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禮傳家幼學如漆
(一九〇二—一九二〇)
五千年三吳詩氛的熏染,孕育了一個風流蘊藉的才子。在他個體生命的文化基因之中,傳承了中國昆劇的廣度和深度。
駸駸歲月八旬翁,
豔說生辰翼宿同。
別有詞場功過格,
幾回海碧幻桑紅。
餘生於公元一九〇二年,農曆壬寅年六月十一日,舊傳是日為梨園所奉翼宿星君誕辰,不足據也。(引自組詩《八十自壽》)
姑蘇城裏有一條街,名叫“範莊前”。範莊,是北宋名臣和詞人範仲淹舉辦的義莊,置有義田、義屋,是為幫助同族、贍養孤寡而設的一種義舉。這條街很別致,青石板鋪成的路麵狀若篦子,所以蘇州人都叫它“箆箕街”。街口有一座巍峨的石牌坊,上鐫範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年古城平添了一份莊重和肅穆。
當年這條街上的一條小小的橫巷,名為義巷。義巷裏住著一家老租戶,戶主是個五十五歲的老人。原配王氏,生了兩個女兒,不幸早逝;續弦顧氏,也生了兩個千金。老先生平時唱曲、寫字,淡泊明誌,唯一缺憾就是後嗣乏子。
這一天,喜事終於來臨了。顧氏夫人生下最小一個女兒後,整整九年沒有生育;這一天竟然給老先生添了個白白胖胖的“老來子”。豈不稱心!從此老先生便笑口常開了。誰會想到,他的這個“老來子”,就是後來享譽海內外的京昆藝術大師俞振飛,名遠威,小名伯龍,後來又改字箴非、號滌盦。出生日期是公元一九〇二年七月十五日,清光緒二十八年,農曆壬寅年六月十一日,正是這座“東方威尼斯”城內滿街叫賣蓮蓬、藕和南塘“雞頭米”(芡實的別稱),飄散著陣陣清香的季節。
說來也巧,俞振飛的生日竟與南方梨園界供奉的老郎菩薩不約而同。舊社會戲園後台或拜師儀式,必在堂上正中供祖師爺神主牌位,用黃紙寫“翼宿星君”四字。“翼宿”乃天樂總司,二十八星宿之一,朱鳥七宿第六宿。這一星宿有星二十二顆,是二十八宿星數最多的一宿,也許以此象征桃李遍天下和興旺發達吧。
南方供奉的翼宿星君,據說就是唐玄宗李隆基。這位風流天子重視文學,愛好歌舞,精通音律,曾專門開辟兩個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場所,名曰“梨園”。後人稱戲班為“梨園”,藝人為“梨園弟子”,都源出於此。相傳唐明皇的生日也是農曆六月十一日。所以,俞振飛後來“下海”唱戲,有人曾說:“祖師爺是不會不賞俞五爺飯吃的。”
俞振飛幼讀孔孟,一生不語怪、力、亂、神。所謂“不足據也”,反映了俞振飛的唯物史觀。
俞振飛雖然生在蘇州,長在蘇州,倘若尋“根”的話,他卻不是一個地道的蘇州人,或者用他的話說:“我隻算半個蘇州人。”
俞氏家族祖籍江蘇婁縣,就是現在的鬆江城。當年鬆江府下有兩個縣:一個是華亭縣,一個就是婁縣。
鬆江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早在春秋時代,就是吳王壽夢養鹿的地方,故鬆江別名又稱“茸城”。相傳晉代有位張翰(字季鷹)先生,每當秋風一起,就要回到鬆江來食蓴菜和鱸魚,連官也不要做了。
當代海上畫派大師程十發也是鬆江人。他和俞振飛是世交。一個是畫家,鍾情唱曲;一個是昆曲泰鬥,傾心水墨丹青。俞振飛長程十發十九歲。二人詩酒唱和,文墨往來,都熱情地稱呼對方“鄉兄”。
俞氏家族何時遷居蘇州,俞振飛生前沒有詳細敘述,隻說可能是在他父親三十歲上下的時候,因為那時他還沒有出生呢!從婁縣遷居蘇州義巷,昭示了俞氏家族從“仕”而“隱”的進退過程。
俞振飛的祖父名承恩,號子卿,武舉出身,是清朝道光年間的一名武官,曆任六合縣千總、守備、都司花翎(正四品),連年轉戰在征剿太平天國起義軍的沙場上,最後在江蘇六合一戰中與城共亡,僅蓋了一個屍骨無存的“衣冠塚”。此事《六合縣誌》有記載。清廷為了表彰他鎮壓太平天國有功,以身殉職,旌封為“雲騎尉”,世襲三代。如果不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這個頭銜可以蔭襲到俞振飛這一代;而中國的京昆舞台恐怕就會因此缺少一位聲名卓著的大師級人物。因為,按照清朝的製度,不僅八旗子不得涉足青樓、戲園,就是官家子弟也絕對不許充當伶人,那是件有辱門風的事。