城遺址內以自然耕地為主,西高東低。晉陽古城營村附近的30餘件石刻造像,造型別致;羅城村附近的羅城遺址相傳為北漢所建;晉源鎮西北古城牆內有大量唐代遺物;南城角村和古城營村一帶的古城址相傳為大明城,在該地發現建築基礎、磚瓦、琉璃構件和石刻造像。
現存“南城角”村為L形,依古城西南角之勢建成。遺存城南牆東西殘長626米,西牆長約2700米,根據夯土的質地、色澤和夯法,認為是東周時期的城牆遺址。
晉陽古城在東魏、北齊以及隋唐時期是它的輝煌時代,盛唐時曾為三京之一。
東魏大丞相高歡定晉陽為“霸府”,修建了晉陽宮。到北齊晉陽更是作為別都,竭力營建不已,把春秋末期董安於所築的“周四裏,高四丈”的晉陽城改建成宮城。到北齊後主高緯已建成,史載“七殿,兩宮,十二院”的大明宮城,壯麗超過鄴城。
大明宮南殿台遺址的南殿台和北殿台地下還有磚砌的地道連通。
西城也叫府城,城牆北段為西晉末年並州刺史劉琨為抵抗匈奴所築,史稱“高四丈,周二十七裏”。內城城牆在現古城營村內,它所處的位置應該是大名城東西走向的城牆,也就是說是春秋末期董安於築的晉陽城南城牆。
遺址分為古城遺址和寺觀墓葬遺址兩部分。以晉陽古城遺址為中心,周圍依山勢分布眾多的寺觀建築,同時在西山腳下緩坡地帶,廣泛分布著墓葬遺址,總麵積達200平方千米。
在古城址的西部地區還發現有天龍山石窟、蒙山大佛、童子寺等六朝、隋唐時期的石窟遺存。在古城營村內還保存有創建於隋唐、明代重修的惠明寺塔和金代創建、明清重修的九龍廟等建築。
晉陽古城在曆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和豐富的地下埋藏,賦予了它重大考古研究價值。
[旁注]
五代時期 又稱“五代十國”從907年至960年,是我國唐朝滅亡後到北宋建立統一全國前的曆史時期。五代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5個朝代。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
西漢戍邊 西漢時期,政府總結了西征失敗的教訓,開始“置校尉,屯田渠犁”,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條件。公元前60年統一西域後,西漢在西域的屯田又進一步擴大,屯田士卒亦兵亦農,亦耕亦戰,不僅為軍隊提供了糧草,而且發展了生產,促進了邊疆地區的社會進步。
琉璃 亦稱脫蠟琉璃。采用古代青銅脫蠟鑄造技術純手工加工製成,經過10多道手工工藝的精修細磨,在高溫1000℃以上的火爐上將水晶琉璃母石熔化後而自然凝聚成高貴華麗、天工自拙的琉璃。其色彩流雲漓彩、美倫美煥;品質晶瑩剔透、光彩奪目。
董安於 又稱董閼於,春秋末期晉國人,是晉卿趙鞅的心腹家臣。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人後文韜武略,忠義仁愛。董安於審時度勢,在背靠龍山、麵臨晉水的汾河西畔築建了晉陽城。
石窟 古時一種臨崖開鑿的側洞,內有壁畫、佛像及佛教故事石刻等藝術作品。石窟藝術是佛教藝術,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它所創造的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都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而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