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後記(1 / 1)

費三金

二〇〇九年四月,我在為《絕代風華言慧珠》畫上最後一個句號時,上海文化出版社通過江沛毅老師向我約稿,為我的老師俞振飛立傳。寫俞老師是我醞釀了十七年的計劃,但我的心願是寫一本《俞振飛談藝錄》之類的書,借以反芻恩師數十年對我的教誨。而《俞振飛傳》早在十四年前已由唐葆祥先生完成,他以清晰的線條勾勒出俞老師的一生,再續難免重疊。但文化出版社計劃在數年內完成“海上大師一百人”的傳記,昆劇泰鬥俞振飛是其中一個。策劃編輯周鶯燕女士希望我把“談藝”和“立傳”合二為一,試用一種新的載體。經過八個月的努力,書是寫出來了,究竟是新的載體,還是連體嬰兒,就交給讀者去評頭論足吧!

“中國戲曲演員本多藝人類,俞則純屬文人型”。為這樣一位學者型的大師立傳,絕非我能力所及,書中的淺薄和謬誤在所難免,倘若它能成為建構俞學的一粒鋪路石子,於願足矣!

在寫作過程中,薔華師母為我詳盡提供了俞老生命中最後十四年的微末細節;年逾八旬的薛正康老師慷慨地把他博客中的數萬字內容供我參閱,並為我審稿、把關;徐希博老師把俞老寫給他的書信一封一封地讓我閱讀;與俞老“翰墨相隨十四年”的王家熙先生,為我提供了翔實生動的史料;蔡正仁師兄、嶽美緹師姐、周誌剛師兄等,也都為我提供了俞老藝術人生中的許多亮點,令我深感俞門大家庭的溫暖。

王詩昌老師和江沛毅老師代表上海市戲曲學校為本書提供資料、審閱把關,特此敏謝。

本書的參考書目有:唐葆祥先生的《俞振飛傳》;王家熙、許寅等整理的《俞振飛藝術論集》;俞老編纂、陸兼之、辛清華、顧兆琪、蔡正仁、嶽美緹等協助整理的《振飛曲譜》;俞振飛老師的講稿《昆曲源流及其變革》;陸萼庭先生的《昆劇演出史稿》;俞振飛、言慧珠的《訪歐散記》;嶽美緹師姐的《巾生今世》;吳新雷先生的《昆曲“俞派唱法”研究》;俞振飛口述、王家熙整理的《南方小生瑣憶》等。

九十高齡的劉厚生老先生,冒著酷暑高溫通讀全文,不吝賜序,是我尤其應該恭敬敏謝的。

二〇一〇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