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創始人本·伊利諾斯在青年的時候,就有著一段迷失自我的時期,他總是對那些成大事者非常羨慕,想著自己哪天也能成為其行列中的一員。“但我現在沒有自己的房子,隻有一輛破車,我還能幹什麼?怎麼幹?”他經常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本“伊利諾斯開始消沉起來,他在旅店抑鬱地讓時間流失。終於有一天,本·伊利諾斯清醒了,他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因為,有一次他非常幸運地碰到了美國汽車工業巨頭福特,福特對他的才能十分欣賞,他要幫助本“伊利諾斯實現自己的夢想。
經過八年的努力與福特的支持,本·伊利諾斯終於如願以償地創辦了著名的伊利諾斯大學。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感是個體對自己能力和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情感。自卑感的產生,不是其認識上的不同,而是感覺上存在差異。其根源就是人們不喜歡用現實的標準或尺度來衡量自己,而相信或假定自己應該達到某種標準或尺度。這些追求大多脫離實際,隻會滋生更多的煩惱和自卑,使自己更加抑鬱和自責。
強者不是天生的,強者也並非沒有軟弱的時候,強者之所以成為強者,在於他善於戰勝自己的軟弱。
一代球王貝利初到巴西最有名氣的桑托斯足球隊時,他害怕那些大球星瞧不起自己,竟緊張得一夜未眠,他本是球場上的佼佼者,但卻無端地懷疑自己,恐懼他人。後來他設法在球場上忘掉自我,專注踢球,保持一種泰然自若的心態,從此便以銳不可當之勢踢進了1000多個球。球王貝利戰勝自卑的過程告訴我們:不要懷疑自己、貶低自己,隻需勇往直前,付諸行動,就一定能走向成功。
從自卑中超越自我走向成功的例子,在世界知名人物中比比皆是: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文家學盧梭,曾為自己出身孤兒,從小流落街頭而自卑;存在主義大師、作家薩特,兩歲失父,左眼斜視,右眼失明,失去親情與身體的殘疾使他產生極重的自卑;法國第一帝國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拿破侖年輕時曾為自己的矮小和家庭貧困而自卑;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4歲家敗,9歲輟學謀生,11歲亡父。自卑一直是他們奮進的動力。正因為戰勝了自卑,他們才有了最後的成功。
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出生於一個百萬富翁之家,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養成了遊手好閑,擺闊逞強,盛氣淩人的浪蕩公子惡習。仗著自己長相英俊,揮金如土,可以任意地玩弄女人。有一次午宴上,他對一位從巴黎來的美貌女伯爵一見傾心,像見了其他漂亮女人一樣追上前去。此時,他隻聽到一句冷冰冰的話:“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女伯爵的冷漠和譏諷,第一次使他在眾人麵前羞愧難當。突然間,他發現自己是那樣渺小,那樣被人厭棄,一種自卑感使他感到無地自容。
他滿含恥辱地離開了家庭,隻身一個人來到裏昂,在那裏隱姓埋名,發憤求學,進入裏昂大學插班就讀,並斷絕一切社交活動,整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裏。這樣的鑽研精神使他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菲利普·巴爾教授的器重。在名師的指點和他自己長期努力下,他發明了“格式試劑”,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被瑞典皇帝科學院授予191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一個人自卑的特點是感覺己不如人,低人一等,輕視懷疑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這正是成大事者最蔑視的!那麼如何在成大事的過程中,拒絕自卑的糾纏呢?
自卑心理較重的人,大致有三條出路:
一是消極認命,讓自卑的感覺化為現實:承認並接受自己的確不如別人,相信自己沒有能力。持這種消極態度的人,容易放棄個人的努力與奮鬥,聽任命運的擺布,以各種借口自欺欺人,為自己的失敗辯護。
二是自暴自棄,走向侵犯他人,危害社會的犯罪道路,這種人看不到一點光明前途,鋌而走險,以錯誤的方式去補償自己的自卑心理。這種與他人為敵的反社會行為最終必以更大的失敗而收場。
三是發奮圖強,超越自卑。承認自卑的感覺,決不讓這種成為控製自己的事實。與其為自卑而悲觀喪失,庸碌一生,不如變自卑的弱點為奮鬥的力量,拚搏一生,爭取成功。一旦有幾個小成功的記錄,自卑就被逐漸超越,自信就會建立起來。持這種態度的人,不管原來多麼自卑,必將贏得成功,贏得一個光明的前途。
第三條出路是最佳選擇。這是一條從自卑到自信,從失敗到成功,從渺小到偉大的光輝燦爛之路。這條路人人都可以走,隻要你相信自己並願意改變自己,那麼,你就能走上一條成功大道。
不要任性而為
遍查社會上性格成熟的、成功的人士,我們發現中國有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在社會上功成名就的人,在他們各自的專業中,他們非常有個性,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非常注意調整甚至約束自己的個性。
阿蘭·馬爾蒂是法國西南小城塔布的一名警察,一天晚上他身著便裝來到市中心的一家煙草店門前,他準備到店裏買包香煙。這時店門外一個叫埃裏克的流浪漢向他討煙抽。馬爾蒂說他正要去買煙。埃裏克認為馬爾蒂買了煙後會給他一支。
當馬爾蒂出來時,喝了不少酒的流浪漢纏著他索要煙。馬爾蒂不給,於是兩人發生了口角。隨著互相謾罵和嘲諷的升級,兩人情緒逐漸激動。馬爾蒂掏出了警官證和手拷,說:“如果你不放老實點,我就給你一些顏色看。”埃裏克反唇相譏:“你這個混蛋警察,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言語的刺激下,二人扭打成一團。旁邊的人趕緊將兩人分開,勸他們不要為一支香煙而發那麼大火。
被勸開後的流浪漢罵罵咧咧地向附近一條小路走去,他邊走邊喊:“臭警察,有本事你來抓我呀!”失去理智、憤怒不已的馬爾蒂拔出槍,衝過去,朝埃裏克連開四槍。埃裏克倒在了血泊中……
法庭以“故意殺人罪”對馬爾蒂做出判決,他將服刑30年。一個人死了,一個人坐了牢,起因是一支香煙,罪魁是失控的心態。
林肯說得好:“與其為爭路而被狗咬,不如將路讓狗。即使將狗殺死,也不能治好受傷的傷口。”唐代僧人寒山曾寫詩道:“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心裏明明白白)。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
我們必須注意:不要使張揚個性成為我們縱容自己缺點的一種漂亮的借口。社會需要我們創造價值。社會首先關注的不是我們具有什麼樣的個性,而是我們具有什麼樣的工作品質。如果我們的工作品質是有利於創造價值的,我們就會受到社會的歡迎,否則,我們就會受到社會的冷遇。個性也不例外,隻有當你的個性有利於創造價值,是一種生產型的個性,你的個性才能被社會接受。張揚個性肯定要比壓抑個性舒服。但是如果張揚個性僅僅是一種任性,僅僅是一種意氣用事,甚至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陋習的一種放縱的話,那麼這樣的張揚個性對你的前途肯定是沒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